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理论界有关“学校教育回归生活”的争论,其关键问题在于没有明确什么是真实的学校教育生活。我们认为,真实的学校教育生活,从主体而言,是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和谐统一;从时限而言,是过去、当下、未来生活的统一;从内容而言,是事实生活与价值生活的有机结合;从意义而言.是丰富、有趣、有德性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2.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教育的课程。教材始终从加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严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整合“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关系,精选有教育价值和生活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的意蕴是什么?教育应当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我们需要从理论的根源上进行阐释。“生活世界”概念首先由胡塞尔提出,斯宾塞、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思索、追寻和阐述.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世界,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表达;教育应该把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整合为教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5.
健康生活方式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类活动的全部,这种生活方式也可理解为“和谐式生活方式”或“生态型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内容应以健康的教育理念,依据社会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及所关心的问题从人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及社会中人的和谐诸方面思考,构建一个有针对性的幼儿园生活方式教育内容网络,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引导幼儿形成一个整合的生活方式概念,最终以一种健康的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涵义是化的传承,更是个体生命体验与创造的过程。因此,教育在深深植根人类化历史沃土之中的同时,也必然关照受教育本身凸显的生命张力。笔认为,基于生活的教育能从更实际的事实层面体现这种生命关怀,是实现这一关怀的出发和落脚点。具体而言,这样的关照是由教师与儿童共同的生活来创建的,他们的生命交流、生活交往才是教育生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1996年起,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吸收、融合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开展了关于现代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九五”期间,我们重点围绕“课程教材的意义重构”、“师生关系的意义重构”和“活动方式的意义重构”展开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十五”期间,作为现代生活教育的滚动发展,我们将研究的视野从课堂延伸到德育,提出了“关于生活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构想,经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审批被确立为江苏省“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曹雯 《新课程研究》2007,(12):19-20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先生曾多次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的、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  相似文献   

9.
刘飞 《四川教育》2013,(10):28-28
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历来是教育哲学的热点命题。杜威曾言:“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亦说:“生活即教育。”二者共同揭示了社会生活与教育目的和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其实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远不止于此。教师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正如历史可以借鉴一样。个人的成长也是基于个人生活与工作经验的累积。故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亦可以从自己生活中探寻教育规律。分析名师和教育名家的成长历史,可以发现过往经历中的人和事往往塑造或者左右他们现今的教育信念与行动。所以从生活史中探寻教育的目的并非仅仅对个人生活史的单纯回溯。还是教师从历时态、纵向性的角度反思和重建自己的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教育与生活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其本质的联系就体现在: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即教育具有生活意义,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生活教育与教育生活便从不同角度蕴含着双重意义,发挥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的生活意义,对深化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实现伯价值生命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1.
教育回归生活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回归生活的教育促使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现实学校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心灵的唤醒;新课程改革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教育向生活回归的启示出发,把生活、教育与课程三者结合在一起,努力促使新课程的实施与深化。  相似文献   

12.
何为真实的学校教育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理论界有关“学校教育回归生活”的争论,其关键问题在于没有明确什么是真实的学校教育生活。我们认为,真实的学校教育生活,从主体而言,是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和谐统一;从时限而言,是过去、当下、未来生活的统一;从内容而言,是事实生活与价值生活的有机结合;从意义而言,是丰富、有趣、有德性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3.
打破“有效教学”的技术主义和经济生产的思维方式,从教学的价值维、技术维和教育性的联结等属性加以综合建构。成为未来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方向。为此,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生活”语境与“教育生活”语境中“有效教学”的不同的特征与焦点,倡导要从“教学生活”中任务导向、关注效率、强化竞争、模式化和标准化的教学走向更为真实完整的“教育生活”中关注价值愿景、强调知识创造与交流、关注差异、鼓励思考与质疑、聚焦人际道德联结的教学,用一种关注儿童幸福与成长的教育生活的语言阐述了“有效教学”当下实现的实践价值与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4.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洋溢着生活教育的理念。学习、贯彻《纲要》所蕴涵的新思想和新精神,在幼儿园教育中要焕发生活的气息,体现生活的理念,应当从精心创设丰富、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努力创造适合幼儿生活的教育,积极帮助幼儿“学会生活”、快乐生活等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提出,给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活力,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不是按图索骥的过程。教育应保持对生活的超越,对生活起简化、平衡、净化和指导人的生活世界的作用,从而为学生构筑一种新的可能的生活世界。从主体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统一的世界,是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统一的世界;从精神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存的世界;从时间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个体当下、过去、未来生活统一的世界。教育还应关注学生的虚拟生活世界,找回丢失的校园生活向度,共建学生的全面生活世界,以实现学生发展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而需要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先生又说:“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  相似文献   

17.
生活要素就是构成个人生活内容所能分解的最小单位。生活要素的研究对教育、生活具有特定的意义.特别是生活课程和生活智育对当前我国教育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研究生活要素教育需要特殊的研究方法:建构主义方法、概念与要素、词汇列举法、目标分类法等,并且可以从核心研究、运用研究、泛化研究三个层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儿童的存在不仅具有生物学的意义,还应该具有文化的意义。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教育无疑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具有重建生活的意义。儿童世界是由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组成,而生活世界里内在的精神生活和外在的文化(游戏的、童话的等)交织在一起。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就应从内至外展开,即从内在的精神生活开始向外在的社会生活铺开。  相似文献   

19.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的背景 自理生活教育应该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对自理生活能力尚未形成的年幼儿童、自理生活能力衰退的老年人和缺乏自理生活能力的残疾人来说,自理生活教育自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自理生活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正在上海市全面实施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将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形成积极的自理生活心态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自理生活教育应该从学龄前阶段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