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万老师: 我从小就十分腼腆,和生人见面,总感觉不好意思。进入中学后,虽然认识了许多同学,但我从来没有主动和谁打过招呼。有一次上英语课,老师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我刚一站起来,马上面孔通红,  相似文献   

2.
《红领巾》2011,(11):20-20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暗和迷茫。只有扫地除尘,才能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只有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也只有把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才能有更多、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怎样克服害羞心理柴洪涛害羞是一些人开展社会交往的心理障碍,是羞于同别人交往的一种心理反映.在生理上表现为腼腆,动作忸怩,脸色腓红,说话的音量又低又小,有时还颤颤巍巍.很不自然.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秦姆巴赫教授对人的怕羞心理做了大量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燕子姐姐:我是一个胆小的女孩,在班上我总疑心别人议论我、指责我,有一次老师不点名地批评某些不好的现象,我觉得就是在批评我。那几天我都神思恍惚,坐卧不安。你说,这种“疑心病”能治吗?渴望帮助的女孩刘娟刘娟同学:通过你的来信我感觉你是一个自尊心特别强的女孩,也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我非常能理解“疑心病”给你带来的痛苦。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更多地注意自我,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但是,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个“注意”的尺度。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不会总盯住别人,议论别人。人家在谈论什么,不一定是在…  相似文献   

5.
表扬先进、鼓励后进──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万海摄##D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应该公正、公平。如果教师因学生形体、容貌、智力、行为表现、性格、品德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出现偏爱行为,就会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妨碍学生身心健康的正常发育。当学生发觉老师有偏爱时,他们就会对老师重新作出评价,不满和对立情绪随之产生,师生之间就会出现难以消除的心理障碍。由于这种心理障碍的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拒绝接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应该具有的威信和地…  相似文献   

6.
瑞星 《现代家教》2002,(9):24-24
编辑同志: 我女儿潇潇,今年7岁,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刚上学时,她很高兴,每天早上不等吃完饭,就急着要上学。可是过了一个月以后,她忽然对上学失去了兴趣。每天早上上学的时候,总要我催促她好几遍才肯走。放学回来,一幅无精打彩、愁眉苦脸的样子。课本不爱看,作业也懒得写。这几天,甚至提出不想上学了,任凭我怎样劝说也无济于事。您说我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请指教。辽宁乔丽  相似文献   

7.
3岁的星星看不到妈妈就哭、吃饭要喂、睡觉要陪、画画要帮……让父母很伤脑筋。一般,我们会容忍小婴儿粘着妈妈寻求慰藉,但宝宝两三岁了,父母便希望他能学着独立处理生活中的难题。你家宝宝是否和星星一样爱“粘人”?怎样帮他克服依赖习惯?让我们一起分享普通父母的育儿经验。  相似文献   

8.
2岁的小亚看到妈妈抱邻居胖弟弟,气得大哭,还把心爱的布熊扔在地下用脚踩; 4岁的陶陶一直是爷爷奶奶的乖宝宝,姑姑生了小妹妹。他变得不乖了;奶奶照料妹妹,他就哭闹,还趁大人不注意抓妹妹的脸……这么小的孩子也会有嫉妒心? 一年级的小棣经常听到老师表  相似文献   

9.
周胜国 《学周刊C版》2010,(2):204-205
心理学认为,羞怯是一种情绪,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或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可能都有过羞怯的经历,只不过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有的人到成年以后还摆脱不了羞怯,以致形成社交恐惧症。  相似文献   

10.
肖梅 《家庭教育》2002,(5):16-17
读者郭蓉来电诉说:“10岁的女儿嫉妒心很强,嫉妒别人成绩好、长相好、家庭条件好,甚至别人穿新衣服、买新文具她也会不舒服。都说嫉妒心强是独生子女的通病,不知其他父母是否也有同样烦恼?”本期,浙江上虞幼师附小的家长朋友,与大家共同关注这个问题。观点一帮孩子认识嫉妒的危  相似文献   

11.
肖梅:或许是现代社会强调进取,优胜劣汰的缘故,父母对孩子胆小总感特别不安。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初生牛犊不畏虎”,看到比自己还高的狗也敢去摸;而有的孩子看到鸡毛掸子,就吓得大哭。可见胆小害怕心理,是有一定的先天性格差距的。但是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左右着孩子未来的发展。有人一辈子怕这怕那不能摆脱胆怯;有人学会处理胆小害怕的情绪,进而克服这一弱点。面对孩子表现出的害怕、胆小情绪,本期将有6位父母的经验,与你分享。  相似文献   

12.
王建平 《南昌教育》2004,(10):17-18
妒忌就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不满、烦恼、恐惧,是差别和比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3岁的祺祺看不到妈妈就哭、吃饭要喂、睡觉要陪、画画要帮……让父母很伤脑筋。一般,我们会容忍小婴儿粘着妈妈寻求慰藉,但宝宝两三岁了,父母便希望他能学着独立处理生活中的难题。你家宝宝是否和祺祺一样爱“粘人”?怎样帮他克服依赖习惯?让我们一起分享普通父母的育儿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各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厌学乐理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些现象尤以低年级为著,其表现为:教师教唱歌曲时,学生情绪高昂,密切配合,声音宏亮,而教师讲到乐理知识时,学生则变为精力不集中,有厌恶感。小学生为何厌学乐理?其原因是师生双方面综合造成的。从学生方面说,一是其未明确学习乐理的重要性,这占多数。二是小学生固有喜凑“热闹”的天性决定。三是成绩差,对学习无兴趣的被迫来校者,这是极少数。从教师方面说,主要是缺乏课堂教学艺术,讲课枯燥无味所致,两者相比,教师方面是主要因素。如何做到师生配合,共同上好音乐课,这里说说教师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在孩子2—3岁时。我们可以允许孩子粘在母亲身上寻求慰藉,但3—5岁时,我们便希望孩子能独立自主,自己处理生活中面临的挑战。一看不到妈妈就哭,吃饭要喂,睡觉要陪,连画画做手工也要大人帮着涂,帮着剪,这就让父母们很伤脑筋。孩子是不是过度依赖了,为什么这么“粘”?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克服依赖,学会独立?本期23位家长参与讨论,和您分享育儿经验。  相似文献   

16.
怎样帮助孩子克服嫉妒心理肖峰在一次家教咨询活动中,有位母亲向我说起了她刚上小学的女儿。她说其女儿聪明伶俐.因而深受老师的喜爱。于是老师做什么事都爱叫她,动不动就表扬称赞她一番,弄得她成了老师的“小红人”。按说自己的孩子得老师的宠家长应该高兴才是,可这...  相似文献   

17.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些人会因为某些小事情而控制不住地产生报复心理。这种心理严重阻碍了其人际关系的发展。这些人可能自己会给这种报复心理以一种貌似合理的解释,然而,事实上,他们往往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为何会产生这种心理。本文通过对一例有报复心理的求助者的成长经历进行分析,结合内在小孩理论探讨了其报复心理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以降低这种报复心理的产生,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报复心理是行为人的利益受到侵犯或挫伤后,为了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而产生的反击性对抗心理倾向。因报复心理而产生的偷窃行为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某某同学得罪了盗窃者,在报复心理的驱使下,盗窃者产生“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的想法,于是就去偷这个同学的东西,一次不成,两次,小东西不行,就偷贵重的。当看到被偷同学焦急、沮丧、失落的表情时,他心理上便得到平衡和满足。当然,有时候,这个报复的对象也许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19.
周晨 《小学生导读》2008,(Z1):24-25
当前,学校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十分重视,真是:"安全第一,警钟长鸣。"但对学生的心理安全却忽视了。其实,在学生中一直存在着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