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结束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常启发学生再读课文,发现新问题,提出疑问。上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有学生提出:“老师,金鱼在哀求渔夫放了它时说‘为了赎回我自己,您要什么都可以’,但在最后不但不答应老太婆的要求,反而什么都不给了,金鱼不是不守信用吗?”问题的提出,说明这位学生还没有彻底地理解课文。其他同学听后,也窃窃私语。我启发学生:“假如金鱼答应了老太婆当女霸壬的要求,结果会怎样?”  相似文献   

2.
一次,我们听一位老师在教《高粱情》一课结束时,教师总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一个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既然课文主要是写高粱根的特点,那么课题为什么不用高粱根,而用高粱情?”该老师始料未及,一愣,但迅即说道:“请同学们在心中默默地把高粱根和高粱情念几遍,体会一下,感觉上用哪个好?”学生默念默想之时,为老师思考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3.
一、读题质疑,明确目标1.板书课题,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2.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归类,整合为四个学习目标:“穿山甲”是什么?穿山甲为什么要问路?向谁问路?问到路了没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尽量自己读懂课文,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同时圈画出不懂的词句。2.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三、目标引路,指导学习(一)“穿山甲”是什么?1.猜一猜。对照名称说说想像中的穿山甲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2.比一比。出示穿山甲的图片,说说与自己想像中哪里一…  相似文献   

4.
如何进行高中语文自助式教学1.给学生提供较丰富的和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其一是和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其二是和课文相关的作品资料,如课文所节选自的原著相关章回,和课文有相互参考价值的文章等。2.努力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可以运用所谓的“一拖三”教学法:让学生齐声自读一段后,再让一个学生分析这段中的重要字词、概括其主要内容、并提出自己在这段中有疑问的地方或对本段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方式可以是一人一段,“开火车”下去。可以“分块包干”,把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分成几块分配给几个小组,并提出明确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王锋 《教育文汇》2014,(22):28-28
不久前,我们教研组邱实老师上了一节《孔乙己》公开课。 学生探究交流后,邱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继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告诉学生如有疑问仍然可以提出来。不一会儿,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突然举手:“打孔乙己的为什么是丁举人,而不是地主、掌柜、短衣帮呢?”  相似文献   

6.
史峰 《湖南教育》2008,(8):27-28
一、教师甲教学《皇帝的新装》遇到“突发事件”老师讲读课文:“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时有学生举手:“报告!”老师问:“有事吗?”学生起立回答:“老师,课文中一个小孩子说‘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是事实吗?”老师笑笑说:“是呀。”  相似文献   

7.
章老师在语文课上讲解鲁迅作品《孔已己》。正当章老师准备找同学念课文时,发现有两个学生一边嘻嘻笑一边小声说话。章老师随即来到两个学生桌旁:“你们笑什么,议论什么呢?”两个学生昂起头带着挑衅的语气说:“在笑孔已己,你是孔已己吗?”  相似文献   

8.
教例一:错写特级教师靳家燕老师在教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先让学生仔细看清书上的课题,然后看老师板书课题,老师有意漏写了“这样”两个字,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当即给老师指了出来。此刻,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有了这个词,你会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踊跃,思维也体现出一定的深度,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1.这样的小村庄是怎样的?2.为什会这样?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肯定急于想知道答案,此时,教者抓住学生渴望得到答案的迫切心理,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当学习能满足学生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要我读”…  相似文献   

9.
师生学艺     
金培 《师道》2003,(1):25-26
《群鸟学艺》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课文。这确实是一篇经典之作,蕴含着编者的良苦用心。本文通过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搭窝的事,告诉学生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心、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把事情做好。本课的重点是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为了突出重点,在常规预习的基础上,我又加了一条,每人提三个问题,写在书上,到时候课上交流讨论。课堂上,学生积极提问,有关于词语方面的:“请问老师(同学),根基的‘基’是什么意思?”我们通过查字典、扩词解决了。“请问老师,粗糙是什么意思?”我们通过找反义词理解了…  相似文献   

10.
偶然听说一个学中文的博士立志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到一所重点中学做语文老师。但是,同事排挤他,同学也不喜欢他。他知识广博,在学科知识上更是能够举一反三,为什么这样的老师得不到大家承认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我去听了这个老师的课,终于明白了个中道理。我注意到这个老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五个细节。第一个细节: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的题目,看到有的同学还没有翻开书,就大声教训说:“以后谁在上语文课时还没有打开书,那你就别上课了!”第二个细节: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些字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理解字词的意思。这时候,一个学生向另外一个学生借字典。很明显,这个学生需要字典来解决课文中生字的问题。老师制止了他:“你要字典干什么?哪一个字不认识?不用查字典,我板书好以后就去你那,你问我。”第三个细节:当时学习的是一篇古文。老师先给学生朗读了一遍课文。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真的显出了一个中文博士的功底。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写几个思考题,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黑板上的问题。学生们接到指示之后就开始大声地朗读课文,老师马上大声制止:“不要朗读,要默读,不要出声。”第四个细节: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大概十分钟之后,老师问道:“读完了没有?没有读完的举一下...  相似文献   

11.
先讲两个课例:一个是最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看到的:成都市石室中学的李镇西老师,在外地借班上课,讲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快结束时问学生:“喜欢这篇文课文吗?”多数学生说喜欢,但有一生站起来说不喜欢。李老师在表明自己也非常喜欢这篇课文的观点后,马上给予后一位同学以肯定,并要他讲讲不喜欢的理由,还高度赞扬他敢于对大多数人说“不”。另一个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大多数回答说是“水”,一个学生回答说是“春天”,老师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这两个课例,…  相似文献   

12.
一、幽默型幽默诙谐的语言最能吸引学生。正如相声、小品最能吸引观众一样。记得我的一位叫张鹄的老师,他给我们上第一堂课时,走进教室第一句话就是:“现在我来解答大家的一个疑问。”我们莫名其妙:这位老师要给我们解答一个什么疑问?接着张老师说:“我叫什么名字?”哦,原来老师是在卖“关子”呀。不过,这确实是大家正想知道的,于是集中思想听起来。接着张老师用诙谐的语言介绍了自己名字的奇遇:一位医生把“张鹄”念成了“张鸡”、“张告”,最后索性叫号码;一位体育老师怕念错“鹄”字,就干脆漏报学生姓名,让学生自报家门;…  相似文献   

13.
课例:以下是一位老师执教《落花生》的一个片段。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有什么疑问吗?小明:第1小节中作者说“买种,翻地,浇水,播种,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般说来,把种子种下去,就应该有收获.为什么这里要用“居然”呢?  相似文献   

14.
有位老师在教《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时,运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具体、形象地帮助学生解决了课文中的疑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加深了。具体做法是:当讲到课文第三小节时,老师问“一纵一纵”的“纵”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纵,猛然向前或向上。”有个学生举手反对,他说:“有时候我也看见过日出,太阳不是一纵一纵的。”其他学生也都睁大了眼睛望着老师,等待着老师的答复,那神情仿佛在说:是啊,太阳出来怎么会一纵一纵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你们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过大海,但是一定看过描写大海的书,那些文章里所描绘的海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波浪滔天”,有的说“一浪赶一浪”,有的说“波涛汹涌”。这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下了一起一伏的海面。老师模仿波浪,打着手势问学生:“从远处望去,这一起一伏的海面是不是‘一纵一纵’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点头回答。老  相似文献   

15.
李蔚 《湖南教育》2006,(1):25-25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阶段目标”中规定: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而不是以教材或老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希望学生从众口一词的理解中读出不同,这就对习惯了接受现成答案的初中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教例一 :错写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在教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 ,先让学生看清课题 ,然后看他板书课题 ,靳老师有意漏写了“这样”两个字 ,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 ,当即指了出来 ,此刻 ,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 :“有了这个词 ,你就会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踊跃 ,思维也体现出一定的深度 ,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 :1 这样的小村庄是怎样的?2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 ,肯定急于想知道答案 ,此时 ,教者抓住学生渴望得到答案的迫切心理 ,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当学习能满足学生需要时 ,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变…  相似文献   

17.
陈燕红 《湖南教育》2001,(20):53-53
敢提问。学生预习课文后,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起初,学生谁也不提。究其原因,一是怕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老师、同学笑自己笨;二是不知道提什么样的问题。对此,我一方面进行鼓励,另一方面进行示范。目的是让学生只要心中有疑问就大胆地提出来,哪怕提出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受到指责。这样在良好的氛围中交流,学生“问”、老师“教”的思路才可能协调发展,有了这种协调发展,在知识、情绪体验等方面才能发展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去年十月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杭州为四年级学生上了《惊弓之鸟》 ,课堂上高潮迭起 ,精彩纷呈。学完第9节后 ,贾老师“亮”出了这样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 :贾老师 :惊弓之鸟》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500多年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可是这篇课文有一个小缺陷 ,比如第9节 ,大家读一读 ,看一看语言的表达上有什么问题?”学生 :(大吃一惊 ,课文怎么也有问题?但在老师指导下读书、思考后发现了课文的不足)“它一使劲 ,伤口又裂开了 ,就掉下来”这句话不够准确 ,“就掉下来”应该改成“就掉了下来”或“就掉下来了”。贾老师 :改得好啊!学习语言就要…  相似文献   

19.
吴永碧 《贵州教育》2009,(18):45-46
一个星期二的下午,我在七(7)班上思想品德课,当学生正在静静地预习课文时,突然一位坐在前排的男生说:“老师,饮水机漏水了!”我转身朝饮水机的方向看去,果然,饮水机在滴答滴答地漏着水。我还没有来得及走到饮水机旁仔细查看时,已有几个男生激动地边跑边说“老师,我来把饮水机修好”,“老师,我来把水抬下来”,“老师,我知道什么地方漏水”……看到有这么多学生热衷于这样的“公益事情”,我想,何不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一次现实的道德教育呢?于是我说:“好,那我们现在一边预习课文一边修饮水机。老师抽几个同学来修饮水机,其他的同学继续按老师出的提纲预习课文。”我留下了三个学生负责修饮水机。  相似文献   

20.
“五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疑问为引线,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可分为“自学生疑—讨论排疑—点拨解疑—练习化疑—创造质疑”五个基本步骤。其中“创造质疑”一项,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不可强求一律。下面仅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为例,对“五疑式”教学法及其运用做一些说明。一、自学生疑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并对课文的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篇等提出疑问,然后利用工具书等参考资料自行解决一些问题。弄不清的都勾画出来,待下一步讨论排疑。初读课文后,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林黛玉和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