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理答"是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新名词。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认为,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能力何来?有人说:"这主要靠教学经验,老教师就比新教师会理答。"有人说:"这是学不来的,很多人天生就有这样的悟性,教学机智是天生的。"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一方面,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有助于提升理答能力;另一方面,个体个性差  相似文献   

2.
Unit 19 第十九单元一、情景。1、说明。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中必要的内容,因而在人们的日常谈话中,有关它们的内容也是很重要的话题,人们常有“出门七件事”的说法,也有“民以食为天”的理论。在本单元中,我们谈论的话题正是这七件事中最重要的一件——“食”,包括食品及饮料的各种表达法,当然也有取  相似文献   

3.
唉!网络     
小学生上网好吗?有人说:"上网好,可以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有人说:"上网不好,它会使人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针对这一话题,我更倾向于"上网对小学生有害"这一观点。网络,一个最时尚的词语,一个最富有吸引力的词语。成年人上网看新闻、购物;小孩上网玩游戏、查资料。上网有利有弊,但我觉得弊大于利。为什么这么说呢?  相似文献   

4.
台湾奇姓特别多,据统计,台湾 2000多万人口中就有5925个姓,而仅 有一个人的奇姓竟达100多个。 台湾人来自大陆的奇姓不少,例如 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大陆有这七姓,台湾也都有;文人的 “七雅”:琴棋书画诗酒花,大陆有人 姓,台湾一个也不少。  相似文献   

5.
《归园田居》(其三)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全诗如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本诗中"道狭草木长"一句中"长"的字读音,有两种说法:一说读chang,一说读zhang。习惯上读chang。而编者在八年级上册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讨论生活领域里的“兴无灭资”过程中,对于日常的消费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穿花衣服、烫头发、照相、进饭馆,等等,都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应当“移风易俗”。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说:资产阶级的思想表现是好逸恶劳、追求享受等的享乐主义。穿花衣服、烫头发、照相、下饭馆等,都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正常生活。只要这是在自己的工资范围里的正常消费,又是有计划地安排的,既不超出个人收入,又不脱离群众的生活水平,就不能去干涉。这两种说法引  相似文献   

7.
表扬的艺术     
有人说表扬是有害的。也有人说表扬是有益的。这二者谁对谁错?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评价式的表扬是有害的。赞赏式的表扬是有益的。在给孩子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医师从不对孩子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真了不起。""继续干好。"凡是评判性的表扬都尽量避免。为什么呢?因  相似文献   

8.
文章贵"新"。"新"从何来?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200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的导语:"有人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有人说,地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这第二个"有人说",如果没有对当今社会竞争的用心体察和深刻反思,如果缺少对创新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是得不出这个与鲁迅先生的"名言"截然不同却充满新意的结论的。  相似文献   

9.
笨重的心愿     
陶李言讲述第一个心愿故事:我的妈妈挺胖,还有些迷信,很多节日都要去庙里烧香跪拜,平时但凡遇着"大事",就要按照老黄历标示的"黄道吉日吉时"来办。口中念叨着的"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平时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等俗语让人应接不暇。我跟她去过好几次庙里,知道她所祈求的,无非是家人的平安  相似文献   

10.
国外有一个军事记者,一生拍摄了大量的战争照片,获得了许多荣誉。他拍摄的照片每一张都充满了现场感,令人感到一种血腥和残酷。这样的照片无一不是在告诉人们:和平最为可贵。有人曾问他:“为什么别的人拍不出你那样真实并且充满强烈感染力的照片?”他说“:那是因为他离炮火不够近。”有一个古希腊故事。妈妈交给儿子一把剑,要他习剑。儿子练了一会儿,发现剑太短了。于是对妈妈说,能不能换一把长的。妈妈对他说:“不,孩子,剑短,你跨前一步剑就变得长了,照样可以击中目标。”武术上有一种说法,剑短一分,险增三分。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观。一个…  相似文献   

11.
接近目标     
国外有一位军事记者,一生拍摄了大量战争照片,获得了许多荣誉。他拍摄的照片每一张都充满现场感,令人感到一种血腥和残酷。这样的照片,无一不是在告诉人们,和平最为可贵。有人曾问他:“为什么别人拍不出你那样真实并且充满感染力的照片?”他说:“那是因为他离炮火不够近。”有一个古希腊故事。妈妈交给儿子一把剑,要他习剑。儿子练了一会儿,发现剑太短了,于是对妈妈说,能不能换一把长的。妈妈对他说:“不,孩子,剑短,你跨前一步剑就变得长了,照样可以击中目标。”武术上有一种说法:剑短一分,险增三分。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观。一个人握着短剑,…  相似文献   

12.
<正>《布鲁克林有棵树》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有人说这是一本"家小说",有人说这是一本"青春小说",也有人说这是一本"励志小说"……我以为这些说法都失之偏颇,在我看来,它是一部"生命小说"。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贫与富、忧与喜、空虚与充盈、怯懦与刚强、精神与物质……作者贝蒂·史密  相似文献   

13.
王有鹏 《中国教师》2010,(1):23-23,27
<正>曾几何时,对教师角色经典说法的否定似乎成了一种时髦。譬如:针对"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人说,教师不需要这样的光环,教师在这样的光环下活得太累了;针对"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有人说,教师应做护林人,千万不要做园丁;针对"教师是燃烧的蜡烛",有人说,教师不能做蜡烛,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这样的牺牲;针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翻阅资料和教学中,发现各种版本的书,在举例说明复分解反应时,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碱性氧化物或两性氧化物与酸或碱的反应类型,归为复分解反应;另一种是不把这一反应类型归为复分解反应,而且这一观点占多数。现行中学教材及复习资料,都不把它们归为复分解反应的类型。究竟如何呢?笔者就此想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不同的版本,说法基本类似,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由两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父母是什么     
父母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人人皆知。每个人都有父母,每个人又大多会加入到为人父母的行列中去。谁都明白父母是什么。但要较真起来,似乎又都说不清,说不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有人说,父母是儿女之本。因为没有父母,便没有儿女。有人说,父母是儿女的抚养人。因为儿女是靠父母抚养大的,儿女的冷暖饥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刊载李新老师《暮春能洗澡吗》一文,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浴乎沂"的解释,基本上同意朱熹的"温泉"说,以为"地下水上涌为泉,或许就是朱熹所说的‘温泉’?"但又不很肯定,接着又说:"还有一种说法,说‘浴’乃‘沿’之误,应该是师生沿着沂河散步,跟洗澡无关.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或者还有更为合宜的说法,请读者方家指教."读罢,笔者也想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七、植树问题(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一)思想方法解读 教师教学用书上说本单元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这种说法比较笼统.事实上,植树问题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很多的,如数学模型、数形结合、化归、分类等,而本单元想要体现的,主要是数学模型方法.  相似文献   

18.
姜跃贤 《语文天地》2011,(10):53-54
苏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成功》一文中有这样一条注释:"韩文公,即唐代韩愈,文公是他的谥号。"七年级下册在注释"朱文公"时,又说:"宋代朱熹,哲学家、教育家。死后追谥‘文’。"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更恰当呢?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旧唐书》中记载,韩愈  相似文献   

19.
《十五从军征》是苏教版语文重新修订之后新增的篇目,加入了诵读欣赏部分。教学过程中学生提问:老兵出门为何"东向看"?本文提炼了三种说法:日慕说,望墓说,忆募说,对这首诗从内涵、主旨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做出剖析。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有人说教育是对自我和他人的一种提升,有人说教育是一种职业。我觉得哪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是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教育应该回归到做人的根本上去?我带的是中学各类学科中档次最低的学科——地理。记得自己刚进入"教育"这一行的时候,除了激情壮志外,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