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朝诗人高适写的《燕歌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很强的艺术魅力。高适在唐代诗人中,还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军事将领,对边塞战争生活有亲身的体验,塞外风沙,军中笳鼓磨炼了他的诗笔,因而他的边塞诗就具有一般诗人所不能及的深度和广度。《燕歌行》是乐府古题,前人同题作品多数用来描写妇女对出征丈夫的怀念。高适虽然也沿袭了旧题,但丰富了它的表现范围,深刻地反映了塞外战争生活的  相似文献   

2.
高适《燕歌行》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几乎所有的唐诗选本都选录了这首诗.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课本收录了多篇歌行体经典诗作,如李白的《将进酒》、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而其中高适的《燕歌行》被明末学者黄周星称赞为“歌行本色”。该诗为何能够从多篇歌行体杰作中脱颖而出,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这与《燕歌行》边塞主题、诗人典型的唐人思想,以及歌行特有的表达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或称“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话),这几乎是历来公论。然而关于《燕歌行》的主题,至今还存在理解不一的地方。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评论此诗说:“此述征戍之苦也,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于是鸣金鼓,建旌旆,以临翰海,适值单于之猎,凭陵我军,我军死者过半,主将方且拥美姬歌舞帐  相似文献   

5.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现结合高适《燕歌行》的教学,谈谈对写作教学的启示。"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不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正因如此,易于叙事描写。在《燕歌行》中,高适的叙事极其严谨,描写细腻深刻,值得深入品鉴。一、环环相扣的叙事1.明晰的事件《燕歌行》不是一首叙事诗,但是叙事成分明显,叙事条理也相当清楚。  相似文献   

6.
武健 《现代语文》2011,(6):143-144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了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是以刘开扬先生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12月1版)为底本的。把两书中《燕歌行》作一对比,就会发现苏教版在版本选择上是用了心思的,有的地方处理得很好,但也有欠妥之处。  相似文献   

7.
边塞诗歌的创作源远流长,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诗体类型,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盛开在千年诗苑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以高适的《燕歌行》作为导引,从意象、情感、情感形成原因、艺术手法几个角度来系统了解一下边塞诗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历史事实,把高适的《燕歌行》放在盛唐大时代背景之下进行观照,澄清了讽刺说,认为此诗不是为讽刺边将而作,并运用美学理论进行分析,指出此诗成功地于悲壮之中穿插了优美的勾勒,从而成为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9.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单项姚排, 1。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①《荀子》②《孟子》③《庄子》④《左传》 2。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 ①鲍照②谢眺③庚信④杜甫 3。唐人边塞诗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 () ①高适《燕歌行》②王昌龄《出塞》 ③岑参《白雪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新的审视角度,分别就高适《燕歌行》的针对性及诗序中的“客”之真实身份,王昌龄《巴陵别李十二》中之“李十二”,刘禹锡《扬州春夜联句》的作年,提出了与传统说法完全相佐的结论。认为:高适的《燕歌行》因“和”贾至的《燕歌行》而成,都山之战为其创作的主体;王昌龄诗题中的“李十二”非为李白而是另一人;刘禹锡的《联句》诗作于贞元九年春日。这些新见,对唐诗研究者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11.
边塞诗歌的创作源远流长,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诗体类型,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盛开在千年诗苑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以高适的《燕歌行》作为导引,从意象、情感、情感形成原因、艺术手法几个角度来系统了解一下边塞诗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语)以揭露主将骄逸轻敌,荒淫失职,不恤士卒,致使战争失败为主题,成为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历代诗家大都认为该诗是讽刺当时任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张守珪而作的,其根据是该诗前的序文。序曰:“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后来的文学作品选也基本沿袭这种说法,谨举下例:1.《中国历代诗歌作品选》(林庚·冯沅君)高适《燕歌行》题解云: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六年拜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这首诗就是有感于张守珪军中之事而作的。  相似文献   

13.
高适在唐代诗人中以写边塞诗著称。后世文论评述他是一个“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的诗人,晚唐人殷瑶在所辑《河岳英灵集》中,称高适之诗“多胸臆语,兼有气,故朝野通赏其文”。《燕歌行》是高适诸多边塞诗中代表作品。该诗折射出诗人“节义”、“大略”与“胸臆浩气”,为此,千百年来一直受人喜爱和推崇,各家诗本无一不录,其解集注释也精详细要。然而,在多家注释里,却也有几处值得训辨,而且颇有纠正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讽刺的对象不是张守,而是安禄山、赵堪与白真陀罗。这可从此诗的主题、从高创作此首诗的前后一段时间高适对张守的态度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5.
高适是活跃在盛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他以雄健的魄力,昂扬的激情,开拓了边塞诗的新境界。杜甫对此曾给予极高的评价:“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奉简高三十五使君》)。其边塞之作,正如殷璠所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表现出雄厚浑朴,悲壮苍凉的风格。正是边塞诗的成就,奠定了高适在盛唐诗坛上的崇高地位。然而,高适的诗歌创作决不拘于一端。人们一向认为,边塞诗与山水田园诗是盛唐诗歌的两翼,高适在诗国的天空中飞翔时,他的另一翼也是相当有力的。我们通检高适的诗集,便会发现,高适毕生为诗凡二百四十一首,边塞诗计有四十四首,山水田园诗也有四十首左右。只是后者向来未曾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是被遗忘了。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价高适及其诗歌创作,本文拟对其山水田园诗做一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颀历来被视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并称。本文主要介绍了李颀的个人经历,对其为数不多的边塞诗(共计五首)分别作了评析,最后从思想主题和创作手法上进行简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7.
<正>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选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颀的《送魏万之京》、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起构成"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巅峰,王维为其中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清新淡雅,禅境空灵,诗中有画,画  相似文献   

18.
谈高适、岑参和他们的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适、岑参早期生活贫困,求官不达,仕途失意,但强烈的功业愿望和以身许国的爱国激情,使他们走上了从军之路,在边塞屡立战功,不断升迁。军旅生活、人文景观、大漠风光、官兵疾苦、战争的残酷,使他们受益匪浅,加之他们对其又有深刻体验及细致的观察,使他们写出了大量的高水平的优秀诗篇。如《白雪歌》、《燕歌行》等等,那丰富的内容,完美的艺术,使他们登上了边塞诗的顶峰。  相似文献   

19.
高适与岑参是盛唐齐名的边塞诗大家,高﹑岑边塞诗有其共同之处,都展现了盛唐气象、主题基本相同和都侧重叙事,但二者更多的是不同之处,如,分别反映了不同的小的时代背景和文学主流风尚;反映了高﹑岑各自仕宦经历和创作心态的不同对诗作的影响等。高﹑岑二人边塞诗,分别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单就艺术成就而言,岑参似乎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20.
<正>高适的《燕歌行》被称为唐代边塞诗“第一大篇”。从诗序来看,这首诗和张守珪之事应有联系,但诗中所写并不局限于一战一役,而是融合了诗人在蓟门的所见所闻,以更高艺术概括写就。“诗人在丰富、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基础上,对当时‘征戍之事’作了深入思考和高度典型化的艺术概括。”[1]沈德潜谓:“龟龙百变,若李、杜风雨分飞。”这篇极具盛唐风格的长诗,层深多转,端翔沉雄,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普遍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