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标题:追求一见钟情的效果自拟标题,往往有三种情况:如话题为“向往”,一是直接型,套用话题,为《谈向往》;一是观点型,化用话题,为《向往是一种心态》;一是文学型,为《需要一盏灯》,最后一种往往能够吸引读者,有如下几种方法:①巧用流行语。成语俗语蜕变后可作标题。如《推己及人,拷问心灵》。流行歌曲的歌词可作标题。如《答案,你大胆地丰富起来》、《都是不诚信惹的祸》。电影、电视剧名可作标题。如《与丰富多彩共舞》(化用《与狼共舞》影片名),《离开诚信的日子》(化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名)。时尚广告词可作标题。如《关爱心灵,…  相似文献   

2.
一、以“话题”替代文章的标题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话题作文”要求“自拟标题”。拟定标题,明确限定写作的内容与方向;拟定标题,往往可以验证作者有无一定的创造性。优秀的作文,作者在确定标题时是慎而又慎的。  相似文献   

3.
一、审题失误审题是作文的首要,因审题失误的学生屡有出现。一是审题不全面。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理解为答案的种类多,即丰富,而忽视了“多彩”,实际重点放在“多彩”上才更好。“丰富多彩”蕴含写作的主旨,即任何事物都不是一个种类、一个颜色、一个样式,人不能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要发挥创造性,创造丰富多彩的事物,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二是偏离材料含义。如“诚信”是“诚实、守信”之意。但不少学生写成了“忠诚”、“信奉”、“信服’之类,有些偏离题意。三是把话题作文当成材料作文来写。一起笔就亮出论点。如“助人就是…  相似文献   

4.
《职业技术》2005,(4):21-21
高考作文命题一般采用三种考查方式。一是标题作文。如《习惯》《尝试》等。二是材料作文。如“达芬奇画蛋”、“小姑娘与玫瑰花”等。三是话题作文,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等。无疑,话题作文是中学写作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是素质教育的理念运用于考试中的最生动的体现,是到目前为止高考写作考查的最理想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话题作文是新世纪给中学作文教学带来的曙光,是一片发着油光的、晶莹的橄榄叶。它孕育于1999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逐渐张扬,2001年的“诚信”、2002年“心灵的选择”渐趋成熟。这类开放性的话题确实为考生提供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创作时空,高考佳作异彩纷呈,但同时许多佳构妙作中的标题往往失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都是“话题作文”。如,1999年关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2000年的关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2001年关于“诚信”的话题,2002年关于“心灵的选择”的话题。写作这一类作文,既不是让你从材料中引申出一个哲理来加以论述,也不是让你就材料讲的生活故事来谈思想方法等问题,所谓“材料”,其实只是给你一个引  相似文献   

7.
首先要认清这是一道有限制的话题作文。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还应该视为话题作文,因为命题中明确提示“话题” 二字,而从规定最明确的“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这句话,也可以发现这是“话题”作文的要求。 但它与前两年的高考话题作文又并不完全一样。1999年的话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同样提供了一段材料,只能算是引导语,但题目中明示,所写作文不要受提供的文字限制,可以不考虑提供的文字。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作文,也在题目中明确指出:“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  相似文献   

8.
《咬文嚼字》 1996年第 7辑符泊《一词不慎 ,致人于“死”》中说 :“《新民晚报》 1995年 6月 2 2日社会新闻版的一条标题令读者惊愕与惋惜 :‘徐虎死了吗 ?’”并说 :“读者的惊愕与惋惜是有道理的 ,因为那条标题赫然是 :‘徐虎身后劳模成行。’‘身后’是‘死后’的意思 ,这是常用词 ,如‘身后萧条’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也都只有这一个义项。”进而断定 :“根据这一词义 ,标题的意思显然是 :‘徐虎死了 ,后继有人。’”还是“可是细读新闻 ,读者又由惊转喜 :徐虎并没有死 !原来报道的内容是说 :榜样的力量产生了‘徐虎效应’ ,现在…  相似文献   

9.
新千年伊始,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是"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道出了生活的哲理,也揭示了作文的真谛。12年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断在高考作文题目中演绎。2012年,全国17份语文试题,除江苏省采用了给标题的命题形式,其他各份试题都采用了给材料的命题形式,而且12份试题给出的是情景材料,统计有:全国课标卷、全国大纲卷、安徽卷、北京卷、重庆卷、广东卷、辽宁卷、湖北卷、  相似文献   

10.
话题作文作为一种新型的作文命题方式走入中考作文 ,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那么如何写好话题作文呢 ?在这里 ,我就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与同仁们商榷。一、沉着冷静 细心审题1 .注重“提示语”的剖析。提示语往往能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话题 ,更有效地打开思路。例如话题“绿” ,其提示语是 :“‘绿’是广受人们青睐的色彩 ,‘绿’被人们赋予众多含义 ,‘绿’还被众多文学家写成脍炙人口的写景美文。时下 ,也风行‘绿色’ :‘绿色’食品 ,‘绿色’材料 ,‘绿色’奥运……”从这段提示语我们可以看出 :①“绿”为人们青睐 ,因为它是大…  相似文献   

11.
黄圣凤 《学语文》2004,(1):33-34
话题作文的“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题目自拟”。在作文评分标准中,拟题情况虽然只占2分,但它是考生给阅卷老师的第一个见面礼,是衡量考生写作能力的标尺之一。所以,一个标题常常又影响全文的得失。不少考生的拟题有问题,这是高考低分作文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忘拟题目或照搬话题一些考生误以为话题作文已有了题目,一开始就直接写第一段,这显然有违“题目自拟”要求。虽然话题作文常给出一个话题,如“诚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等等,但那仅仅是写作的范围。没有题目使…  相似文献   

12.
高考作文中的真实生活指什么?是不是一定要是考生亲自经历过的?2000年秋全国高考作文题“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的“注意”事项中说“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这中间的“记叙经历”“编述故事”“展开想象”三个方面基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对学生讲演时说:“什么叫‘学问’?就是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国历来讲究做‘学问’,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李教授的这番话说得非常深刻,对我们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可见拟一个好的标题是何等重要。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眉眼盈盈能给人清新脱俗,耳目一新之感,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那么,如何使你的作文眉眼盈盈,赢得更多的青睐呢?下面一些方法你不妨试一试:一、妙用修辞修辞的运用会使你的标题显得生动传神,使文章显得含蓄,余味无穷。常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如以“诚信”为话题,不少同学运用修辞手法拟出这样的题目:《诚信如水》(比喻)、《诚信出走》(拟人)、《诚信何价》(设问)。如以“人在初三”为话题,运用修辞手法拟了这样的题…  相似文献   

15.
高考作文中的真实生活指什么?是不是一定要是考生亲自经历过的?2000年秋全国高考作文题“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的“注意”事项中说“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这中间的“记叙经历”“编述故事”“展开想象”三个方面基本上对高考作文中  相似文献   

16.
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明明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可是许多考生就偷换了这个主语,只取“丰富多彩”,于是去写“(某事的)过程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甚至写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2001年高考话题作文“诚信”,把前两年的“只要与……有关,就(符合要求)”改为“所写内容必须在……范围之内”,这是提醒考生要注意限定好自己的写作范围或角度,但仍有许多考生不能审准话题范围,把“诚信”  相似文献   

17.
丁峰 《湖南教育》2003,(21):45-46
话题作文确立标题,除了要符合提纲挈领、简洁、新颖、形象生动等基本原则外,同时,还要注意运用一些科学实用的思考方式,如运用一些灵活恰当的拟题方法。本文将提供一些拟题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直接式。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直接入题的方法。作者在对话题加以深入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话题精髓,开门见山拟出标题,或顺手拈来原话题,作为自己作文的标题。如《谈诚信》、《心灵的选择》。前一标题,抓住“诚信”这一话题,简洁明了点出作者要论述的重点。后一标题则是沿用了原话题作为自己的标题。这一做法比较稳妥,不容易偏题离题,但容易导致文…  相似文献   

18.
女儿中午放学回家,给我出了道脑筋“急转弯”:“你刚把门打开,突然看见一堆牛粪,是报警还是大吃一惊?”“当然大吃一惊了。”“好呀,大吃一‘斤’?”“不,是报警。”“也行,你把牛粪‘抱紧’吧。”女儿一阵大笑,但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如今所谓脑筋“急转弯”书籍越来越离谱,如“有一女多次离婚”,答案竟是  相似文献   

19.
2000年第 20期《语文教学通讯》登载了饶国清等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吗 ?》一文,笔者对其观点略抒己见,与饶老师及其他同行商榷。   首先,饶文认为今年作文“舍弃前提,不加限制,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缺少真理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作文材料关于图形哪一个与其他三类型不同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正确答案”正是“前提”,也是“限制”。这段材料的提供,其目的就是给考生构建一个特定的生活情境范围,它既是考生联系作文与生活的桥梁,也是对考生思维的必要限制,即必须联系学者的这道题,从中引发思想感受…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 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是2000年高考作文的题目及要求,它以全新的面孔示人,鼓励想像,鼓励创造,这是教育观念的一次大的转变和更新,是对学生想像力、创造力的一次可贵的放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