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很多事情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虽然快捷方便,但是各种紧迫感越来越强。这种紧迫感也逐渐渗透到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中,孩子也不断地被鞭笞,他们的学习活动中充满了紧张和逼迫,他们都在家长和老师设定的标准下进行被动的学习。为了完成这些标准,他们牺牲了游戏时间,牺牲了休息时间,获得的是家长的满意或者更高的期望,满足了家长的"攀比"。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些现象其实并不罕见。如果只是为了这样的攀比,那么这样的付出是否值得,这是我们的家长、老师、学校和整个社会都需要反思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的教育形势,分数是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所热切追求的命根子,为了孩子考取高分,家长不失重金请家教,老师不失牺牲自我时间加班加点地辅导;孩子呢,更是没日没夜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殊不知,高分没有出现,还惹出孩子的一大堆问题。我认为,转化后进生,不是跟时间跟孩子较量,最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3.
在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里,我们的教育在不断地强化优质教育,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培养少数精英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热衷于追逐"分数",把本该对人的培养的教育演变成为一种分数教育,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高分数,不惜重金,不惜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逼迫孩子参加"奥数"培训、"舞蹈"补习;老师为了让学生拿高分数,想方设法"逼"学生,大搞"题海战术"。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究竟该走向何方?这两个问题困惑了我多年,我也在  相似文献   

4.
现在"孩子学得辛苦,家长、老师教得痛苦"的现象较为普遍,家长和老师都在想,快乐的教育难道真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让孩子学得轻松,让家长、老师教得愉悦,难道真的是遥不可及?<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介绍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法却很好地回答了在平时教育孩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想给已送孩子入幼儿园或准备送孩子入幼儿园的家长们一些建议,帮助他们做一个好家长。1.接送孩子时,真诚热情地向老师问好向老师问好,既表示家长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这对促进老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之中肯定会起积极作用:同时,又是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身教"和"言教"的好机会;还可以融洽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更有利于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相互沟通。  相似文献   

6.
刘道红 《家长》2022,(4):25-26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经常有家长找到我说:"老师,孩子在家不听我们的话,就听老师的,您说一句能顶我们家长说十句甚至一百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孩子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老师的事,只有老师和家长紧密联系在一起,携起手来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最简单和常见的助教形式是教育活动中的辅助和间接式家长助教活动,即家长在教育活动中帮助收集资料、丰富幼儿主题相关经验、协助老师参与教育活动等。本学年我们尝试了一种"家长进课堂助教"形式,是指在教育活动中,邀请有特点、有专长的家长走进班级和老师一起组织教育活动,为孩子成长提供帮助和支持。一、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家长进课堂助教"方式(一)阳刚之气的"爸爸老师"助教大家都知道,男教师能带给孩子的是女教师所替代不了的。  相似文献   

8.
"问题孩子"是让家长和老师头疼的事情,如果没有及时恰当处理,势必影响孩子和家庭的未来,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就问题孩子心理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站在学校和家庭的视角提出了教育对策和选择方案,为老师和家长针对问题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姜冬玲 《考试周刊》2013,(10):183-183
<正>家长在送孩子入园时嘱咐的话,最多的就是"听老师的话!",接孩子离园时,询问的比较多的也是"今天听老师的话了吗?"常出现的困惑是"为什么孩子不听我们(家长)的话?"可见家长认为自己或老师讲的话都是对的,希望孩子听老师的话,听自己的话,目的是希望孩子有好的发展。那么怎样让孩听话呢?优秀的家长是智慧的,让孩子听话、明白事理的秘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辅导班、兴趣班接踵而来,孩子受教育的年龄也越来越小,所学知识量越来越大,家长越来越推崇超前学习。这不仅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学习兴趣,更是让孩子的童年变得暗淡无光。因此,必须正确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权,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避免一味地跟风,让孩子超前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制定,让幼儿园老师和家庭能更好地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相似文献   

11.
关颖 《班主任》2015,(4):37-38
老师与家长是教育的"天然同盟者",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但是涉及孩子的具体问题时,彼此又有不同的立场。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眼中的树,教师眼中的林"。家长只关心自己的孩子,老师再细致、再周到的工作也不可能像家长那样对每一个学生都下那么大的功夫;老师对承担的某一门课负责,而家长对孩子的各门功课都要过问;老师在乎自己任课期间、在校时间学生的表现,而家长要对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2.
目前超前教育得到家长越来越多的关注。超前教育对于大多数儿童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利影响,主要从加重儿童学习的负担,对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扎实,影响校内课堂效果和弱化人格的培养四个方面来分析。建议教育者和家长要慎重对待超前教育,不要为了孩子成绩的暂时提高,而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泯灭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13.
正学生这样说陈航垣:"关老师给我们每排练一个舞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我爱我的关老师。"古静娴:"关老师在舞蹈课和舞蹈队中不光教我们舞蹈,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他还经常过问我们学习的事情,考试优秀的还发小奖品。"吴嘉仪:"关老师教了我们六年舞蹈。她比我的家长还关心我,到毕业还帮我们想上哪个中学的事情。"陈雨欣:"关老师永远用笑容面对我们。"杨雨荷:"关老师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家长这样说董灿的家长:"关老师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家长学习。在重视孩子智力培养的同时更关注孩子品德的教育。她是一个好老师。"古静娴的家长:"孩子跟您学习了六年的舞蹈,是您的教育让孩子变得自信了,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我们特别感谢您。"  相似文献   

14.
教苑新语     
<正>超前作业不做、口头作业不做、刻板作业不做、重复作业不做……——据《武汉晨报》报道,假期期间,武汉市一批家长用各种理由拒绝他们认为不靠谱的作业,叫板"老师权威"。家长认为,过早把读、写的学习负担强加在孩子身上,有违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可能会造成他们的厌学心理。孩子能主动、快乐地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幼儿超前教育发生在大多数家庭中,为了孩子不落后于人,家长和老师过度重视幼儿教育,使幼儿教育逐渐与小学教学相类似,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应该区别对待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应该符合幼儿的学习和性格特点,不应该一味进行超前教育。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犯下的错误,父母首先应反省自己。孩子在中学之前有几个重要的教育阶段,作为家长必须帮助孩子很好地进入状态。如果我们舍本求末,过分关注孩子成长的细节,忽略了教育长期性、关键性的特点,会导致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的不平衡发展,自然达不到我们期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学校的人才、祖国的栋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孩子未成年期的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更是孩子的终身教育老师.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也就教育好了孩子,也就推动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教育该教给孩子什么呢?其实,家庭教育不在于家长给孩子多少文化知识的辅导,而在于对孩子心理的护育,从而达到"正行"的目的。"心若在,梦就在""哀莫大于心死"等均说明人心的作用。对孩子的心理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立心志、昂心气、正心态"。家庭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长实施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19.
李军艳 《考试周刊》2014,(37):188-188
<正>在幼儿园工作中,和每位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必须面对的。常常听家长埋怨老师不近人情,孩子一有情况就"告状",语气生硬,不考虑家长的面子。老师也常常是一肚子苦水,"孩子是你的,怎么动不动就责备说孩子教不好是老师的事情呢"?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是无人能替代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和家长实际上是教育合作伙伴的关系,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老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之友》2013,(Z1):15-16
校访是指家长访问学校和教师。在中小学,大多数家长会利用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机会,主动与班主任老师交流。通过主动校访,家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近教师,与教师商讨教育孩子的措施,有针对性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家长校访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家长接送孩子时面对面的交流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时候,正是教师与家长交流的良机。老师能把孩子当日或近几日的情况与父母进行交流,又能了解孩子在家情况。这种沟通非常有针对性,虽比不上家访了解系统深入,却以"短、平、快"为长,很有实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几乎每天的面对面接触需要老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清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