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政治三元论”出发,追溯历史发现文学的伤痛缘于政治人为的狭义化,“政治”概念的含混是文学与政治关系争论不清的根源。“政治文学”以政治生活作为作品“核心轴”,审美地反映人类的美好政治理念和情感,具有理想性、否定性的特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阐释放弃了一个重要的想象维度——乌托邦,实际否定了文学与政治在理念层面结合的唯一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重构文学的政治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重构文学的政治维度问题。论文首先反思了文学与政治关系从“政治化”到“非政治化”再到“泛政治化”的历史演变,接下来说明为了发挥社会主义文艺的正常的积极的政治功能,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话语权力,论文进而对文化研究和文化政治批判的魔力与局限作了全面的解析,最后初步从学理上论述了重构文学的政治维度的重要性,这个问题关涉到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王蒙在 2 0世纪 80年代初针对人们远离政治 ,淡化政治的倾向 ,提出文学是特定的政治历史条件的产物 ;认为艺术常常为政治所用 ,艺术家有他特定的政治身份 ;艺术样式的不同 ,决定它与政治的关系不同 ,当然 ,这些都离不开生活这个最根本的基础。王蒙在强调文学的政治功能时 ,并没有否认文学的其他功能 ,认为文学还有游戏、娱乐等功能 ,这些观念上的变化 ,真实地反映了王蒙思想历程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王蒙在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人们远离政治,淡化政治的倾向,提出文学是特定的政治历史条件的产物;认为艺术常常为政治所用,艺术家有他特定的政治身份;艺术样式的不同,决定它与政治的关系不同,当然,这些都离不开生活这个最根本的基础。王蒙在强调文学的政治功能时,并没有否认文学的其他功能,认为文学还有游戏、娱乐等功能,这些观念上的变化,真实地反映了王蒙思想历程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论题:“十七年文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答辩通过日期:2003年5月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对建国后十七年文学而言,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的是它与政治的关系。该论文认为,从实践的层面看,十七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事实上全面表现为与十七年政治文化的关系。这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忽略的。十七年的政治文化无疑构成了全面审视十七年文学的最佳历史视角,它将在最大限度内展示十七年文学的历史真实与历史全貌。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政治在根本上是想象关系.中国从古至今的“言志说”、“载道论”、“服务观”、“反映论”都是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认识成果,但均难免存在认识偏差.随着“文学想象政治”这一观点的提出,我们有可能在一个更加自由的境地中认识并发挥文学对于政治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和现代文学史课程都经历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方面,学科和课程的重要性逐渐被削弱;另一方面,在学科和课程内部,存在一股将文学与政治、历史完全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文学,轻视甚至排斥政治、历史的潮流。这些变化既受"纯文学"、现代性和新自由主义等话语的影响,也参与了对上述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笔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应该重新重视历史、政治等因素,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式的思维,辩证地处理文学、历史与政治等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是中外文论界论争的一个重大论题。归纳起来 ,有政治需要文学 ,文学应当为政治服务说 ;有文学不从属于政治 ,政治和文学相互影响说 ;还有文学应超越政治 ,甚至认为文学与政治无关说。诚然 ,文学可以为政治服务 ,既可以为这种政治服务 ,也可以为那种政治服务 ,同时 ,文学也可以不为政治服务 ,或者超越政治。然而 ,从历史层面来看 ,真正的文学应当站在社会进步的高度 ,为人类的终极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9.
<正>从最早的以物寄情、以咏叹情到后来的"以笔为戈""以文传思",从屈原之《离骚》、《诗经》之《雅》到科举文章、鲁迅杂文,文学与政治常常会产生特定的联系。当人们放眼于近百年文学与政治巨变时期,浩瀚的文学作品中产生的文学与政治对话作品,其对话张力随社会特性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由刘锋杰、薛雯和尹传兰编著的《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一书,对我国近百年的文学与政治相互对话与影响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政治的关联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学与政治的对话,《乌托邦》的政治性阐释展示了文学阐释的政治维度。文学阐释的政治维度包涵文学对政治的表达、演绎、介入和想象,因为文学中的政治兼具实践性和理念意义,文学不仅是对现实政治的反映,也是一种政治理念下的对现实的介入及对未来的政治想象。  相似文献   

11.
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最为重大,宋代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尤大。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靖康之变”的民族战争,主战与主和的政治斗争都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这就为宋代文学家庭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启蒙文学的建构与解构,即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这一转向既是政治对文学的强加,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启蒙文学的建构与解构是文学与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两种最早的文学传统是诗和自然哲学,在政治哲学产生之后,文学传统的对立变成了诗性智慧与政治哲学的对立。文学传统的表层是文学旨趣,但其深层是政治意识。诗性传统恰恰不具有政治意识,以至于后来止步于“文化研究”,同时也失去了历史意识。文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两种文学传统的对立并非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相互汲取对方的养料,共同支撑基于自然语言的学术,这就是文学。  相似文献   

14.
在为少数或弱势群体争取文化和政治权力的斗争中,在构建一种更加宽容多元的文化结构中,“承认的政治”和“少数话语”两种理论立场和论述策略存在对话、互补和辩证的空间。对于弱势/少数族裔文学而言,认同与承认无疑是一场永恒持续的奋斗。实现多元族群、多元文化之间真正的宽容、多元、平等和相互承认,人文知识分子需要更积极的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需要进行不断的“文化抗争”和“文化协商”。海外华人文学的历史即是一部华裔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展开“文化抗争”和“文化协商”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5.
政治本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由于理解的偏差,使我们在处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一直存在着误读.文学不是作为政治的从属、工具,就是对政治的疏远、间离,甚至恐惧.这些都是与真正的科学精神相悖的.我们只有深入理解了政治活动在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人性内涵和它对于人性生成的意义,才可能真正把握它的审美本质.文学和政治既不是从属关系,也不是平行关系,而是以政治文化为根本中介,在一种特定历史语境中双向互渗互动的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6.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学者,他的理论体现出从文学研究到政治文化批判的思考轨迹。他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独到的阐释,并对后现代主义作了深刻的批判,要求文学在当代文论转型中回归意识形态的家园。  相似文献   

17.
王坤 《成才之路》2010,(3):55-55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一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状态。可以说,整个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与政治的结盟史,是一部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双向作拉锯战的历史。本文希望能通过分析巴金的创作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对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与政治的关系作个总结疏通,以期对我们以后的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能起到一些警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学和新时期文学都是政治大动荡中,为寻求文学的解放和自由而发生的,都是大变革、大转型之中的文学,且都具有开局的性质。但是,前者具有政治、思想、文化、历史全方位的视野,而后者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却是囿于政治的眼光,缺乏历史的观照。寻根文学和朦胧诗虽有历史的视野和中西方的观照,却又缺乏政治的热情和参与精神;前者描写的是具有历史和社会意义的问题、性格和心态,后者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的视点却只是政治路线,而寻根文学和朦胧诗却又往往囿于文化方面。总的说来,五四新文学的胸襟要比新时期文学宽阔得多,因而它的影响也要大得多。由此说明,我们的作家不但要有对于国家前途的牵念,还要有纵观历史、眼望世界的气概,当然还要坚持文学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20.
抗战文学以“政治阐释”为主导,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有较大发展,在民族政治驱使下出现了“政治一元化”创作现象。作家有意设置了两个对立的叙事平台,表现正义的理性与非正义理性的冲突。对探究抗战文学的艺术缺失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和文学的现代化、民族化进程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