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丛叔卿 《考试周刊》2008,(22):191-192
林黛玉是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中,描写的兼具美丽、才情于一身的的女性,她更是小说中唯一的女诗人,小说中林黛玉的诗共有二十多首,是<红楼梦>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十二首菊花诗全是七言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严谨。押韵严格,大多处对仗比较工整,个别对仗稍嫌欠工,平仄的使用也比较讲究。用普通话语音分析菊花诗,有90个字平仄不合。其中62个字属于"一三五不论",26个字是古代入声字,两个字在平水韵中有两读。  相似文献   

3.
刘忠华一直痴迷于诗,近年来,他的创作日趋自觉、沉稳与纯熟.为寻找好诗,他踏遍潇湘大地,走向村野,和自然对话;走进历史,和文化对话;走进生活的庸常,和心灵对话.其诗作兼具乡土气息、文化气息与哲理气息,既鲜活亲切又厚重淡远.  相似文献   

4.
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不仅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文学艺术形象,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系列贵族青年男女自发组织的精神文化活动,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大观园内的几次诗社。在第三十八回的菊花社中,“潇湘妃子”林黛玉凭借《问菊》《咏菊》《菊梦》三首诗被公推为菊花诗魁。这三首诗不仅是林黛玉杰出诗才的突出反映,更融入她个人的幽微情感和隐曲心思。黛玉的形象气质与“菊花”意象的文化内涵关系密切,通过赞美菊花的生命、歌颂菊花的精神,反映出强烈的自我生命意识。诗中巧借陶渊明称许的“千古高风”,抒写了菊花“孤标傲世”的风骨节操。林黛玉菊花诗的创作过程符合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审美方式,反映了凝神静观、物我两忘的独特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一读再读,我最大的收获是读出了一位“教育家”——林黛玉。香菱得机会住进了大观园,便央求黛玉教她作诗。黛玉满口答应,给香菱布置了作业,并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更指出香菱努力的结果:“不出一年的功夫,不愁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菊花诗会”的安排布置煞费苦心,从细致的题目推敲、限韵予否的定夺、命题与个人自由的契合,到场面如何安排、吃什么、请谁来,都搞得有板有眼,条条是道;且曹氏对这里每一步骤的描述又笔墨细腻、关怀备致、有突出有概述,井井有条。“菊花诗会”上,作者重点对几位主要人物的描写也下了非凡功夫:安排错落有致,内质彰显明晰;局部结构更是开头引人、包容丰厚、结尾奇谲。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菊花诗会”的安排布置煞费苦心,从细致的题目推敲、限韵予否的定夺、命题与个人自由的契合,到场面如何安排、吃什么、请谁来,都搞得有板有眼,条条是道;且曹氏对这里每一步骤的描述又笔墨细腻、关怀备致、有突出、有概述,井井有条。“菊花诗会”上,作者重点的对几位主要人物的描写也下了非凡功夫:安排错落有致,内质障显明晰;局部结构更是开头引人、包容丰厚、结尾奇谲。  相似文献   

8.
卢谦 《湖南教育》2006,(10):42-42
暑期,一边看中央台播出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面闲翻曹雪芹的《红楼梦》,读到第四十八回,不禁惊叹于林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也深深为香菱的虚心好学、刻苦勤奋所感动,她们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曲教与学的和谐乐章。  相似文献   

9.
曾伟芬 《师道》2006,(7):55-56
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有一段黛玉教香菱学诗的精彩描述,它不仅展示了林黛玉这位菊花诗魁首高超的诗歌才艺,而且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释疑解惑、指点迷律的范例。黛玉的循循善诱,香菱的孜孜不倦,为我们今天的中学作文教学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作文教学始于趣爱因斯坦曾说:“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论及她们的性格成因时,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解释。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庭教育的背景不同。薛宝钗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故知书达礼,端庄大方;相比较而言,林黛玉就缺少这样的环境,寄人篱下,因此,孤傲叛逆、无视礼法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生活中,赏识和被赏识是一种互动的力量和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将"赏识教育"与因材施教、奖惩分明、批评教育、挫折教育相结合,发现学生的潜能,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学生树立自信,奋勇向前.  相似文献   

12.
秦观诗初探     
秦观诗抒发报国壮志、寄托人生幽愤 ,关注百姓疾苦 ,唱酬赠别、感怀人事 ,歌咏山河风物 ,展示了北宋后期社会较为深广的现实生活内容与本质 ;明显形成了清新婉丽、精致纤巧的艺术风格及清旷、雄豪的特色 ,后期诗风又转向沉郁凝重。秦观以其诗歌题材的开拓和艺术上继承创新的成功实践 ,为宋诗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应当重视对秦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第七题,是一道好题,能很好的考查学生的能力,选拔出尖子学生.原题及参考答案见"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1年12期第44页.但对于该题的解答,不够严密.笔者认为正确的解答应该如下: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指能独立表现情感的形象结构,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载体。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科学上杰出成就的最高象征.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了1901年至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性成果与其作出获奖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年龄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和"最佳峰值年龄",阐发了中青年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的思想及其对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艺术活动中被人们广为运用。文章通过对文学家、作曲家艺术作品通感现象的分析,论述了"通感"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简论中国现代诗的智性化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性诗是知性和抒情的混合产物,是完全不同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诗种。中国现代智性诗经由30年代卞之琳、40年代冯至和九叶诗派、50--70年代的台湾现代诗、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的新诗潮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人物的名号和《红楼梦》前八十回文字,以及脂砚斋批语等材料进行考索推测,指出高鹗续书中黛玉的结局明显不合作者原意。黛玉应是相思成病,因婚姻无人作主,前途无望,投水殉情,自我解脱;时间在"二宝"结婚之前。  相似文献   

19.
应制诗通常被认为是无甚可观的诗歌类型。但考察一下从南朝至盛唐诗歌艺术逐步走向鼎盛的发展史,会发现凡是应制诗写作集中出现的时期,基本上也是整个诗坛创作彬彬大盛、诗歌创作技巧有明显进步的时期。初唐应制诗就是这一情形的典型代表。初唐太宗朝、武后朝和中宗朝应制诗因宫廷应制集会的形式和具体创作背景不同而各不相同,主要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具体面貌。  相似文献   

20.
林大钦生活在明代嘉靖年间,此时主流的诗歌创作或仿唐或仿宋,独有林大钦,由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生活经历,他的大部分诗歌却明显地学习陶渊明。他的诗歌的总体特征是既能把情、景、事、理熔于一体,在质朴中阐明一种哲理,又能借意象表达他的审美情趣,同时,诗歌中还带有浓郁的潮汕地方特色,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