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公共图书馆职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图书馆是现代性的一部分,同时又为现代性输出价值。现代性的建设过程之中又催生了后现代性的生成。公共图书馆职业遭遇到了后现代性力量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职业使命削弱、核心价值困境、政治理性消解等。思考和解答公共图书馆职业的后现代境遇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2.
“启蒙”在康德那里是作为出口(exit)、出路(way—out)得到界定的,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和依赖状态,是谓启蒙。如果可以化约,对个体而言,启蒙即指涉自由及理性,从社会论之,启蒙也不出“现代性”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 ,指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合理配置是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逻辑内核。以此为基础 ,作者生发了一个比较性的、动态的“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4.
刘珂  孙筠 《东南传播》2014,(3):31-33
本文力图反思当下电影存在的后现代文化土壤。在现代性问题日趋凸显的今天,后现代以一种有力的方式对其进行批判。然而这种批判是何以可能的?后现代如何保证自己不陷入同样的理性困境之中呢?在这种背景下,当今的电影人其实面对两个困难,一是如何克服传统理性自身的矛盾所造成的现代性危机,二是如何确保自身的言说方式获得真正的合法性。文章以李安的少年π为例,详细分析了其所表现出的理性的挣扎和作为神性叙事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5.
传统媒体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本就有限的新闻资源愈显珍贵,网络媒体的无孔不入把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范围空前激活和扩大,交通及通信手段的突飞猛进更让“独家新闻”的出炉越来越像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在社会新闻这种常规新闻资源的“可开采性”日渐萎缩的大背景下,娱乐新闻和体育报道便成为近年来各地都市报用来争夺读者资源的两大法宝,尤其是能引发更大范围内读者更强兴趣共鸣的娱乐新闻,更成为新锐媒体及老牌媒体之间“寸土必争”的一块“看上去很美”的肥沃制高点。然而,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以“三角恋”、“性丑闻”、“欠款”、“打…  相似文献   

6.
柳林 《新闻世界》2009,(1):56-57
在当今的传媒界,娱乐似乎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主流”,即使是严肃的新闻也可以拿来毫无原则地娱乐,这对于社会大众的感知方式乃至精神价值判断都将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基于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在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新闻娱乐化的不同概念进行归纳总结。以更加全面地阐释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7.
李艺 《新闻知识》2005,(5):27-30
娱乐,在今日中国,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不仅纯娱乐休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大幅上升,而且新闻与娱乐之间的距离变得日益模糊。而什么内容最具娱乐性?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金钱、爱情、性、暴力事件、花边新闻等,只要与女性沾边儿的软性内容,无疑首当其冲。纵观2004年大行其道的娱乐新闻,更是把“女性”当成了新闻的“卖点”,女性成了被调侃、猎奇的对象。似乎只有在“与娱乐相关的新闻”中我们才能看到这么多的“女”性——女明星、女大学生,女白领,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闻的理性意识、现代意识逐步建立.其生成的一个特点是,政治的群体意识不断淡化,而带有群体性思维特征的新闻意识,即大众新闻意识又极速地形成.大众新闻意识是随市场经济同步到来的,在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现代性的负面性.因此新闻理性意识开始向现代伦理意识转向:新闻传媒是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兼具政治性内涵,在受到市场力量驱动时,必须受到政治或公共权益的限制.因此“新闻部门必须同时遵循新闻规范和商业规范来进行新闻生产和交易”.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存在和社会存在,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社会历史层面的“现代性”对“十七年”电影中的“现代性”产生了极度的压力,导致了主题的时代变化.在“十七年”电影中,来自社会现实层面的“冲突”及其解决,不同于经典意义的“悲剧”,而是正剧代替了悲剧,以一种“非冲突”或“反冲突”的方式来表现冲突,成就了现代性与民族性的一次联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视角反思既有虚假新闻研究中呈现出的理论盲视,并结合相关虚假新闻的量化描述和最新个案,探讨了虚假新闻的形态学、社会基础以及规制问题.提出虚假新闻的存在具有非常复杂的社会基础,难以杜绝与根治,但可以透过构建有效的虚假新闻规制体系来控制其泛滥,消除其负面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1.
娱乐新闻的庸俗化与受众的审美疲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记者摇篮》2005,(12):53-54
时下,娱乐新闻占据了媒体众多的版面和空间.不仅是娱乐休闲类的报刊。就连一些一向以严肃面孔示人的党报也开辟了娱乐专版.娱乐新闻已与经济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一道成为这个时代公众资讯的组成部分。但是,与娱乐新闻在媒体上大肆攻城掠地的发展势头相比,受众对它的热情却在逐年降温。究其原因.一方面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则要归咎于娱乐新闻的庸俗化,由于娱乐新闻的庸俗化导致受众的“审美疲劳”,而与娱乐新闻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2.
当前有些媒体为了一时的发行量、收听收视率,有的不惜让“星”、“腥”、“性”闻充斥生活娱乐类版面和节目,把社会新闻做成“桃色新闻”、“灰色新闻”、“黑色新闻”,新闻  相似文献   

13.
何谓“硬新闻”?我理解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以严肃题材为主,是反映经济、政治、化、社会等重大问题的新闻,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未来;二是报道方式以深度、思考、分析见长。它报道事实——发生了什么,但同时分析事实之间的相关联系以及事实包含的意义——它意味着什么。它不报道一只猫长五只脚这种琐碎的东西,不以娱乐、噱头取胜。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新闻播讲方式主要是“播报式”和“说话式”。“播报”是传统的播音主持方式,讲究字正腔圆、准确流畅。现在“播报式”的播音方式主要是一些“新闻联播”类的栏目在采用。中央、省、市、县台的《新闻联播》一般都以时政新闻为主,内容往往严肃、庄重,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政策性。这样的新闻栏目不允许播音员有太多的个人发挥。而专题类新闻栏目因为分工明确,如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就分别以报道和反映经济生活、体坛赛事、娱动态为主旨,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传媒界尤其是电视传媒热捧的话题之一。它的平民视角,它的百姓情怀,以及以民众的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百姓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为新闻聚焦点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的确使新闻的外延有了极大拓展,这也正是“民生新闻”在各地收视蹿红、发行量飙升的原因所在。但随着“民生新闻”的日益繁荣,许多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出来,比如:一些“民生新闻”为吸引观众眼球,对暴力、车祸、醉酒滋事、色情事件趋之若鹜,热衷于跟踪报道扫黄打非、工商查抄、凶杀火灾、跳楼秀、婚外情、同性恋等现场感强、时效性突出的应急新闻等,制作上刻意强化视觉刺激,突出其娱乐性、窥密性,把一些污七八糟的东西当成了社会常态,这就使得“民生新闻”从方向上出现了根本的偏差、走进了旁门左道,也使“三贴近”原则大打折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娱乐化”不忘媒体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丹锋 《新闻实践》2006,(10):56-56
近两年以来,国内各地新闻以及省内各档新闻,都有一种“娱乐化”倾向。要不要“娱乐化”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什么是新闻“娱乐化”?有的把社会新闻的增加归为“娱乐化”;有的把民生新闻增加归为“娱乐化”;有的把奇闻逸事增多,叫做“娱乐化”;也有的把报道方式的“剧情化”叫做“娱乐化”。以我的理解,娱乐化应该是,“用多种娱乐方式,侧重选择一些非传统题材,为增加报道可看性的新闻报道倾向”。它把新闻从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要求,向以观赏性、娱乐性目的为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胡晓 《新闻传播》2009,(8):136-136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闻媒体呈现出各类纷繁芜杂的新闻现象,如选透、艳照门、范跑跑、网络暴民、小沈阳等代表草根的娱乐化、庸俗化风潮成为新闻报道主流,“舆论监督”这一新闻的基本要义一度被掩盖甚至抹杀。“新闻”、“真实”、“客观公正”这些原本新闻中所应具备的特质却变成了与“炒作”、“虚假”、“歪曲事实”等贬义词相联系的怪现象,使得对它们的解读方式成为新闻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社会新闻成为媒体竞争的利器,都市类报纸的起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得益于对社会新闻的高度重视与着力开掘,而热遍全国的电视民生新闻也大部分可归入社会新闻范畴。在社会新闻走向繁荣的同时,低俗化、娱乐化也愈演愈烈,遍地“一夜情”,到处“无厘头”,满眼“人造美女”,漫天“成功人士”,色情、暴力、凶杀等刺激性新闻泛滥成灾。有人将此归结为社会新闻的“初级阶段”,认为随着受众群整体素质和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单纯追求“卖点”、追求感观和意念刺激类的社会新闻,其受众市场会越来越小,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事实上,早就有专家学者呼吁…  相似文献   

19.
视觉文化传播: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文化及其传播是在现代性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现象, 然而视觉文化却表现出显见的后现代特征。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著述的基础上认为: 无论用纯粹的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都无法界定视觉文化及其传播的性质。在视觉文化及其传播过程中,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复杂交错, 两者之间既有矛盾紧张的一面, 也有关联甚至合谋的一面。从总体上来看, 视觉文化及其传播更应该被视为一种现代性现象, 而不是相反。视觉文化, 就其内容、表现形式、审美趣味和原则而言, 主要呈现出后现代的特征; 而就其传播驱动力量、传播方式、传播体制而言, 主要遵循现代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微电影中的恶搞进行了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相对于现代性而言,后现代性是扁平的、无深度的,但后现代主义却充满了对现代性缺陷的反思和叩问。这是站在后现代的视角,对微电影中的恶搞进行的质的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