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影像编码的四种基本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技术条件下活动声像的传播有三条不同的途径,不同途径又各自有其传播逻辑、传播特性及其现实形态。本文阐释了由此形成的开放性过程现场直播、组合编码、纪实编码、配合编码四种不同的编码-解码系统。  相似文献   

2.
在同一语言系统中,传播过程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即从意义到符号,再从符号到意义的二度转换。如果身处不同的语言系统,传、受双方的“编码——解码”过程就无法实现。身处不同语言系统的传、受双方必须通过“翻译者”这一中介才能完成传播过程.但由于中介的存在,传播过程被延长为两个“编码——解码”过程,即“(传播者)编码——解码(翻译者)编码——(受传者)解码”。在第一个“编码——解码”过程中,意义先被传播者编码,再被翻译者解码:在第二个“编码——解码”过程中,翻译者将解码来的意义重新编码,传播给受传者,这就是翻译中的“二度编码”理论。翻译者扮演双重角色.既是第一个传播过程的受传者,又是第二个传播过程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3.
雷远 《今传媒》2013,(4):82-83
“双向、互动、共享”是信息时代的永恒追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电影的传播不是一种单向传导的过程,即便在短短的观影过程中,受众和电影之间也不断进行着交互式的信息交流.本文试图用编码、解码理论读解电影中的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4.
摄影中的水生态影像传播即摄影师通过摄影媒介,在水文化与水生态系统之间构建一种联系,用影像的方式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传递给大众,起到唤醒或警示受众的作用,同时提高人们水保护意识的活动。摄影中的水生态影像传播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自然风光摄影中的水生态影像和纪实摄影中的水生态影像,以反映生态问题的影像为主。  相似文献   

5.
王国庆 《新闻世界》2014,(5):250-251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通过利用符号进行"编码—解码"的活动来实现信息的传递,文化的差异会导致同一符号的所指大相径庭,从而影响传播效果,因此跨文化传播者作为不同文化交流的节点,需要找寻不同文化中表示相同意义的符号,并对其进行编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传播中的意义最大限度的被受众所了解。天主教对传统的圣母画像进行"二度编码",将中国传统的象征符号融入天主教文化之中,寻找两种文化共通的意义空间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做法能很好的诠释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微博传播中的编码和解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微博的编码和解码分别增加了一个环节,即网络编辑的二次编码环节和意见领袖的初次解码环节。由于受到二次编码等因素的影响,网民的解码方式更加复杂、多元和多变。  相似文献   

7.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麻争旗 《现代传播》2003,11(1):12-16
本文从符号传播、语言传播切入 ,提出了“翻译二度编码论”的核心理念及观点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向度对媒介跨文化传播中的诸多命题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8.
文章使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田野考察和访谈数据进行理论提炼和模型建构.研究发现,影像的“与我相关性”、影像自恋、情景因素、传播路径、影像展观这五大因素对乡村影像传播具有显著性影响.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典型关系,文章构建了“乡村影像传播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乡村影像的“自-他式”传播理论.在此基础上,对于乡村影像传播的路径创新提出一些策略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章浩 《现代传播》2022,(12):18-26+47
过往对影响受者解码因素的研究聚焦在传者所呈现信息、传播情境中业已存在的各种信息和受者心智三种因素,忽视了不同受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一次传播活动中,传播行为会影响到多个主体。对某个特定的受者而言,其他主体所受的影响都可以称为“第三方效果”。在很多单一的传播事件中,第三方效果会影响到受者对传者所呈现信息的判断,成为影响受者解码的第四种因素。第三方效果的影响广泛存在于社会互动之中,在网络传播中尤其显著。它是传播行为在现实情境中即时制造的新信息,以“传者呈现导致了他者的这般状况”“他人对此传者呈现持这般判断”和“他者处于这般状态”的形式,对传者所呈现的信息形成补充,并以复合因果链的方式,共同作用于受者的解码过程。  相似文献   

10.
石雁 《传媒》2016,(7):88-90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杰出代表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重要的编码/解码理论,该理论将意识形态编码的文化形式和受众的解码战略联系了起来,分析了意识形态领域信息的生产与接受问题.本文在编码/解码理论视阈下解读电视法治节目所产生的意义及其如何体现法治内涵,研究电视法治节目的信息编码生产与信息解码接受过程,在此基础上反思如何提升电视法治节目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耿新歌  张渤 《报刊之友》2012,(12):86-87
近日,一部以介绍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蹿红电视荧屏和赛博空间。纪录影像中的中华美食在带给受众观赏愉悦的同时,受众对该部纪录片的解码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在“源文本”既定的前提下,“译码者”在网络上进行观点博弈,“编码者”对解码进程持续关照,引导受众靠近或回归主导意义。此时,受众对文本的解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处在一种“酝酿、释放、博弈、主流化、衰减”的过程中。本文将以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研究理论为框架,结合纪录片播出后的受众评价以及多媒体时代传受双方在“编码/解码”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进行简单剖析。  相似文献   

12.
胡杨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深厚积淀,存在于我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历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力前行。本文在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视域下,重新审视并建立科学系统的编码机制对于强化胡杨精神的价值引导与深层次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探索胡杨精神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与持久生命力,需要不断丰富胡杨精神的编码模式,加强多元化编码、情感性编码、创新式编码,吸收编码解码理论的有益启示,实现胡杨精神的有效传播,以此推动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贵杂志在1999年第6期刊登了一篇程广民写的《指疵三题》,这篇文中列举了“昨天下午17点”等中央广播、电视台新闻语言的例子,认为这种新闻语言不简洁,是“叠床架屋”,本人有不同看法,认为这种新闻语言不是不简洁,而正是广播、电视语言的独特表现。报刊与广播、电视同是当前的主要新闻媒介传播工具,在“新闻传播”上,它们具有共性,但由于它们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不同,它们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报刊能够仔细看,广播、电视则转瞬即逝,难以捕捉;报纸提供的信息,可以反复读、细琢磨,广播、电视则一播而过,保留性差。为了增…  相似文献   

14.
《金陵塔碑文》作为一则广泛流传的谶谣,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至少7个版本的变化。其制造、传播、流变与定型,是一个不断肢解、增饰、遗忘和重构的动态过程。该谶谣早期文本主要指涉国共对峙,但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它不断被掺入崭新的文本,指涉对象也相应转向中日矛盾。谶谣自我实现的方式在于,其制造者和传播者为迎合民众或自我需求对碎片化的隐喻片段不断再编码,不同时期的历史诉求推动阅读者创造新的解码系统,再编码后的文本经过新解码系统得出的讯息,一旦在多歧性的文本中寻找契合现实的阐释,就会形成自我验证的闭环。近代知识分子在科学和迷信之间的首尾两端,正是“社会化的自我”与“人性化的自我”交织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张玲 《青年记者》2017,(32):16-17
近年来,H5广告以丰富的表现力、新颖的交互方式、简单流畅的使用体验,尤其社交传播的引爆能力,曾一度引发移动媒体中的一股热潮,直接带动以H5技术为核心的广告产业链的形成.而繁华过后,对H5广告优势、效果质疑的声音不断出现,H5广告受到较大挑战.因此,有必要对H5广告的价值及效果进行理性评估和反思. H5广告的传播价值 广告传播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信息是否能完整地从信源传输到信宿,被信宿正确解码,并获得预期反馈.因此,笔者认为,从传播过程来看,H5广告的传播价值体现在如下四方面. 1.全方位编码能力.任何一种媒介对信息的传播都是建立在某种编码语言基础上的.美国传播学者沃纳·赛佛林、小詹姆士·坦卡德认为,所谓“编码”就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信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机器行为在传播学中特指人工智能技术参与的信息传播活动。基于人类中心主义建立的传播学研究范式在研究对象、理论与方法三个方面都受到了机器行为的挑战,以至于无法充分解释人机混合传播时代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根据周晓虹的社会学理论范式划分方法,在“微观—宏观”“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基础上新增“人—机器”维度,拓展出“宏观—自然主义—机器”“宏观—人文主义—机器”“微观—自然主义—机器”“微观—人文主义—机器”四种传播学研究的机器行为范式;同时结合机器行为学提出的机器行为“产生机制、发展、功能、进化”四种问题类型,推导出传播学研究的新问题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霍尔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存在于我国传播实践中的“支配性“”、协商性“”、对抗性”等受众解码方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王妍  梁国伟 《新闻界》2007,(3):31-33
“意境”与“灵境”分属艺术与技术两个不同领域,这两种由不同传播交流媒介和方式所产生的精神活动,具有许多本质上的同一性。“意境”是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的传播交流场域;而“灵境”,不仅是人类与当代特定的技术设备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交流活动的场域,而且是一种身体实践活动的场域。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灵境”是一种比“意境”更具象、更实际、由身体直接触发、感官直接接受的生存实践活动。“意境”与“灵境”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本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媒介形态和媒介方式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与报纸、广播媒介相比,电视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电视传播几乎凭借了语言和非语言的所有符号形式。人类视知各种符号(语言的与非语言的),是编码式的信息输入,各自有其“存储库”。因此,当不同的符号形式相结合指向同一认知对象时,可使信息传播由“线性”方式变为“矩阵”方式,形成“视、听、读”三位一体的同向多维感知通道,瞬间对大脑相关神经中枢冲击,从而降低大脑接受信息时的“费力程度”(指受众接受信息付出时间、精力的大小),并加深对信息的“记忆痕迹”。例如,一条有关飞机失事的新闻,单纯只用口播,…  相似文献   

20.
禹卫华 《中国出版》2023,(24):25-33
传播理论学科技术基础从“老三论”发展到“复杂系统理论”阶段。经典传播理论框架内有四个要素更新,即用户、在线社交网络、平台、算法。在边界延展上,社交媒体传播的类别可以分为人类参与和机器参与两层。基于传播要素更新与理论边界延展,从学科理论交叉切入,探讨社交媒体传播模式包含的要素、结构与交互,提出社交媒体传播的总模式,包括“在线社交网络传播模式”“平台算法传播模式”两个基本模式框架,并体现出双控制、双闭环、混合共生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