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传奇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按其人物身份及刻画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神女、大家闺秀、侠女、妓女、狐鬼异类五大类。作者塑造女性形象的过程,也是表露自己内心想法的过程,透过作者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可以初步了解到文人矛盾的婚恋观及急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科举题材是《聊斋志异》重要内容之一,与蒲松龄一生的追求息息相关,也投射出作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矛盾的心态:既渴望科举成功又因屡屡失利对科举有些厌倦,从而对科举制度的某些弊端进行抨击。  相似文献   

3.
《荣星文集·第1卷》——《电大群英》,歌颂古朴崇高的传统精神,彰扬当代改革的激昂情怀,揭示电大教育的鲜明特色,饱含坚实厚重的文化情结。顽强攻读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科学管理的精神、发奋写作的精神,链接起电大的学生、教师、领导与文集作者崇高的生命体验,汇聚为振兴民族大业无比坚定的信念。这便是电大精神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科举题材是《聊斋志异》重要内容之一,与蒲松龄一生的追求息息相关,也投射出蒲松龄作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矛盾的心态:既渴望科举成功又因屡屡失利对科举有些厌倦从而对科举制度的某些弊端进行抨击。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人们传统的观念、生存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而当今人们普遍地感受到生活的重压,并产生了无奈、迷蒙与绝望。作家余华用《活着》给予芸芸众生体恤、安抚、关怀与爱。他指出“苦难是生活的意义”,“人”本来是渺小的,不仅受着社会、自然的制约,还受着命运的摆布,因而自然生命是“柔弱”的,但“柔弱”的自然生命是“人”的一切的意义之源与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对生命的持守与执着。他呼吁人们面对生活的苦难时,应该能忍耐、坚强地“活着”,从而实现人的“社会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心理的角度对盛唐边塞诗人所折射的文人心态进行分析 ,认为边塞诗反映了盛唐时期文人们的建功立业、忠君爱国、开放旷达、自信乐观、激昂豪迈和慷慨悲壮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离骚》为文本,以上古文化为依据,分别从人生理想的太阳文化取向,情感理想的凤凰文化取向和潜在意识的臣妾文化取向三个方面,探寻了屈原追求崇高、峻洁的精神价值取向和文本悲剧的艺术魅力及其对中国古代文人在精神取向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统治的元朝,知识分子仕进无门,地位衰落,沉沦下僚,尤其是元代杂剧作家,在杂剧剧本中充分展现了他们对入仕的期望、走向仕宦之路过程中的苦闷和无可奈何之余的自我安慰这种特殊时代的仕宦心态。  相似文献   

9.
从英雄本色看《荷马史诗》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是古希腊的时代精神和关学理想,而这种精神和理想的心理背景,则是对人的力量的积极乐观的肯定,对人生命价值的赞颂。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审美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一枝奇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文化语境下,借用"精神分析学说"能更好的审视蒲松龄用幻想所构筑的这个奇幻世界。本文主要通过对《聊斋志异》作品的分析,来揭露下层文人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压抑、各种欲望纠缠所体现出来的"欲望真实"与"物质现实"之间难以缝合的裂痕。  相似文献   

11.
论唐人小说中的科名前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人小说中的宿命主题,体现了唐人无所不在的命运前定思想。唐代社会,随着科举制的出现,门阀制度被打破,科举一时大兴,伴随着社会风尚、社会心理、时代精神、唐代士人的情绪以及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唐人小说中所反映的科名前定思想,体现了唐代士人对功名富贵、个人命运的关注;对宠辱得失、荣枯沉浮的迷惘;对坎坷人生的不平、痛惜;是感伤、无奈、得意、困惑、愤慨、自慰情绪的发泄。  相似文献   

12.
唐代晚望诗是指文人傍晚观望自然景物有感而发的诗作,内容以伤秋、咏怀、自叹、山水为主。晚望诗与山水画的构造和艺术美感具有相似性,并表现为"无我之境"的自然美和"有我之境"的艺术美。晚望诗体现唐代文人自然观趋向成熟,并表现为客观自然物化于诗人内心世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始终是一个神秘的星体,极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至唐代逐渐形成一种月亮文化.当时上自帝王下到平民,人们对月亮普遍有一种崇拜、喜爱之情.帝王举行月亮祭祀,民间广泛流传着月亮神话,文人学士们则大兴赏月玩月之风.形成了浓郁的关于月亮文化的氛围.  相似文献   

14.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悲哀,有游子思妇间“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的凄凉,但李泽厚先生说他从中得到的感受是“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只是一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此中原因主要是诗句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语词或意象的指向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绘画理论,对冠绝当代、后世宗承的画家及其创作多有评述,这为探视古代画家的创作心态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古代画家"守其神,专其一"的心态修持,是儒释道文化集中影响的结果。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古代画家在儒释道文化相互融合的环境下,广泛汲取儒释道文化中有关心态修持的思想成果,从而为绘画心态的修持以及理想境界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盛唐春游考     
本文从春游的人员、春游的内容及春游的范围、方式、时间、地点等方面,对盛唐时期的春游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证。  相似文献   

17.
唐代相对于前朝有着较为开放的文化氛围,人的个性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张扬,人们的情爱和婚恋观念普遍呈现出比较自由和自主的趋势,这在文学作品特别是唐传奇中有着较为充分的表现。然而,六朝以来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和儒家传统的礼教观念并未消失,相反,仍以其极其牢固的地位深刻影响着文人士子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这在客观上导致了唐代士子们在情感方面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透过中唐三大爱情传奇,可以感知唐代士子充满矛盾的情感心境。  相似文献   

18.
部分唐诗涉及到唐代的政治生活,流露出作者的政治情感倾向,可概括称之为唐政治诗。本文从唐代帝王多好诗、诗人队伍、纷繁的政治格局变化、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唐政治诗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唐人思想解放,眼界开阔,既有面对现实的社会担当精神,又善于反思历史,以史为鉴,促进了咏史怀古赋的繁荣。唐代又是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时代,咏史怀古赋吮吸着时代文化艺术营养,以开放兼容的艺术视野,融通诗赋文章的题材和技巧,在表现对象上进一步开拓发掘,艺术形式上努力创新,形成了崭新的艺术风貌,成就斐然,成为唐赋艺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20.
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是两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诗性精神是指出乎原始冲动的、自发的抒发情感的精神,文学精神是指为了艺术的与审美的,自觉为文的精神。诗性精神(抒情精神)与文学精神(艺术精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关系并非以对立为特征,两者往往表现出程度不等的重合。在界说范畴、描述特征、辨析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魏晋玄学思潮中士人心态异化的情形为实证.可以发现社会文化思潮加之于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