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李小二应了,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这两个人”就是专程从东京来沧州密谋杀害林冲的陆谦、富安。他们行踪诡秘,神色不正,应当是“尴尬”,而非“不尴尬”。果真,当林冲来到店中,李小二向他告诉情况时,就说成了“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这两个句子所指对象相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中恰当地运用伏笔和照应,能使文章如风行水上,自然、协调,可以为人物的出现、事件的发生准备条件,有助于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伏笔与照应的应用,堪称一绝,全文有六处之多。 文章开头,写林冲正闲走间,遇到酒店主人李小二,点明了林冲与高俅之间的尖锐矛盾,交代了林冲往日对李小二的照顾,埋下了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准备。当陆谦设计陷害林冲时,李小二冒着个人危险,去偷听,及时地去给林冲报信,让林冲提防。这样安排,可谓肌理缜密,颇具匠心。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刻画人物,往往只寥寥数笔,便能深入精到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陆虞候奉高俅之命潜入沧州,进出李小二酒店一节便是这样一处典型文字:“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疏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  相似文献   

4.
宋国有个富人,名叫李小二,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人张大三也这样说。晚上李小二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珠宝。李小二觉得他儿子非常聪明,料事如神,而怀疑是邻居张大三偷的。李小二丢失了许多珠宝,彻夜难眠,越想越觉得可疑,他越看越觉得是张大三偷的。于是就状告张大三。这个案子非同小可,县令很早就出堂等候审判了。李小二、张大三两人进堂跪拜县令,两家的家属在堂外等候。县令狠狠地拍了一下惊堂木,喝到:“在下何人?”“我是李小二,我家的珠宝就是被这个人偷走了!请大人为我做主啊!”…  相似文献   

5.
宋国有个富人,名叫李小二,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老人张大三也这样说。晚上李小二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珠宝。李小二觉得他儿子非常聪明,料事如神,而怀疑是邻居老人张大三偷的。李小二丢失了许多珠宝,彻夜难眠,越想越觉得可疑,他越看越觉得是张大三偷的。于是就状告张大三。这个案子非同小可,县令很早就出堂等候审判了。李小二、张大三两人进堂跪拜县令,两家的家属在堂外等候。县令狠狠地拍了一下惊堂木,喝道:“在下何人?”“我是李小二,我家的珠宝就是被这个人偷走了!请大人为我做主啊!…  相似文献   

6.
高语四册第五单元选自《水浒传》的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这么一句:“李小二应了,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读到这里时,学生不禁哑然失笑。笑什么呢?原来是店家李小二把老婆称作了“大姐”。李小二为何把老婆唤作:““大姐,”课本及教参均未对此作注解。在《水浒传》里,妻子的称呼有“娘子”、“老婆”、“浑家”,“婆娘”、“荆妇”等等,本文其他地方亦然。为什么只有李小二在此处,在这个时候却偏偏管老婆叫“大姐”呢?  相似文献   

7.
在导读中,教师要想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就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概括能力,把知识压缩成一块“集成线路板”,让学生从中去探索受益。下面仅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的。这篇文章谋篇布局相当巧妙,环境烘托十分成功,性格发展异常合理。如何让学生欣赏它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我考虑指导学生阅读欣赏这一优秀的古典小说,重点应放在谋篇布局、环境烘托和性格发展三个方面。在谋篇布局上作者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高太尉遣陆谦、富安前去暗害林冲,结果暗害者自己反而得到应有的报应时,很巧妙地描绘了两次偷听,前者陆谦在酒店密谋策划、窃窃私语,作者只写了李小二听到“高太尉”三个字后,差其妻去有意偷听,结果是听了一个时辰却只听到“都在我两个身上,好歹要结果了他”就戛然而止,收到了  相似文献   

8.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历来为名人大家所推崇,也多为各类教科书引为范文,评说之文俯拾皆是。本文不想奢谈《林》文艺术手法精湛,只品味其反衬手法的应用及其所产生的审美功能,以求教于同好。一、反衬对比下的心灵美反衬手法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是很有力量的。小说让陈虞侯与李小二在对待林冲的态度上形成截然不同的鲜明对比,与此同时也揭示了林冲“有。已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李小二受林冲“滴水之恩”免除“送官司问罪”,林冲“资发他盘缠”,使李小二走出窘迫、饥饿境地,安居乐业。就林冲帮助李小二之举…  相似文献   

9.
宋国有个富人,名叫李小二,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老人张大三也这样说。晚上李小二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珠宝。李小二觉得他儿子非常聪明,料事如神,而怀疑是邻居老人张大三偷的。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 ,或是从事写作活动 ,有时不能单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 ,而需要从对生活的理解入手 ,把生活中的情理引入文学鉴赏和创作中来 ,这即是阅读写作中的情理分析法。情理分析法运用得当 ,文学鉴赏中的许多疑难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可免使我们钻故纸堆 ,花不少时间而又得不到准确的解答。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马不食粟。”对于这个“食”字该如何去理解呢 ?古汉语中“食”字有三种解释 :一是“吃” ,读作sh姫;一是“喂养” ,读作s尙;一是用于人名 ,读作y尙。很显然 ,这里应…  相似文献   

11.
南戏作者现今大都已不可考 ,《永乐大典》所收《张协状元》为今可见南戏之最早者。据该戏第二十六出李小二所唱小曲可以考知 ,其作者应该是九山书会的双老哥。  相似文献   

12.
窃听是作者根据创作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段,充分地合理地运用窃听艺术,可使文章增光添彩,如甘饴般吸引读者。 窃听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李小二发现自己酒店里“两个人来得不尴尬”,就对老婆说:“这两个人,初时又不认得管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拔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我自在门前理会,你且去阁子背后听说甚么。”李小二老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龙虾将军     
我养了两只龙虾。自从家中有了这两只“宠物”,换水、添食便成了我的任务,“戏逗”更是我的爱好。每天放学一进门,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蹲在鱼缸旁观察,两只龙虾时而一只跟着另一只慢慢地爬,时而有一只快速向前跨,把大脚搭在另一只的背上,让它背着它走。而那一只呢,天生的温柔善良,从不  相似文献   

15.
《灯下漫笔》创作于1925年春末,其主旨是批判中国历史,并反思、批判国民性。披情入理、情理交融是它在说理方面的一大特色。先说“理”。文章的中心论点在第10段: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两句话是文章之眼、之骨。“片言居要”,擎起全文,文章的全部论述都围绕它展开。它把中国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乱世和治世。乱世之中,国人想做奴隶而不得;治世之中,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历史在这一治一乱中交替进行,不变的是国人的悲惨命运。以唯物史观观照作者的论断,似乎有偏差,不合理,甚至大谬不然,但唯其如此,它才越发显得…  相似文献   

16.
《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高中语文(必修)第六册(人教社1995年10月版)对“夺”字注目:“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笔者对此注有不同的看法。首先,于情理上不通。一方属草稿未定,一方要取来看;一方“不给”,一方以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偏要看,便“强取”。平起平坐,同列为官,人家想看看草稿都不给,这令人费  相似文献   

17.
“情理合一”,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情感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传统语文情感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情理合一这种独特的情感范型,来自中华民族聚族而居,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生存方式。古人认为,无“理”之情是“矫情”,无情之“理”是“伪理”,“理,情之至语也”。“情理合一”的情感形式,构成我国特有的道德情感的价值内涵,它是语文课进行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普遍认为,李小二的出现,是为了突出林冲的,李小二作为一个小人物,其形象还是显得单薄。因为《水浒传》毕竟是英雄侠义小说,着意刻画的是好汉、恶霸。在这些人物上不惜笔墨,而对像李小二这样的小人物就不免忽视。然而,正是有众多小人物的默默无闻,甘做绿叶,才会演绎出诸多可歌可泣的侠义英雄故事。如果没有小人物的烘托,相信一部《水浒传》也不知从何写起了。  相似文献   

19.
《窦娥冤》作为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是自立于世界大悲剧之林而毫无愧色的元杂剧作品。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所选的《窦娥冤》第三折“法场行刑”,是全剧的高潮所在。本文拟就这一折的结构,从四点进行分析。 (一) 一段曲辞 这折戏一开始,窦娥上场后便有一段较长的唱曲,由〔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组成,这是全剧的重点唱段。 窦娥是个弱女子,是个年轻而善良的寡  相似文献   

20.
“二”和“两”,人人会用,但不是人人都能用对。许多文章中存在着“二”、“两”不分或滥用的问题。那么,“二”和“两”的用法应如何区分呢? “两”是基数词。它几乎可以加在任何量词的前面,如“两张”、“两年”、“两斤”等等。只有一处例外,即在旧的重量单位“两”的前面不可以用,不能说“两两”,而只能说“二两”。 “二”大多用作基数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一)只可用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量词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