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修养,我们倡导写作的“真性情、真生活、真体验”,“三真”就是真实、真切、真挚地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通过“三真”作文来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告诉学生,只有真实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富有创造性和想像力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转变学生作文观念,破除旧框框,让真情实感回归作文。我们总希望,在学生作文里能够看到阳光真实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作文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修养,我们倡导写作的“真性情、真生活、真体验”,“三真”就是真实、真切、真挚地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通过“三真”作文来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告诉学生,只有真实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富有创造性和想像力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转变学生作文观念,破除旧框框,让真情实感回归作文。我们总希望,在学生作文里能够看到阳光真实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好的作文 ,或反映生活的真实 ,或叙写生活的情趣 ,或阐发生活的感受 ,或兼而有之。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基础。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在作文教学中 ,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生活 ,有计划的开展活动 ,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一、观察生活 ,让生活走进学生视野许多学生写作文时 ,总是觉得脑子空空 ,无事可写 ,其主要原因即对周围多姿多彩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体验是作文的生命.只有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独特的角度去观察、聆听、思考、感受,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孩子们心灵里驻扎,作文才会插上飞翔的翅膀,才会有自然的真实的情感流露,有真切的灵性的语言流淌.  相似文献   

5.
脚印考古     
好的作文,或反映生活的真实,或叙写生活的情趣,或阐发生活的感受。或兼而有之。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基础。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之“表述与交流”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表述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也就是要求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要紧紧抓住“真实生活”这一主题。众所周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才能写出好的感悟作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 观察能解决作文“源”的问题,是教会学生去读好“大自然”这一本书的主要手段,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素材的眼睛。三年级的学生作文,正从观察日记向命题作文过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潘英 《青海教育》2004,(3):43-43
传统作文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学生没有生活感受,作文就缺乏源头活水、材料不足,以至写起来思路狭窄,内容匮乏,久之,学生便害怕作文,厌恶作文,自然作文水平就难以提高。契诃夫说:“谁要想描写人和生活,谁就得经常亲自熟悉生活,而不是从书本上去研究它。”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作文材料单调“无米下锅”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身边的生活缺少足够的感受,对许多有意义、有情趣的生活没有细细体味,或缺少体味的能力。改变“无米下锅”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  相似文献   

9.
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作文教学中要实现个性化教学,让学生探求生活中的独特感受,开启创新思维的门扉,充分利用广阔的生活资源,用双手和大脑、语言打造自己的作文天地,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一、明确作文的写真与虚构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写真”,并不是完全按照生活的真实样子进行摹拟、实录、复现,而是要求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心理真实。生活素材可借用、选用间接的生活。而我们所说的“虚构”,只是强调要充分发挥想象、联想的能力,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真实的感情。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说,写真与虚构是一种对…  相似文献   

10.
《考试》2008,(9)
"新课标"对5至6年级小学生的作文叫习作,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对7至9年级初中学生的作文称写作,要求"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  相似文献   

11.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便可知晓《语文课程标准》为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学生说真话,写作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常言道:心寂寞,所以世界寂寞;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不是缺乏情趣,而是缺少表达的方法.在我长达20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深知目前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言之空洞”的通病,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具体的习作中,缺乏分解慢镜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但学生作文中说假话、空话、套话现象一直存在。教师应转变观念,以新课标为指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真切感受生活,广泛阅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真实表达思想的习惯。还要搭建写真平台,讲究多元评价,共同为学生营造自主作文的良好环境,还学生作文以生活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总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学生总怕上作文课,老师总埋怨学生写不出象样的作文;对学生作文要求过高;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即使写成了文章也是缺少丰富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纯真的语言。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新课标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学生对"写话有兴趣."我在新课标新理念作文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写作兴趣,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一、观察体验生活.二、多阅读.三、创设情境并结合实践.四、同步作文.五、评改赏识、激励.  相似文献   

15.
武书锋 《成才之路》2011,(33):61-61
许多学生都有“作文难”这样的感觉,要么无话可写,要么无从下笔,要么不知道写些什么。于是出现了许多编选作文、“假话”作文。缺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所以,广泛地积累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独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现实情况是多学生写作不是来自自己的真实认识和感受,而是感兴趣于看一些所谓的中考满分作文,然后来模仿,甚至是完全抄袭,所写的作文离自己的生活甚远,因此作文内假、大、空的现象较严重,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如凤毛麟角.基础较差的学即使看了中考满分作文,也因为满分作文语言和立意要求太高的原因,他们无法模仿,更严重的是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生,大都对写作毫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呢?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学生要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学生获得这些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才是作文教学的目的所在,通过五个“放”策略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孙玉莲 《湖南教育》2003,(23):43-43
一、观察是创新作文的起点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周围每天发生的事情,都是写作的素材。可是,许多学生却让这些鲜活的生活素材如过眼云烟,有的甚至对此视若无睹,写作文时,或干巴巴几句套话,或一抄了之,没有真情实感。而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要有“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种发现、感受从何而来?无疑是观察。用敏锐的眼睛看生活;用聪慧的耳朵听生活;用细腻的心留意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坚持,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捕捉生活的能力大大提高,写作的素材也丰富了。作文不再是无病呻吟,而是洋溢…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中,学生最感头疼的是作文没有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学生每天都在多彩多姿的现实中生活。怎么会没有写作素材呢?主要是他们没有能够感受生活,缺少对生活的思考和体悟。为了让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生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场合。有意无意地利用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20.
梁英 《广西教育》2007,(7B):64-64,6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而要让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说真话,讲真事,抒真情”,教师们就必须关注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教学评价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一句话,就是在作文教学中运用“绿色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