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99年,巴尔扎克出生于法国的杜尔城,他的家庭较为富有,父母都希望他有一天能出人头地,成为律师。7岁时,巴尔扎克被父亲送到旺多姆一所教会学校读书。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巴尔扎克对学校安排的课程很不满意,但对文学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偷偷地找一些小说阅读。有一天,他在阁楼上玩耍,发现阁楼上收藏着许多书,其中有文学书、哲学书和医学书等。他如获至宝,全神贯注地扑进书的海洋中,如痴如醉地读着这些书。这为他后来成为文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学毕业后,巴尔扎克随同父母来到法国首都巴黎。他一面在大学里学习,一面在一家律师事务所…  相似文献   

2.
【导读】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也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巨匠。这个罕见的文学天才,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和老师也都没有发现这个长着胖胖脸蛋的孩子身上有任何过人之处。大学毕业后,巴尔扎克不顾家里人反对,辞去律师职位,在一处贫民窟的阁楼上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他的早期作品体裁多样,均未引起社会关注。当时,他连信件的邮资、公共马车的费用都付不起。为了多挣点  相似文献   

3.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创作了合称《人间喜剧》的91部小说,有2400多个人物,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巨匠,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巴尔扎克出生于法国都兰地区图尔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巴尔扎克是长子,但很少得到家庭的温暖,出生不久父亲把他送给别人抚养,长大后进人教会学校寄读。小时候巴尔扎克的成绩不好,在一次只有35名学生参加的会考中,竞名列第32名,因此父母和教师都没有对巴尔扎克抱什么希望。  相似文献   

4.
一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是十九世纪前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生于法国西部杜尔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祖父原是一个农民。父亲在大革命年代发迹当上了政府官吏,后又混入银行界,成为金融资本家。巴尔扎克少年时被送入教会学校学习,1818年至1819年进巴黎法科学学校学法律,毕业后,拒绝父亲要他当律师的要求,毅然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巴尔扎克的生活道路是极其坎坷不平的,他的一生是在失意、贫穷、负债与困恼中  相似文献   

5.
益名 《小读者》2011,(5):20-20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从小就爱好文学,父亲却硬要他学习法律。他就是不服从父亲的旨意.父子之间常为此事发生冲突。一天,父亲再也按捺不住气愤.质问巴尔扎克:“我让你学习法律.你为什么要学习文学?”“爸爸,您知道,我对法律是毫无兴趣的。”  相似文献   

6.
<正>巴尔扎克小时候很爱好文学,父亲却硬要他学习法律,他就是不服从父亲的旨意,父子之间常为此事发生冲突。一天,父亲再也按捺不住气愤,质问巴尔扎克:"我让你学习法律,你为什么要学习文学?"爸爸,您知道,我对法律是毫无兴趣的。"巴尔扎克非常恳切地对父亲说。"毫无兴趣!"父亲暴怒得快要跳起来,"你有兴趣的是什么?是文学!搞文学谈何容易,我看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儿!"  相似文献   

7.
可怜的父亲 ——巴尔扎克和《高老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小的时候,家境非常困难,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一个人要供养七八口人。我看着他那副经常愁眉不展的苦相,心里想,做父亲真难啊!但愿一辈子不做父亲。后来长大了,自己做了父亲之后,才知道,作为父亲最大的痛苦不是辛劳,而是子女长大以后把他们像榨干的橘子皮一样抛在马路边,还要再踢上一脚。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就写了这样一位可怜的父亲。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巴尔扎克享有“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之父”的美誉。一位著名学者说,如果法国人不承认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之父”的话,那么只能说孩子不配有这样的父亲。  相似文献   

8.
作为法国文学研究者的金嗣峰,对巴尔扎克有着深厚感情。历时28年,他用12篇论文和20余万字的专著绘写了研究巴尔扎克的执著与厚实。他按照“作者-作品-作者”的研究步骤,紧扣重心,突出重点,在认同与继承中创新认识,承担着传播巴尔扎克的重任。他的巴尔扎克传播不啻是给“对巴尔扎克有兴趣的青年读者”以裨益、给国内巴学界以参考,而且为担负起搭建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之间的桥梁的历史使命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9.
赫伟 《下一代》2010,(5):21-21
法国的巴尔扎克是学法律的,大学毕业后却迷上了文学,并辞去了公证事务所的工作,一心一意想当作家。这使得努力要把他培养成为一名优秀律师的父亲很恼火,父子间由分岐发展为隔阂,最后,属于中产阶级的父亲,竟中断了对巴尔扎克的一切经济上资助。  相似文献   

10.
正巴尔扎克档案中文名——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国籍——法国出生地——图尔城出生日——1799年5月20日逝世日——1850年8月18日职业——小说家、剧作家个人经历——巴尔扎克是家里的长子,他的童年是不幸福的,四岁到十四岁他都寄养在学校里,八岁进入旺多姆教会学校学习,贵族僧侣式的教育、残酷的体罚手段使巴尔扎克深恶痛绝,但也在此期间,他偷偷阅读各类书籍,获得广博的知识。按照父亲的安排,巴尔  相似文献   

11.
巴尔扎克“着魔”有一天,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正在伏案疾书,撰写他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此刻有位朋友来访,见巴尔扎克全心投入的样子,不便打搅,就静静地坐在一旁。突然,巴尔扎克走到他的面前,一把揪住他的衣领,大声痛斥道:“你,你,使这不幸的少女自杀了!”这位朋友被弄得不知所措。原来,巴尔扎克正全神贯注地赶写书中的欧也妮自杀的一节,并误把那来访的朋友当作是查理了。罗丹忘客有一天,法国的雕塑大师罗丹邀请他的好友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维格来  相似文献   

12.
<正>巴尔扎克小时候很爱好文学,父亲却硬要他学习法律,他就是不服从父亲的旨意,父子之间常为此事发生冲突。一天,父亲再也按捺不住气愤,质问巴尔扎克:"我让你学习法律,你为什么要学习文学?"爸爸,您知道,我对法律是毫无兴趣的。"  相似文献   

13.
1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出生于法国一个中产者家庭。小巴尔扎克自幼对文学很感兴趣,高考的时候,却按父亲意愿进入巴黎大学攻读法学。可他并未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大学期间旁听了很多文学院的课程。  相似文献   

14.
国内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中,李健吾属成绩卓著者。他对巴尔扎克的观照较早、关注时间持续最长。他在诠释巴尔扎克上显示出来的个性,不仅昭示其对巴尔扎克理解的透彻,也反映了国内接受巴尔扎克的流变历程。他不是以一个普通接受者的身份来对待巴尔扎克,而是用一个文学创作者的热情和责任来传播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15.
巴尔扎克是西方现实主义大师,在中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他的《人间喜剧》传进中国,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惊服巴尔扎克小说写对话的巧妙。他们在塑造人物、提炼典型上有相似的追求、相同的手法和相通的感受。茅盾则不仅在创作方法上,而且在创作主旨和总体风格上都和巴尔扎克有相通的地方。茅盾尊巴尔扎克为“写实主义的先驱”,折服于他“洞瞩一切”的“锐眼”。他们的创作都具浓厚的历史趣味和历史意识,重视社会全貌和历史全景的再现,都以经济为切入点来深刻解剖社会。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还深深感染了路翎、胡风、端木蕻良、周立波、王蒙等一代代中国作家。  相似文献   

16.
<正>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这启示我们要学会质疑和探究。因为一切知识都是从质疑中获得,一切创新都是从质疑中产生,所以我们要先学会援疑质理,然后才有机会做到推陈出新。援疑质理,才能夯实学问之基。李时珍为什么能写出皇皇巨著《本草纲目》呢?归根结底,这离不开他的质疑精神。李时珍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和爷爷都是名医。在父亲指导下他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他发现医药书籍中很多记载的药材能够治病,  相似文献   

17.
想起童年,我总会想起一座阁楼,想起阁楼上的那双眼睛。那双眼睛是父亲的。那时候,我才6岁。我们全家住在离父亲任教的学校只有一墙之隔的一个小庭院里。因为母亲在离家很远的一家钢厂上班,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很少,照顾我们兄弟的担子全落在父亲身上。父亲是一个在当地口碑极好的教师,尽管当时他的课不是很多,但他从不轻易把我们带到学校去。“学校是学生读书的地方,小孩子一去就闹喳喳的,像什么话!?”他总是这样说。但他一走,我们兄弟的照看就成问题。记得那时我家庭院附近还有一口终年都溢满了水的井,母亲特别担心我们到井边…  相似文献   

18.
巴尔扎克为《巴黎杂志》创刊号写一部中篇小说。小说所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个有天才的人,过着不安定的生活,受着奸恶贪婪者的欺诈、剥削,最后死于饥饿和贫困中。巴尔扎克为了给这个人物找一个和他命运相称的名字,苦苦思索半年,仍然毫无结果。他相信小说人物的姓名不能硬造,只能去发现。有一天,他走在巴黎的街上,突然发现有张广告牌上写着一个裁缝匠的姓名——马卡。他豁然开朗,就以  相似文献   

19.
饭桶     
《新作文》2005,(6)
一位朋友来拜(bà访n巴尔扎克见他正i)(fǎ),在伏(fú案n)写作不忍打扰rǎo他就在一旁)(à,(),坐下等着。吃午饭的时候到了佣人给巴尔扎克端来午,餐这位朋友以为是招待自己的加上肚子饿了,,,就不客气地把饭都吃光了朋友又等了一会儿见。,巴尔扎克还在埋头写作就悄悄地离开了,。巴尔扎克写着写着突然感到肚子饿了就搁,,(ē笔起身找饭吃当他发现桌子上用过的餐具),时便biàn责zé备bèi起自己来你这饭桶,()()():“,吃了还想吃说罢又坐下继续写起来!”,。文学小常识哈哈哈巴尔扎克写作太入迷了连自己吃没吃过!!饭都搞不清了那么你知道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20.
“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这是法国十九世 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代表巴尔扎克的至理 名言,它被镌刻在手杖上,伴随着巴尔扎克走 过了风风雨雨;而另一支手杖上却刻着“一切 障碍都能摧毁我”,你可不要以为这是一种消 极颓废的表现,这是现代派文学重要奠基 人--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丧失了抗争力量 后的呼告,是现代人自我挣扎的呐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