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探索了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认为当前最为紧迫的是政府要注重产业集群软环境的建设,以此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探索了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认为当前最为紧迫的是政府要注重产业集群软环境的建设,以此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传统经济时代向数字经济时代的变迁,市场组织模式不断从单边市场向双边市场和多边市场转型升级。本文将市场组织模式的转型视为分工网络的演进过程,运用超边际分析和数字模拟方法揭示单边市场向双边及多边市场转变的内在机制及条件,并阐释这一结构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当综合学习成本较低时,市场交易效率的充分改进将驱动单边市场、双边市场和多边市场顺次成为均衡模式;当综合学习成本和市场交易效率都较高时,单边市场将被逼迫向双边市场和多边市场转型;当综合学习成本很高时,无论市场交易效率多高,多边市场都是唯一的均衡模式;单边市场向双边和多边市场模式的转型伴随着产业资本化程度的上升,这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初期单边市场向双边市场的转型,但却不利于中后期多边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资本过度无序扩张不利于数字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化程度越高的产品越会选择双边市场交易模式,而标准化程度越低的复杂产品则更倾向于选择多边市场交易模式;市场组织模式变迁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市场有效供给增长、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和提升人均真实收入等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区域内的城市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分工协作实现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指导分工的是比较优势,而城市间由于制度环境等因素容易形成交易效率的差异,从分工演进的角度来看,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应当基于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制定有利于改善城市交易效率的制度.  相似文献   

5.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区域内的城市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分工协作实现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指导分工的是比较优势,而城市间由于制度环境等因素容易形成交易效率的差异,从分工演进的角度来看,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应当基于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制定有利于改善城市交易效率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运用新兴古典经济与网络社会资本理论,考察了劳动分工、制度供给、交易费用与市场范围的内生互动关系。进而,利用杨小凯的基于专业化经济的劳动分工模型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分工深化,提高交易效率。  相似文献   

7.
李创 《未来与发展》2008,29(2):39-42
采用因子分析法探讨了东西部纺织产业竞争力差距的深层次原因,并详细分析了中西部地区在产业规模因子、外部环境因子和产业管理因子等方面的发展差距,为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在梳理模块化与标准化研究脉络的基础上,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学术框架出发,构建模块化与标准化协同演进的超边际分析模型。研究认为,模块化与标准化的协同演进影响了复杂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结构,标准化在技术上为模块化整合提供了统一的接口及界面,在经济上降低了模块间的交易费用,从而缓和了专业化经济与交易成本之间的两难冲突,而模块化通过产品组件的差异化生产与标准化整合,缓和了市场需求多样化与产品供给单一化之间的矛盾。本研究拓展了模块化与标准化理论研究的视野,可以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1997-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二次差分法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效应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后,中部地区的优势主要体现为物质资本存量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第二产业物质资本存量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在其他方面相比于其他地区并不具有优势,甚至明显滞后。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使用DEA方法的超效率模型计算了2000—2004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效率值,从效率的角度分析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三省四大地带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状况,并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确认了决定中国经济发展效率的主要因素。实证结果指出了劳动力素质、自主创新能力、开放度和财政支出比重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程度,提出了若干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广东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守红 《软科学》2003,17(3):41-44,51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但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本文分析了广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特征及形成原因,并对全省21个市外向型经济总量规模和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和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类型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文章首先总结并评述了当前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三种因果关系,然后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和30个省份交通运输发展(交通运输网络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变量(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化、城市化)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区域差异及其动力机制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利用信息熵和塞尔指数对京津冀都市圈1993~2003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西北张承地区与京津唐地区之间的差距。引起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劳动效率等。  相似文献   

14.
闫超栋  马静 《软科学》2017,(7):44-49
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份2000~2013年的相关数据,采用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对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地区差距及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中国信息化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信息化水平最高,西南和西北地区相对落后;样本考察期内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地区差距呈上下波动的不稳定态势,但总体上趋于下降.互联网与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地区差距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总体差距逐年缩小.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相对稳定,超变密度贡献不断增大;Kernel密度估计显示,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两极(多极)分化现象明显减弱,整体分布渐趋缓和,发展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变化与区域增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扩展的生产函数作为分析的框架,构建了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分析模型.利用中国2 5个省市区1 981~2 0 0 0年的GDP及其构成数据、劳动力投入数据、商品出口以及它们的派生数据所构成的截面数据,计算分析了中国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变化对区域增长的作用情况.对模型的估计发现:( 1 )不仅区域资本、劳动力投入的增长对区域增长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且区域出口的增长对区域增长的作用也是积极的.其中,以资本投入增长对区域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其次是劳动力增长的作用;再次是出口增长的作用.( 2 )区域出口波动对区域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且这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将农业碳排放与农业面源污染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分别从省域与区域层面探讨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并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中国近60%省域的农业技术效率未达到生产前沿;东部地区效率值最高,中部地区最低;东部沿海地区农业技术效率处于最优生产前沿面,长江中...  相似文献   

17.
中外区域经济政策的比较及其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颉雅君  龚勤林 《软科学》2002,16(4):64-67,91
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与其他国家实施的区域经济政策相比,在政策目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和政策内容方面有很大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具有了一定的规律。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欧、美国、日本及一些亚洲国家与中国在区域经济政策上的比较,从中总结出对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地区收入差距变动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证明了收入差距加大并不会导致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收入差距的加大甚至有可能阻止环境进一步恶化。本文还考察了包括扶贫等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经济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指出了较优的地区收入差距干预政策。  相似文献   

19.
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机制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金融发展是否会走向收敛,其收敛的机制是什么?这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本文从决定金融发展的生产者受教育程度、社会福利水平、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和地域固有因素出发.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机制,并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特征与变动趋势.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路径可能呈现"草帽"型特征,而改革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表现的"U"型特征只不过是市场化趋异期的片断特征.而不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全程特征.实证分析还显示,在1992-2004年,中国省际间金融发展差异呈现加速扩张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郑凌燕  俞立平 《情报杂志》2012,(3):198-201,156
为研究科技创新的地区差距和影响因素,给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本文选取R&D经费、R&D人员全时当量、信息资源作为投入变量,论文、专利、技术市场成交额等7个科技产出指标经TOPSIS评价后作为产出变量,基于面板数据采用岭回归分析科技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科技投入产出的地区差距及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R&D研发人员对科技产出的贡献最大,其次是R&D研发经费,信息资源的贡献最小。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的地区差距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维持不变。R&D经费的地区差距基本不变,但由于R&D人员全时当量变化的地区差距拉大,从而稀释了信息资源地区差距缩小对减少地区科技产出差距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