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人教子     
家教宋代包拯为官刚正不阿,一生俭朴,两袖清风,被老百姓尊称为包公,他最痛恨那些生活奢侈、贪赃枉法的人,也担心家人子弟利用权势而贪污腐化。因此,他曾自述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身教南北朝时的徐勉,自助孤贫好学,后来做了梁朝吏部尚书,依然清廉自守,不置家产,俸禄分给族中的穷人。他写信告诉自己的儿子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名教1945年,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的小儿子6岁,要读小学了,林老对儿子说:“上学,该有个地道的名字,…  相似文献   

2.
为记录思想、记载事件之便,人类创造了用以交流的书写形式,此符号系统即文字.墨子云:“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或恐其腐蠹绝灭,后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恐其存之不久远,付诸以碑碣石阙、墓记石经.由此衍生出专以文字为营生者,纸如阡陌,笔耕不辍,字如谷粒,春播秋收. 文字使用之前的布播,结绳记事,口耳相传,或逮后世.其难免望文生义,以讹传讹,除此之外,不断添加传唱者的理解,直至成为漫无边际的演义,史诗的宏阔庞杂大概如此.希望作品按照自己设定的逻辑与阅读顺序运行,每个人都有控制内容的欲望.新闻越短,事件越大,史诗越长,娱乐越多.《斐德罗篇》中,柏拉图通过埃及国王穆法斯之口指出,文字“使学会文字的人们善忘,因为他们就不再努力记忆了.他们就信任书文,只凭外在的符号再认,并非凭内在的脑力回忆”,故日文字普及后,史诗便不再发达,论英雄无须煮酒,尽在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一向认为,要想传之久远,必须借助于金石。《墨子·兼爱下》说古者圣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墨子》一书中多次表达了这层意思。《吕氏春秋·求人》说夏禹“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高诱注曰:“金,钟鼎也;石,丰碑也。”可见,这种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  相似文献   

4.
1.高祖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令)[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 愿更择可者。”(卷一《高帝纪》上,页10。中华书局点校本,2002年11月第11次印刷,下同) 校勘记云:“景祐、殿本都作‘今’。王先谦说作‘今’是。”按:《史记》作“今”。我们知道,古书中今、令二字相混的例子不胜枚举,须仔细考察文意方能定其是非。细玩文意,  相似文献   

5.
大事小文章     
告诸大夫(吴王夫差) ○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三十五字) □孤王争霸的最大目标是齐国,因此决定接受越国乞和结盟的请求,你们不得干扰这一战略部署。越国若能从此改变对我国的态度,我的目的即已达到;如若不改,我打败齐国回来,再发兵惩罚它就得了。  相似文献   

6.
肉智     
艾子之邻者,皆齐之鄙人也。闻一人相谓曰:“吾与齐之公卿皆人而禀三才之灵者,何彼有智而我无智?”一曰:“彼日食肉,所以有智,我平日食粗粝,故少智也。”其问者曰:“吾适有粜粟钱数千,姑与汝日食肉试之。”数日,复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其一曰:“吾观人足面前出,甚便。若后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其一曰:“吾亦见人鼻窍向下,甚利。若向上,岂不为天雨注之乎?”二人相称其智。艾子叹曰:“肉食者其智若此!”  相似文献   

7.
《山西献征》是清代山西地区的人物传记集。“献”“征”二字同时出现,见《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这句话是说:夏、殷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朱熹《论语集注》:征,证也。献,贤也。  相似文献   

8.
槐树是“吉祥树”我们老家那儿,家家喜欢在门前种一、二棵老槐.种槐不同于种其它树,必须把它种在门前,不准将它种在房后。什么讲儿呢?老人们说:“前不栽桑,后不种槐,这是祖训,古辈传下来的.”我长大后看闲书,才知道我国种槐始于西周,朝廷门外种三槐,犹如三公站班位.这习俗流传下来,到北宋王裕还曾“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比其所以志之也。”老百姓种槐时想的没有这么多,主要图它的材质和绿荫.夏天,羽状的复叶儿清新又疏朗,白白的槐花儿又甜又香.多少年了,每当忆及儿时槐下追逐嬉戏的情景,老槐就象一位忠厚长者含笑映现在  相似文献   

9.
[原文] 晋中行文子出亡①,过于县邑,从者曰:“此啬夫,公之故人②,公奚不休舍③?且待后车。”文子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④;吾好珮,此人遗我玉环⑤,是振我过,以求容于我者也⑥,吾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乃去之⑦。果收文子后车二乘而献其君矣。  相似文献   

10.
陶存煦(1913—1933),字誾孙,别号天放,江南人才名镇绍兴陶堰镇人。高祖陶琴士,为绍兴陶泰生布店主人,布业巨商。祖父陶守次,自幼喜读书,又好藏书,藏书楼名寒梅馆,藏书画达四、五万卷。存煦幼颖悟,八岁入爱吾庐就读。十四岁考入越材中学。十七岁时,秉承家训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从唐文治、钱基博等国内  相似文献   

11.
《闺意献张水部》为唐代诗人朱庆馀的名篇,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对首句中的“停”字,各说不一.有释为“放置”者,如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云:“停,停放.”②又有释为“停留”或“留”者,意在强调红烛之通宵不灭,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云:“停,,留,即不吹灭.通夜长明之意.”③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与《唐诗选》同,云:“停,停留.  相似文献   

12.
2003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答台湾记者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时,温总理饱含深情地说:“说起台湾我就是很动情。不由得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一位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接着,他背诵了于右任著名的诗《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于右任这首深切思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游子哀歌,再次勾起了人们对这位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家的回忆。众所周知,民…  相似文献   

13.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电视社教专题《望大陆》那雄浑壮美而又深情的诗句,扣人心弦,使人荡气回肠,这是于佑任先生的思想绝唱。这是2004年度“陕西广播电视奖”社教类节目评选中,给人留下久久难忘的印象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李里 《出版参考》2004,(5):24-24
一百多年前,一位中国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全地球可合为一家,中国一变之道,盖有不得不然者焉。不信吾言,请验诸百年之后。”说这活的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了太多的第一:  相似文献   

15.
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生前特别钟爱郑板桥那首画竹诗:“衙斋夜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自己书房里挂着这张条幅,而且有来求字者,他最爱写这首诗赠人。他经常对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  相似文献   

16.
关于舜的崩葬之处,早期的典籍有如下三种记载:第一,《墨子·节葬下》云:“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装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吕氏春秋·安死》亦云:“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所谓“纪市”当与“南己之市”无异。此地究在何处,无从查考。照此记载,舜乃崩葬于西方。第二,编子·离娄下》云:“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呜条,东夷之人。”“鸣条”究为何地?与商场代纣的“鸣条”是否一地?众说纷法,兹不絮论。但《孟子慨然总结舜为“东夷之人”,那么其崩葬之地当亦偏于东方。第三,《山海经·海内南经》云:…  相似文献   

17.
唐弦  黄雄 《声屏世界》2005,(11):50-52
题记:“吾偏激于此端,则同时必有人焉偏激于彼端以矫我者,又必有人焉执两端之中以折衷我者,互相倚,互相纠,互相折衷.而真相必出焉。”——梁启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穆青同志生前特别钟爱郑板桥那首画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自己书房里挂着这张条幅,而且有来要字者,他最爱写这首诗赠人。他经常对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爷,还能关心民间疾苦,我们共产党员,人民的记者,更应该时刻不脱离群众,一字一句总关情啊!”  相似文献   

19.
释“七”     
《汉语大字典》释“匕’云:‘“七,数词。六加一的和。”这是“七”字的基本意义。在说解“七”字的字形及本义时,引《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卖出也。”并引了山《数名古谊),谓“‘七’古通作‘十’者,刊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切’字”。丁山所谓古字,当是指甲骨文及六国古文。甲骨文“七”字与“甲”字相同,都像今日的“十”字以甲骨学小辞典》说“七”字的横比“甲”字的横较短,并非普遍如此人《说文》释“甲”云:“甲,东方之益,阳气萌动,从木戴车甲之象_一日人头直为甲,甲象…  相似文献   

20.
清人诗文集甚多,其中版本问题亦复不少,只就我们在工作中的一得之见介绍出来以就正于方家。我馆藏有一部清人潘恕撰的《双桐圃诗钞》手抄本,共三册。既缺抄者姓名,又缺抄本年代,此手抄本有道光三十七年丁未潘恕自序。但诗集已收录到同治年间的作品,显系自序写好后继续收录者。此手抄本卷端铃有篆文朱色方印大小三枚。最上者为“李长荣印”,中为“潘氏家藏”,最下为“南雪巢万松山房黎斋双桐圃三十六村草堂诗书之家”。查双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