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与现代人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是人的生命冲动,由此促使人类创造了宗教、艺术、科学,并懂得在里面栖身养息。审美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随着生命的跳动逐步升级,永无止境。今天的人已超越了那种“远距离观照”的心态,从积极、主动的审美方式贴近生活,夺回了原是属于人类生存价值中的一种权利。现代人五大征象的内涵,每种征象都蕴含着审美人格的要求,文章从这个角度触摸了时下的流行病:“知识与人格的分离”,剖析了人性之优点与弱点,指出人格是显示精神世界的指向、活动方式、行为目标的强大基石,从而提示对待人格的转化要象对待生命生长发育一样加以培育、浇灌的呼喊。  相似文献   

2.
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导致生命中生存与生存的异化,人对存在的思考,产生生命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必死”与各种“坎坷”和疾病给人身心造成的痛苦,带有不可避免的根本性,而要超越“苦海”,唯有进行审美,审美机制是人类进行自我拯救的基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教育研究片面追求所谓的“科学化”,它以近似于对待“物”的方式对待“人”,缺少人文关怀。本文试从教育研究的生命意蕴角度出发,阐述走向生命关怀的教育研究的应有之义,探索教育研究走向生命关怀的实现途径,以期为教育研究提供更宽广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4.
普里什文将自己的美学视角投向自然,借助自然的无穷实现艺术的丰富,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他对“自然与人”的深入思考也体现出排斥人类中心主义,他是认为人并非高于自然,从物我相征走向物我相亲,以审美方式对待自然,达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5.
小说《黑白》的核心意象是由“黑白”细节构成的,从色调“黑白”延伸到“黑白”棋子,关联着“黑白分明”“颠倒黑白”等普世话语,进而拓展到自然道心和胜负贪心的人格性情,最终指涉诗意人生和功利生活的生命状态以及人类整体生存境遇。《黑白》的细节见微知著,昭示了主体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趋向,具有深广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追溯宗白华美学的西学渊源,可以发现,西方哲人与艺术家的思想、人格对宗白华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宗白华生命美学与西方学术思想在生命意志、人性情怀、生命本体、人本启示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总的来说,宗白华是站在生命融通的基石上来化合中西、贯通古今,以生命的视角来进行审美文化的综合创造,从而创构了“生命—艺境美学”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人的生命是一个丰富完善的体系,是由物质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所构成;审美教育就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境界,养成和谐人格,完善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人格说是宗白华生命诗学中的重要理论,是其诗学的立足点和归宿。人格说主要包括人格与诗的关系论和审美人格论。其中,人格与诗关系论主要阐发人格与诗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审美人格论主张在诗中表现审美的人生态度,塑造具有审美超越型人格的艺术形象。宗白华的审美人格说为身处因信仰、价值缺失而陷入精神困境的现代人提供了诗化人生的超越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中流淌出无限的神韵美,这种审美源于作家审美观照中的物我契合,从而形成静穆悠远的意境,它把人的生命意状、人生情致和山水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是人类生命中修炼境界的极致;它能通达一种"无我"的人格境界和艺术精神,是人类生命韵致的审美绽放。  相似文献   

10.
一、人格塑造策略。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泰戈尔、尼采的“生命哲学”是对宇宙本原的亲证和对生命本身的礼赞;他们所理想的“人格模式”则全无生物学上的意义,而是一种境界、一个流程;他们的宗教意识是一种人道、艺术的宗教,蕴含着对高度的人性解放和审美意义的追求。本通过对泰戈尔、尼采的生命哲学、人格模式、宗教意识的比较分析,以求化他对化诠释的合理性、科学性,从而寻求两种化间相互重叠的边界,最终亲证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与终极价值的契合。  相似文献   

12.
试论书法艺术的审美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艺术的审美术质是书法艺术理论中一个根本性的课题,其本质应概括为:即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观照。“本质力量”是人生命存在的最高命题。书法艺术作为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不仅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展示,而且也是对这种“力量”的智能化与情感化的深入的认定,感悟和品味,进而融入审美主体人格之才,然后成为人格“本质力量”的艺术化的表现过程。  相似文献   

13.
艺是用一种独特的暗喻形式来表现人类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志的。浅近地说,它是艺术家特有的情怀意趣、人格精神投注后的产儿,是一种个体生命意志的外化;而延伸到人类化的目标上看,则是作为从精神上掌握外在世界和人自身内在世界的方式。艺家及其他社会群体借此而追求并获得人生、宇宙中更为丰富的生存和生命意味,乃至绝对价值的东南。这可使人类的生命空间得到极大的扩展。扩展生命空间作为人类艺活动的重要指向,与人类的精神需求相默契。  相似文献   

14.
人的言语动力寓于“言语生命”“诗意生命”之中,其心理根源是想象力、游戏精神。 想象力本是人的生命的特征和智慧的象征,是植根于人的生命基因、生命结构之中的。就跟一棵树只要伸出了胚芽,无须教它怎样成长自然就会抽枝长叶一样。从认知的层面看,想象力与儿童思维特点有极大的关系;从精神的层面看,则同样与儿童期的审美感知和“游戏”有关。游戏,是人的生命历程中对自身精神发育的一种成全方式,对人的言语生命、诗意生命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对人的言语生命、诗意生命的养护,首先是对想象力和游戏精神的养护。  相似文献   

15.
“生命”是研究沈从文小说的一把钥匙,沈从文小说的创作有中西生命文化的因子,同时,沈从文“地域”、“文化”的边缘身份也使他的作品与乡土的“生命”结缘。他的生命思维模式是,采取社会进程向后看, 把目光投注于“过去”(人类的童年),歌颂这种“人类的童年”的原始本真生命,生命道德提升向上、向前看的特殊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的绘画观念具有一种典型的“原人”特征 ,即以人类自身的认识为出发点 ,探究艺术活动中人的本源意义与价值 ,把人的艺术创造活动与大千世界的生灭消长之生态过程及其形式紧密地联系起来 ,以“生”的观念来观照天地万物和对待艺术创作 ,将绘画艺术的创造过程视作与人类的生命、文化活动一样的生机勃勃、活力弥漫。所以 ,石涛的艺术实践过程成为了艺术家生命体验的过程 ,艺术家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相互衬托与交融 ,于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共同构建艺术的内生命。这种艺术观念无疑是具有着深层的人类学意义与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的绘画观念具有一种典型的“原人”特征,即以人类自身的认识为出发点,探究艺术活动中人的本源意义与价值,把人的艺术创造活动与大千世界的生灭消长之生态过程及其形式紧密地联系起来,以“生”的观念来观照天地万物和对待艺术创作,将绘画艺术的创造过程视作与人类的生命、文化活动一样的生机勃勃、活和弥漫。所以,石涛的艺术实践过程成为了艺术家生命体验的过程,艺术家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相互衬托与交融,于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共同构建艺术的内生命。这种艺术观念无疑是具有着深层的人类学意义与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生命课堂是生命教育在课堂中的实践,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掌握知识,更要促进人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核心”,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出发,构建生命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审思,是对人主体生命的弘扬,是人生命意义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审美体验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激励和整合人格的力量。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审美体验价值”的新观点,希望通过音乐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并且在审美体验中展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审美体验的价值,是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为了使生命活力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涌动起来,实现审美体验价值,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20.
作为生命形态的休闲,富有丰富的文化和审美意味,具有优美、典雅的美学意境,同时,也是审美人格的一种崇高境界。休闲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优化人性,提高生活品质,强调高品位的人生,使人能够从繁琐的世俗功利性事务中摆脱出来,通过休闲的审美方式,补偿、慰藉、修复受羁押、压抑和分裂的人性,改善人生,提升人生,丰富人生,使生命更加充实和丰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