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唐宋诗文中常见之吟咏意象的嫦娥,唐宋文人由最初对其窃药奔月、得仙不死的本事之咏,扩展为对其拥有仙方、掌管仙策的仙品之咏,进而又通过凡俗化、人情化的改遣和重塑,使嫦娥呈现出热烈而多情的女仙面貌,完成了对嫦娥的形象之咏。嫦娥意象在唐宋文人笔端由仙而凡的展演轨迹,正可视作世俗生活中文人多彩的内心世界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唐宋诗歌地理中的庾岭梅花,因其地理空间和形态审美特色,具有梅信之始、华夷分野、贬谪之地理时空坐标的文化意义,承载了唐宋诗人对岭南的地理文化体认和他们的历史意识、人文情怀、政治抱负、人格理想等多重文化内涵,是唐宋诗歌中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在唐宋诗歌中,庾岭梅花不仅作为一个地景给人留下地理空间感、场景感,它更是唐宋诗人心中的某种象喻,亦是唐宋文人一朵别样的生命之花,它诗性地展现了唐宋文人别离与思归、忧国与归隐、怨愤与旷达的二元之生命情怀,以及他们家国通一之人文精神,既加深了唐宋南贬诗歌的文化内蕴,又丰富了唐宋孤山梅花所奠定的梅花意象“清”之人格意味与美学品格。其彰显的家国通一的儒家“仁”之精神,与孤山梅花彰显的自由自适之道统精神相合,在唐宋诗歌梅花意象由物色形象向人格图腾的诗性嬗变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宋诗词里的意象词汇基本涵盖了社会生活诸层面,其被艺术化过程当与唐宋社会生活变迁息息相关.比如唐诗宋词的“南浦”,一如北方的“长亭”,常常被用来代指南方送行的场所.但宋代诗词中的“南浦”,尤其对举名词“西山”、“南浦”,在其成为意象名词之初并非泛指送行场所,至少在宋代文人赋予其意象功能之前还仅仅是某个景观方位名词.然而,由唐到宋,随着市俗文化的发展,这些原本朴素的地理方位或景观名词被文人们在诗词之中大量使用,从而赋予其多重的文化意蕴,进而借助其市俗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态,勾勒出浓重的艺术情感.  相似文献   

4.
牡丹和梅花:唐宋士人两种不同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卉是唐宋两代文人热衷吟咏的对象,但唐宋两代士人的风俗习尚、审美观念各不相同,因而同是咏花,其在题咏对象上却各异,唐人爱牡丹,宋人爱梅花;同是咏梅花、牡丹,而写作重点、文学意蕴也各异。有必要从社会原因、士人心态和传统影响等方面对此类现象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5.
咏物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盛于南朝,"芳树"是南朝咏物诗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文人对其赋咏不绝,此时出现了南朝所特有的同题共咏的现象,文人凭借精妙的体物手法使"芳树"意象活灵活现,并且赞叹其美好品质,寄托着个体无尽的情思。  相似文献   

6.
乌鸦作为文学意象是从<诗经>时代开始,经过楚辞的发展应用,发展至唐宋,涌现出大量的咏乌诗作,乌鸦作为意象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宋词中经过词人的演绎,这一意象很好的反映了采人的精神状态及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我国古典文学创作和鉴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美学范畴。明月作为意象在唐宋诗文中非常突出,本文试分析唐宋部分关于明月的诗文,从中探寻唐宋文人的明月情结以及其中寄寓的情感与志向。  相似文献   

8.
瓜洲在唐宋两代有着重要的交通运输价值,被誉为“南北襟喉之处”,文人对其多有吟咏。唐宋的行旅泊舟诗词突出表现了瓜洲江面颠风恶浪这一地理特征,风格凄婉空灵,饱含萧瑟悲凉的怀乡之思。宋室南渡后,瓜洲由南北之中变成王朝版图的边境地带,与镇江多景楼一同构成南宋登临咏怀诗词的特殊意象组合,被视为故国之殇的地理象征。绍兴年间,南宋朝廷获得了采石之战的胜利,而瓜洲作为战场则得到了鲜明浓厚的诗史书写,最终成为蕴含着古人“故乡—故国”双重情结的独特名胜之地。  相似文献   

9.
张海沙 《广东教育》2004,(11):54-55
一个时代主导性的人格追求及人格范式由诸多因素组成,而从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读书嗜好中可见出文人不同的理想人格,而且读书对理想人格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唐人喜好《文选》,宋人嗜读《汉书》,唐宋文人在读书方面所表现的个人爱好的差异,彰显出唐宋两代文人不同的文化心理,造成了唐宋两代文风的异趣,从根本上而言,它表现出唐宋文人不同的人格追求.尝试论之。  相似文献   

10.
纵观历代别离诗词,“月”是它们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之一。但“月”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到唐宋时期才备承看顾。在中国文学史上,先由南朝谢庄的《月赋》开借月咏别之先河:“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唐宋及其以后的诗人,皆踵武谢氏,以月为意象的别离诗词纷纷涌现,日趋精工。尤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唱叹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月之圆缺比况人之离合,一语道尽世间所有聚散悲欢的风景,诗情与哲理兼具。正是因为月亮的时圆时缺与人间的忽离忽合恰相仿佛。“月”便自然而然地生成固化为生发别离主题的意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近20年小说叙事中的少儿视角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视角艺术的建构方式,并探讨它对于文本内容传达以及文本叙事形式突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叙事作品形式技巧的重视,严格以时间为标准,使得当代叙事学的时序研究在传统叙事理论的叙述顺序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The Bible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Western culture,especially on Western literature.The Bible is the source of Western literature,and Writers often incite characters,legends,etc.from The Bible in their works to describe or clarify the theme.By analyzing the 19th century American novelist Nathaniel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Bible from the aspects of character archetype,symbolic intention,and redemption theme.  相似文献   

14.
在新升格本科院校中,影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学习习惯的影响和学习策略的欠缺;中学新课标的实施与大学英语教改脱节;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条件、师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重视学习策略的传授和培训;提高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15.
16.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黑人女作家,她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用意像的象征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点明了主旨。同时,在这篇小说中她也抨击了在白人文化的影响之下黑人审美观的扭曲以及批判了对黑人女性的种族歧视。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21,(1):89-95
美国亚裔作家李昌来的小说《屈服者》以朝鲜战争为历史背景,以亲历者的身份回忆、再现朝鲜战争和战后生命政治的运作机制。朝鲜战争产生的例外状态使士兵和平民都沦为不受保护的赤裸生命;战后美国社会以医学为运作装置实现对韩国移民个人身体的管控与规训;亲历者的视觉记忆和多视角记忆呈现为生命权力捕获、管控和规训的个体生存状态,也以记忆唤起对"被遗忘的战争"的回忆,批判生命权力对于个体生命的征用和管控。  相似文献   

18.
作为17世纪英国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乔治·赫伯特的诗歌向人们传达了无处不在的人神观念。赫伯特的诗歌《祭坛》,除了在形式上巧用圣经元素以外,从诗歌题目的选取到意象再到人神观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诗中丰富的圣经原型不仅很好地体现了赫伯特对于宗教的虔诚之心,同时也将诗歌的形式、内容和主题完美融合,赋予诗歌一种整体性和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曹霞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6):124-126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作者菲茨杰拉德为读者展示了一幅20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画卷:丰裕物质生活的背后是人们的精神荒原,荒原中的人们醉生梦死。主要从人物刻画、象征隐喻入手,探索"荒原"在小说中的表征,认为这部小说是对荒原时代的忠实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历史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其厚重的人文精神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这种人文精神可以概括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真与善的赞美和对假恶的鞭挞,对独立人格的肯定和礼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