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属于边疆、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首要目标,必须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问题,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和田县伊斯拉木阿瓦提乡库如勒克村作为首批整村推进精准脱贫的试点,对打赢这场精准扶贫攻坚战意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经历了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关注边远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受教育机会公平,以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为核心目标的普惠保障阶段;强调大力提升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健全经费资助体系为重点工作的补偿帮扶阶段;体现对特困地区的资源倾斜和政策优惠,以完善教育帮扶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阶段;体现互惠性、全面性和治理化等突出特征,以构建扶贫开发大格局为基本构想的全面脱贫阶段.  相似文献   

3.
教育精准扶贫是指基于"扶真贫"理念,追求高效扶贫目标,利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滴灌式"教育治贫方式。目前,教育扶贫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佳路径,却因其不够精准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因而亟待走向教育精准扶贫。教育精准扶贫是一个集理论、战略、政策和行为为一体的完整系统,该系统包括教育扶贫主体博弈机制、教育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教育扶贫项目精准运行机制、教育扶贫精准考核与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的扶贫目标、扶贫攻坚的片区联动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瓶颈推动着我国连片特困地区传统开发扶贫模式加快转变,融能力提升、收入增长和生态改善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教育移民扶贫途径作用日益凸显.鉴于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确立优先发展政策机制,探索教育移民的渐进、协同推进机制,实施多元化资金投入和补偿机制,构筑无缝衔接、形式多样的管理机制和沟通平台,推动我国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移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的扶贫工作方式和模式的发展基础上,2014年初中央制定了精准扶贫的战略,通过精准识别、帮扶、管理的机制来开展扶贫工作,打好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战。论文以社会治理的视角来分析精准扶贫战略,结合实际,以昭阳区青岗岭回族彝族乡为例,剖析"精准扶贫"在连片特困地区的实践困境,社会主体缺位和产业扶贫悖论,提出破解难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发展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部分,教育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社会公平的实现以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基石,实现教育公平重点在于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通过梳理以往研究成果,构建测度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广西为例,实证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剖析广西义务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顺应精准扶贫的大趋势,有针对性的补齐"短板",防止出现义务教育的"低度均衡"。  相似文献   

7.
2015年以来,在国家及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通过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推进,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效果,多年来贫困程度居高不下的问题得以改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特别突出"教育扶贫",这一重要举措必然为燕山-太行山连片区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文章以燕山-太行山连片区为背景,针对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进行探析,为进一步理清职业教育扶贫路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还存在一些偏远特困地区,这些地区的学生在教学资源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上没能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所以,在学习中的学困生可能存在的基数也比较大,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学生本人等因素造成,现在就关于学困生的家庭因素进行探究。但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教育精准扶贫下,辍学率和"学困生"的人数有了明显的改进,本文就对教育精准扶贫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进行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与非特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资源的配置与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相比非特困县,特困县中小学教师的各类教学资源配备状况均有待提升;特困县中小学教师使用各类教学资源的频率显著低于非特困县;特困县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显著弱于非特困县。实现精准扶贫应从解决保障性办学条件入手,既要注重硬件投入也要注重中小学教师教学资源使用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追求的目标。武陵山片区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居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针对武陵山片区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实际,提出构建"一推二建三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尝试解决武陵山片区部分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以促进武陵山片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