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比”和“兴”是《诗经》中的表现手法。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对此作出过解释,“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引譬设喻;“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意思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后世往往把“比”和“兴”连说在一起,直接称为“比兴”。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它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创作与发展,而对这种艺术手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它潜在的文化心理我们似乎还缺少深层次的探索。朱熹这位大学问家只是从艺术手法特性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他虽然总结了古人在艺术创作中所遵循的经典方法,并给了后来的人们以…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研究中,人们一般把《诗经》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成“赋”“比”“兴”三类,并把它们与《诗经》的三大组成部分“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而言之,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托物起兴。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是国风的首篇,它的艺术手法一直为历代学者所称道。本文主要从它的比兴手法、叙事特点和描写梦幻中的爱情三方面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先说比兴。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念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诗经》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诗歌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与卦爻辞的产生时代大致衔接。《周易》卦爻辞象征艺术的三大特点:鲜明性、典型性、含蓄性,已初见“比”、“兴”之端倪,对《诗经》“比”、“兴”表现手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二又不可等而视之。卦爻辞的“象征”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思维),而《诗》之“比”、“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5.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其实,《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人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的艺术结晶。它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远非赋比兴这样笼统的说法所能概括得了。这点,古人说早已察觉。自汉代以来,对赋比兴概念的理解就已各持己见。清人姚际恒说:“古今说诗者多不同,人各一义,则各为其兴比赋。”(《诗经通论》)各人对诗的意义理解不一,对赋比兴的解释和运用也迥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相似文献   

6.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其中的比、兴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谓“赋”,就是直接铺叙陈述事物,即直陈其事,直抒其情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即用某一事物给另一事物打比方。所谓“兴”,就是“感物起兴”,或曰“触景生情”,借助他物引起所要咏唱的事物。清朝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谈道:“事难显陈,理难言罄,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其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学者说法众多,而尤以“兴”义最为复杂,这也给《诗经》作品的赏鉴增添了无穷的韵味。  相似文献   

8.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来源于《周易》.《周易》中的赋、比、兴具有以“比”为主,兴的数量较少,比赋合用,比兴合用,且形象性、艺术性、文学性还不够明显等特点,可以说《周易》是赋、比、兴的萌芽期.随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人们思维方式的日益成熟,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逐步得到发展并走向成熟,这也是后代文学史作重视《诗经》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原因.到了楚辞中,赋、比、兴走向融合,比兴呈现群体化、象征化,形成象征体系,达到繁荣.之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已经完全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对后世的诗词、文学批评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电影片名的翻译应力求达到中国翻译传统中“关注意义,普及审美”的标准。本文从《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视角对国内外部分优秀电影译名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创作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它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谓“赋”,就是随物赋形,叙事言情。所谓“比”,就是比喻,即用某一事物(或古人、故事)给另一事物(或人物、事件)打比方。所谓“兴”,就是“感物起兴”,即因某一事物的触发而兴起情思。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可见赋、比、兴,尤其是比、兴两法是形象思维和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因此弄清赋、比、兴的含意和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赋、比、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开始采用的重要表现手法,后来研究《诗经》的人将它概括出来,并作了各种解释。《周礼·春官·太师》有“六诗”之说,《毛诗大序》则称“六诗”为“六义”,这就是指《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此后,“六义”的称法一直为历代所沿用。但《周礼》和《毛诗传》对“六义”之间  相似文献   

12.
关于河湟“花儿”比兴的几个问题任碧生,祁永寿“花儿”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手段是比和兴。比、兴在“花儿”中大量运用,一方面继承了从《诗经》开始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渗入了西北人的创作心理与欣赏习惯,这种万古不废的艺术手法给“花儿”以巨大的生...  相似文献   

13.
孙烨 《陕西教育》2007,(11):46-46
《诗经》是我国文学创作的源头,其艺术表现手法是后世文学的典范,影响遍及各种文学样式。本文从赋、比、兴、重言叠韵几个方面谈谈《诗经》与陕北民歌信天游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渊源。  相似文献   

14.
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象、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采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加起来也就是“诗经六义”。,《诗经》靠着这些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而我们后人现在仍在传唱它,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它以简单的韵律为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古朴的古代生活和丰富、真挚的情感,也就是对生活进行了描绘并且充满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6.
讲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成就,必会涉及其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即赋、比、兴。关于比、兴的解释,以朱熹所说最为准确而简明扼要:“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按这一解释,十分简单,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发端,但历来在比兴问题上总是缠夹不清,究其原因,我以为古今学者们比较注意说清比与兴的区别,但往往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诗经》“兴”论─—对“全不取义”的一点看法汤力伟“兴”乃《诗经》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后世影响甚大。“兴”的本义是“起”,《说文》:“兴,起也,从并从同,同,同力也。”又另“界,共举也。”那么,*兴”即“同力共举”的结果。先秦言“兴”(包...  相似文献   

18.
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总结历代学对《诗经》“比”法的理解;又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诗经》中的类型;最后讨论“比”在《诗经》中灵活运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壮族民间歌曲以各地山歌最为出名。以坡芽歌书、马骨胡之歌、嘹歌、房屋等壮族山歌中的歌词为例,说明壮族山歌继承与发展了《诗经》中赋、比、兴的笔法。山歌中运用“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壮族地区,壮族民众的歌谣一般均采用即兴的直白唱法,来表达劳动、爱情与生活的事件与情绪;比就是现代文学的比喻。它是壮族山歌歌词最普通的手法;兴,是先唱他物,再引起歌者要唱之物的意思,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从表现手法上分析,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一般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以及重叠与对仗文学修辞方法的运用,证明了壮族山歌具有原生态、民歌特色和古代文学等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比”、“兴”即是创作修辞方法,也是思维形式。“比”具有更多的文学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伦理功能。“兴”具有更多的艺术因素而超越了伦理的范畴,它直接连接了万物与人类自我,而在自我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