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依据语言行为与大脑机制关系的生理神经理论范式,并借助于能够推断语言障碍和大脑神经部位之间相关关系的双向断裂现象,以S.Pinker的概念语素与语法规则理论(W&R)证明语言学理论与语言的生理神经机制之间的确存在相互映证,互补互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语言获得的“天赋说”争议历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理论约束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对语言获得的说明立场,都必须重视其理论的有效边界,否则就可能由于理论原则的扩大化而归于无效;即便这些边界是模糊和不确定的,也仍具有约束意义。因此,对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获得天赋说,从不同层面进行一些相关约束条件的限定分析,对于更准确地把握命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对福多的“心理模块性”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探讨,深入分析其思想的理论来源,以了解福多“心理模块性”思想的形成过程。考察表明,福多正是在复活了加尔的模块理论的基础上,并沿着乔姆斯基所开创的道路,才进一步提出了“心理模块性”思想。  相似文献   

4.
著名语言学家Shaumyan认为语言属于一个特殊的符号世界,语言学研究应以分析语言的符号特征为基础,符号学是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他进一步提出了构成自然语言的一套简单的符号系统,即语言基因型,认为语言基因型应以应用原则为其运作的方式,并在应用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功能换置和叠置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解释了自然语言的一些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5.
儿童心理理论作为发展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近20年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式都面临着进一步的整合。在有关儿童心理理论来源的假设上,理论论、模仿论与模块论出现了根本分歧,前两者关注后天经验的建构作用,后者强调先天心理模块与机制的内源性作用。为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发展,我们需要超越建构与天赋之争,相互借鉴研究范式与成果,以澄清或假设出一种更为合理的、更具包涉力的解释机制。  相似文献   

6.
J.福多的“心理的模块性”概念隐含着这一“悖论”:心理的实质是非模块性的。其实,认知的“中心系统”也是模块性的,确认“中心系统”也是模块性的有助于消除福多的这一悖论,从而,可倡导一种彻底的,整体性的心理模块论,即“输入系统”与“中心系统”两大模块系统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乔姆斯基关于人类语言能力的天赋假设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人类语言能力是由许多能力综合形成的,类推思维能力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获得知识和创造潜能的重要源泉。乔氏天赋假设理论实际上就是类推思维的结果,可惜忽视了类推的普遍性,把眼光仅仅局限于"普遍语法"的狭小圈子中,看不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8.
人类是否具有语言本能一直是语言学家争论的话题,儿童语言被公认为最好的语言试验材料。文章通过对大量儿童语言实例进行分析,发现不同语言种类的儿童对于主词句与无主词句的选择恰好能符合自己语言的语言特征及要求,儿童的这种意识可以看作是人类语言本能的早期体现,人类语言本能的存在依据与表现形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艾略特的早期文论一度是新批评派重要的灵感源泉,但新批评派对艾略特的思想并非全盘接收,而是从"文本中心"的立场对之进行了修正.因此,当后期艾略特皈依了宗教、走向更加宽广的宗教文化视野时,双方的龃龉也就越来越突出.艾略特提出的"感受力的统一"、"客观对应物"以及文学与神学的双重标准,与新批评派"意图谬误"、"感受谬误"及对纯文学标准的坚持,形成了鲜明的分野.从对立于新批评派的角度来看,后期艾略特突破极端文本中心的困境,来到一个更宽广深入的文化境遇,恰恰对于新批评派突破自身瓶颈具有最直接的借鉴作用.在思考艾略特和新批评派歧异的过程中,我们清晰觉察到了文学"美"与"伟大"相互依存之中的悖论.  相似文献   

10.
建立在对大脑内部语言机制认知基础上的Chomsky内在主义语言观,完全不同于行为主义的外在主义语言观,它解释了普遍语法与语言习得的关系,表明大脑内部语言机制在习得语言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Chomsky的原则——参数理论解释了儿童语言习得的现象,并以此证明:儿童掌握的语言不完全是从他们听到的语言中学来的,而是由来自儿童大脑内部的生物属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运载文化的语言交际过程.本文就<同性恋者的身份与文化转换>阐述凯斯·哈维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立场,不同的语言体现着不同的文化本质,不同的文化赋予不同的语言内容.凯斯·哈维以近期的法国及英美小说中同性恋者的语言为研究客体,通过对法语及英语语言的性别身份特征以及翻译交际策略的研究来进一步说明文体翻译所体现的文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习得在经历了语言框架构建的基础上还经历了文化填充的过程,而语言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则是在先天语言习得机制与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共同作用下才得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分析语言环境与语言意义的关系,解读语言交际环境中语义的理解依赖于语言环境及语言环境对语义的影响,以便准确地把握和区别语言意义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4.
借用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框架 ,对第二语言习得中最具能动因素之一的“意识”进行论述。着重分析话语意识与话语行为之间的种种制约关系 ,概述话语意识通过话语行为表述 ,话语意识引导话语行为的产生、发展与升华  相似文献   

15.
车贴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车贴语形式简洁,内容丰富,本文从车贴语中对物理世界的反映与偏离、车贴语中对心理世界的反映、车贴语对文化世界的反映与偏离、车贴语对语言世界的反映与偏离这四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旨在对车贴语中的四个世界进行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汤富华语感训练模式产生的背景及其二语教学实践中的优势。本文展示了它在二语习得领域中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7.
非有声语言是通过手势、表情、形体动作、行为,以及其它非语音方式或手段来表达某种意义,完成思想交流,传达感情,达到交际的工具之一.对于有声的哈萨克语来说,它是一种补充,是一种辅助性的交际工具.通常,哈萨克非有声语言可以单独使用;在有的场合,它和有声语言相互配合,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哈萨克非有声语言可以分为体态语、行为语、象征语、标志语等若干类型。哈萨克非有声语言同作为有声语言的哈萨克语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包含着文化和历史的因素.它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本身的一种本质属性。模糊语言理论是运用模糊集合理论来分析和研究自然语言和言语中的模糊现象而形成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其主要论点对揭示语言的本质有着深远的影响。该文拟总结模糊语言理论的主要论点并着重探讨这一理论对当前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高著的分析,进一步提出和阐述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对"语言不同而思维相同"说的质疑,提出作家的功力在对语言的敏感和对语言的认识两个方面等.此文认为语言交际是不同的人在交际中既去同又去异的不断磨合的过程:语言就是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联合体.不是先有一个叫语言的东西,然后出现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科学语言这些变体;还举例说明程序语言.  相似文献   

20.
掌握了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后学习其他语言课程,应有意识地进行对比.从数据结构、语言工具两个方面比较了C语言和PASCAL语言的异同,并进一步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贯穿对比思维,可达到事半功倍、温故知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