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解数学题时 ,常常因不重视审题而产生错误 ,教师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 ,既要使学生明确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步骤 ,又教给学生一些审题的方法 ,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 ,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解题能力。一、结合概念审题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环节 ,如果概念不清或混淆 ,在解题时就必然会出现失误。所以 ,教师要重视概念的教学 ,并指导学生结合概念审题。如“某农场的粮食产量在两年内从 30 0 0吨增加到 36 30吨 ,平均每年增产的百分率是多少 ?”(代数第三册 4 1页第 5题 )这里要注意“增加”与“增加到”两个概念的区别 ,“增加”…  相似文献   

2.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长期以来,学生在解答材料题时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阅读理解困难,尤其是古文材料,审题不确切;二、逻辑思维混乱,概括能力和辨析能力差;三、答题忽视背景因素,生搬硬套课本知识,不展开思维,答案不完整;四、书写不规范,文字表达条理不清,主次不分。如何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如何提高材料题的解题效度和速度?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介  相似文献   

3.
所谓渗透法,就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学习前一部分知识时,适当渗透后一部分知识,为学习后一部分知识作准备。下面谈谈低段应用题教学中运用渗透法的初步体会。逐步蕴酿,明确概念要解答应用题,学生必须有审题的习惯和能力。能正确理解有关概念,这样才能理解题意,作出正确判断。用渗透法进行教学,滴水穿石,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倍”的概念,传统教法集中在一节课中从“几个”讲到“几份”,再讲到“几倍”,课时长,理解难,用渗透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常是出错而不知.究其原因有多种因素,但主要的还是概念不清、审题不细、变换不等价等造成的.现从几道题常见题目的错解给予剖析.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常是出错而不知.究其原因有多种因素,但主要的还是概念不清、审题不细、变换不等价等造成的.现从几道题常见题目的错解给予剖析.  相似文献   

6.
一、本月知识学习指要1.要正确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瞬时性、叠加性、矢量性.2.要注意几个易混概念的辨析,如“位移和路程”,“时间和时刻”,“速度和速率”,“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等.3.要正确理解和熟悉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要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和物理量的符号法则.要理解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的物理意义.要会运用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对常见的运动进行分析.4.对于初速为零的匀变速运动,记住几个特殊结论是有用的.如在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连续…  相似文献   

7.
黎志魁 《化学教学》2000,(11):44-46
在化学解题过程中 ,学生普遍存在解“貌似题”出错率高的现象 ,即“一讲就懂 ,再做还错”。究其原因 ,往往并不都是知识上的障碍 ,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不良思维习惯、低质量思维模式和缺乏必需的科学态度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笔者将教学实践中 ,学生主要表现的几个方面剖析如下 :1 忽略审题的重要性正确审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 ,审题不细、不清 ,甚至审题错误 ,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特别是学生遇到化学情景相同的多变题目 ,都有一种“亲切感”。由于学生对原题目比较熟悉 ,思维定势 ,习惯性地运用原题目分析方法来解答 ,并未仔细与原题区别造成…  相似文献   

8.
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联想,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大有益处,从而提高学生素质。那么,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呢?下面谈谈一些做法。一、通过对应用题的读题、审题,培养联想能力应用题的“读题”和“审题”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和审题,在感知基础上,联想有关知识,使学生养成边读题、审题,边联想的习惯。如读到“……比……多(或少)”时,要想到“哪个多”、‘“哪个少”、“多多少或少多少”后到“……,是……的几倍”时,要想到“哪个是一倍数”、“…  相似文献   

9.
审题,对于考试作文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审题能力不强、审题速度不快是考场作文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临场技巧角度出发,“扫描点击法”“偷梁换柱法”“以我为主法”等三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审题.  相似文献   

10.
从同学们平时的检测答卷和历年的中考答卷看,大家在历史解题中的失误,主要是由于知识、能力的缺陷,答题技巧、表达水平的不足以及审题、答题习惯的不良等因素造成的,而且大多数同学得的是多项“综合症”,应提前“预防”。  相似文献   

11.
解题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过程,通过解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识;能学习解题方法,发展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多解题是必要的,但并非解题越多收益越大,除了解题数量外,做题方法和“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要掌握解题步骤,过好解题的“三关”,即审题关、分析关、解答关。  相似文献   

12.
解题是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解题可以巩固复习所学过的知识,使学生理解概念、定律和公式,防止死记硬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指导学生不盲目做题,使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我在习题课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仔细审题;认真、规范化解题外,还着重强调了“题后三思”的学习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审题失误审题是作文的首要,因审题失误的学生屡有出现。一是审题不全面。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理解为答案的种类多,即丰富,而忽视了“多彩”,实际重点放在“多彩”上才更好。“丰富多彩”蕴含写作的主旨,即任何事物都不是一个种类、一个颜色、一个样式,人不能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要发挥创造性,创造丰富多彩的事物,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二是偏离材料含义。如“诚信”是“诚实、守信”之意。但不少学生写成了“忠诚”、“信奉”、“信服’之类,有些偏离题意。三是把话题作文当成材料作文来写。一起笔就亮出论点。如“助人就是…  相似文献   

14.
学习了浮力知识以后,阿基米德定律很多同学都知道,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由于该节知识容易拓展延伸,有关浮力问题变化多端,往往容易出现差错。如对知识理解不透,概念混淆、审题不仔细,受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忽略了隐含条件  相似文献   

15.
“比多(少)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虽然属于简单应用题,但却是以后学习复合应用题的基础。但不少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常出现一些错误,如片面理解“比多(少)”,尤其是间接叙述的题,更易造成概念不清。数量关系模糊,表现为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不去具体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掌握概念,明确数量关系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必须让学生掌握“同样多”、“甲比乙多”、“甲比乙少”、“谁多”、“谁少”、“求多”、“求少”等概念。上新课前可先复习一些旧知识,通过复习,找出两…  相似文献   

16.
“比和比例”这一单元概念较多,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现对如何教好这一单元的概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概念开路 “比和比例”这一单元前,学生已学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并懂得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个单元是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研究数量间的关系的,在讲新课前,应注意复习以下两部分内容: 1.复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速度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从基础知识入手 ,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基本理论辅导。通过讲解 ,使学生从理论上弄清了审题立意的概念并揭示了内涵 ,从而加深了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一、理论实践结合 ,强化审题训练在理论辅导的基础上 ,我结合实例组织学生进行命题作文审题的实践。如 :记星期天难忘的一件小事(可先划分句子成分 ,再进行缩句 ,便抓住了主干) ,缩句后是个动宾词语“记事”。然后帮助学生分析 :有“记”便是记叙文 ,“事”就是记事的 ,以写事为主 ,不是以写人为主。如果记一个人便“跑题”。同时还要注意题目的修饰、限制成分。“…  相似文献   

18.
解决数学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审题 .很多初中学生对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困难重重 ,难以入手 .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背景知识欠缺 ;二是审题不得法 .实际上 ,不论从中考试题来看 ,还是教材习题来说 ,所选数学应用问题总是本着“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的原则 ,使初中生在此问题上不发生歧义 .那么 ,初中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困难就出在审题上 ,表现出审题方法不当 ,思路不畅 ,甚至害怕应用题等现象 .针对此 ,本文谈几种审题的策略和方法 ,以企对解决初中生数学应用题入手难的问题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仔细读题 ,抓关键词句 ,搜…  相似文献   

19.
唐中笑 《学语文》2004,(11):65-66
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要求,但并不是不需要审题。如果考生对话题不认真琢磨、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而是不假思索地想当然,往往就会犯下另起炉灶、偷换话题的错误,其结果当然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有的考生把“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写成“假如记忆可以克隆”、“假如知识(或思维)可以移植”,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写成“知识(或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把“诚信”写成“承诺”或“信任”,把“心灵的抉择”写成“命运的抉择”、“前途的抉择”等,都是犯了这种低级错误。  相似文献   

20.
有些应用题语言表述不通俗,或过于曲折,或不符合日常叙述习惯,或所涉及到的知识距同学们的经验较远,以致难以理解题意,只好望“题”兴叹,如能在分析题意时做些细致的工作,则对理解题意会有所帮助。现举几例,谈一谈因题而异的审题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