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作家,历来的研究者往往被其富有魅力的小说世界所吸引.<爱>是张爱玲写于1944年的一篇散文,虽然它远非张爱玲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却对理解张爱玲创作的情感世界提供了重要线索以<爱>为着眼点,结合张爱玲的经历分析这一篇"心灵独白"及相关艺术形象,可以解读张爱玲荒凉感产生的原因,以及她在人生荒凉感中的心灵追寻.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一个悲观气质很重的作家,这种悲观气质与她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试图从中篇小说《金锁记》中月亮这一意象、女主人公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三桩婚姻关系,这三个方面来探寻张爱玲小说中的荒凉底色,从而透视张爱玲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在张爱玲的世界里,没有热闹、没有喧嚣、没有欢乐,因为这些都不属于她,她拥有的只是淡淡的哀伤和荒凉。无论是张爱玲的散文,还是她的小说都是以香港沦陷为背景的。所以她的文章中透出一种悲愁,让人有一种阴雨连绵的潮湿感,让人有一种无端的惆怅。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白  相似文献   

4.
恐怖与怪异,是张爱玲小说中最基本的现代都市体验。这种体验源于经受"现代"侵袭的殖民地都市偏离常规的日常生活;是传统家园失落后的茫然失措情绪;是都市物化社会所导致的人情的荒凉而产生的恐怖。这些体验,反映出中国人面对外国殖民势力、殖民话语的入侵无所适从的心态,以及面对现代观念的冲击找不到灵魂栖息场所的恐慌感。张爱玲对现代都市体验的这种书写,展现了她对"现代"的一种质疑及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一颗光芒四射的明星。她的小说善于用细腻而独特的语言文字和意象情境来搜集、见证殖民社会中病态的人与事,呈现出一种挥之不去的荒凉意味。从“庸人俗事中的艺术体现”、“细致入微的细节描述”、“悲悯苍凉的美学风格”、“精巧别致的意象设置”四方面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一位广受读欢迎的、不可多得的重要作家。她的小说是她悲观精神的俘虏,浸透着荒凉之感。张爱玲的小说赋予故事、人物、意象以一种大的时间跨度;张爱玲的小说使历史与现实处于不断的叠映对照之中;张爱玲的小说时空关系往往倒错……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探讨创作主体将其悲剧生命意识与小说结构和技巧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展读张爱玲的小说,令人深深震撼的是其字里行间所透露的苍凉的情绪氛围,“苍凉感”是张爱玲在小说写作上自觉的审美诉求。这种美学诉求表述在她关于文艺的论述中。在张爱玲看来“苍凉感”具有美的回味、表达人生本真的素朴,同时它又担当着使作品本身完满的重任。因而“苍凉感”不是主流审美意识上的“真善美”,但却是张爱玲心目中的“真善美”,并由此基点出发,追求苍凉感的美学底蕴成为了张爱玲自觉的创作策略。张爱玲藉由此上升至对人性、对文化的总体观照,令读者窥见到了人性的悲哀,以及对自我存在和意义的严重怀疑,对丧失自我和寻找自我的悲观,从而超越了单纯的人性的层次,进入到生命本质的透彻认识。  相似文献   

8.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一篇极有影响的中篇小说。在《金锁记》中我们看到了张爱玲创作所独有的悲剧意识。无论从她自身的原因还是从作品的取材及写作特征来看,张爱玲式的“苍凉感”始终笼罩着她的作品。张爱玲将一种从乱世中悟出的人生体验变成了一种女性敏锐的艺术直觉,叙写了一个个悲哀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用嘲弄和批判的笔法,书写她作品中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形象,通过他们由表及里的残缺情形,表达了她对男性世界的无情贬抑和彻底颠覆。被张爱玲放大了的男性的人性弱点与阴暗面书写,是建立在人与时代的命定结构关系之上的。这别有意味的男性世界重设,消解了张爱玲对现实与未来的荒凉感和悲剧感,是她荒原意识的另一种诉求。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通过对大都会中部分市民的日常琐事、生死情爱的描写,向我们 展示了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真实面目,都市人性是其作品的恒定主题。张爱玲小说具有“荒凉”的基调。本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张爱玲小说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用嘲弄和批判的笔法,书写她作品中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形象,他们由表及里的残缺情形,表达了她对男性世界的无情贬抑和彻底颠覆。被张爱玲放大了的男性的人性弱点与阴暗面书写,是建立在人与时代的命定结构关系之上的。这别有意味的男性世界重设,消解了张爱玲对现实与未来的荒凉感和悲剧感,是她荒原意识的另一种诉求。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一个悲观气质很重的作家,这种悲观气质与她的经历相联系。本文试图从人物形象、婚姻关系及其它方面寻找小说中的荒凉底色,以窥视作家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悲剧生命意识”一直伴随着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始终,深深地渗透在其作品之中。她以第三者的立场,用理智、冷静的态度俯看乱世人生,窥探现代市民群混乱无助的精神世界。张爱玲的悲剧生命意识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荒凉。“荒凉”之源与其身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其生命意识的悲剧色彩呈现在多种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教育》2011,(9):8-8
《北京教育》2011年第8期发表周慧的文章指出,何谓心境?按心理学的解释,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微弱却又比较持久的情感状态。这种情感状态能在一定时间内使人的一切体验与活动都染上同样的情绪色彩:心境愉悦,瞧什么都顺眼,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心境凄凉,看什么都伤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为明证。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是一个悲观看质很重的作家,这种悲观气质与她的经历相联系,本文试图从人物形象、婚姻关系及其它方面寻找小说中的荒凉底色,以窥视作粗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月”,是文学中永恒的意象,月亮有着许多的象征意义,最基本的象征之一便是自古以来的女性命运。中国的女性作家中最酷爱月亮意象的非张爱玲莫属,她的文字里的月亮意象可以说是俯拾皆是。《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在《金锁记》这篇小说中,月亮统摄着全部的其余意象,用一种连贯的内在延续性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与一贯性。全篇共有多处写到月亮,每一种月亮都是不同女性的心境与命运的写照。本文着重分析月亮意象与主人公曹七巧、女儿长安与儿媳芝寿三个女性命运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于此前研究多聚焦于张爱玲文本世界中的“月亮”,本文探讨张爱玲笔下的太阳意象。本文所要分析的是,作为时间与空间双重意象的太阳,如何在张爱玲构造的都市语境与乡土语境中,被重新发明。在张爱玲的摩登都市小世界,太阳的起起落落,勾勒出多层次的城际空间。都市高楼上的太阳,传递出都市独有的荒芜感与恐惧感。都市内室里的太阳,也带来传统与现代、旧世界与新时空的相遇。与“城里的太阳”相对,张爱玲同时也勾勒出“乡下的太阳”与“戏台上的太阳”。在戏曲世界里,“戏台上的太阳”幻化为“古代的太阳”,带出张爱玲审美化的中国想象;在现实空间里,“乡下的太阳”又把这一想象的乡土中国瓦解为一种“他乡”,一种“异域”。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作者在文学里接近她,在生活里感悟她,在文化里怀念她。挥不去割不舍的是深藏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张爱玲情节”,作者以自己独到的解读戚一家之言,向我们展示了莫衷一是的张爱玲特殊的一面,这本身是否也算是“传奇”的“延续”?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一口古井,古井无波,越淘越有文章。从她的生平入手,结合她的系列作品可"淘出"她笔下阴性荒凉的爱情。就张爱玲的爱情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也就探索研究出了张爱玲笔下的阴性荒凉爱情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荒凉感,使她对现代急促向前的历史洪流持保留态度。这也影响了她的艺术态度:她强调对作品、人生保持参差对照的美感距离,因为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彻底的。她在领悟苍凉后仍想紧紧抓住美丽。这美丽是虚空的,惟其虚空,所以必须要抓住一些实在的东西:这些触手可及、触目可见的实物意象。这种对人生、艺术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她小说艺术风貌的形成:利用月亮、风雨等各种物象表现出时代的荒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