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86年下半年,我在四川大学进修现代文学,听课之余准备写一篇《论钱钟书小说的幽默风格》的文章。当时我把钱先生的《围城》、《人·兽·鬼》都读熟了,把香港版的钱先生《写在人生边上》从川大文学所资料室借出全本复印了,在川大台港阅览室也借阅了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把书中写钱钟书的专章全文复印了,在成都买到了《管锥编》、《宋诗选注》、《七缀集》等,也下决心一篇一篇啃着,又查阅了一些有关钱先生作品的论文,当时跃跃欲试,想写一篇论钱文章的信心越来越大了。  相似文献   

2.
笔者最近翻阅<战时记者>杂志,偶见该刊第3卷第1期载有一篇<新闻杂谈>,该文署名为"夏衍讲、影子记".经查由周巍峙主编的<夏衍全集>,发现未将此文收入,会林、陈坚、绍武同志编的"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夏衍研究资料>的"生平年表与著译系年"中,亦未见著录此文,国内有关研究夏衍的学术论著、传记中对之也都没有提及.所以,<新闻杂谈>可初步断定为夏衍先生的一篇轶文.这篇轶文的发现,为研究夏衍先生的生平、思想观点和理论贡献提供了-份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立三先生最近在一次友人聚会中谈到现在文学报刊上有人动辄就封谁是"名编",仿佛"名编"到处都是.在我看来,真正称得上"名编"的,应当曾经编过几本像模像样的传世之作.比如江晓天,他一生组织或编辑了"三红一创"和<李白成>,可说是当之无愧的大名编.  相似文献   

4.
钱君匋先生于1927年进入上海开明书店任音乐美术书籍编辑兼装帧设计,先后为茅盾主编的<小说月刊>、叶圣陶主编的<妇女杂志>、周予同主编的<教育杂志>、杨江主编的<学生杂志>画封面、题头、尾花;后为鲁迅的<艺术论>、<十月>、<死魂灵>等作书面,深得其赞赏.此后,郁达夫、郑振铎、胡愈之、巴金、周作人、曹禺等名家皆请钱君匋创作并设计书封面,一时有"钱封面"之称.累计到20世纪90年代初,钱先生的书籍封面作品约有1700件之多.  相似文献   

5.
近日阅读<咬文嚼字>,看到陈福康先生一篇有意思的小文章<苏青的"发明"?>.他指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抗战时代生活史>一书中,有这样两处文句:"曾经有一位发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著名女作家和陈公博有染……"(第209页)、"苏青当时为陈公博所激赏的名句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第279页)作者惊异万分该书把孔圣人的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变成了苏青的"发明"和"名句"!  相似文献   

6.
周振甫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编辑家、著作家.本文以周振甫先生关于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的《审读报告》为蓝本,谈谈编辑如何撰写《审读报告》.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蒋伯潜关于"<尔雅>本为<礼记>百三十一篇中之一篇或数篇"的观点值得商榷.此外,蒋伯潜对<尔雅>之评价也不甚妥当.  相似文献   

8.
<礼记>所倡导的"孝"的思想全面而丰富,既有对孝之涵义、等级与作用的宏观阐释,又有关于孝举、孝行的微观论述.在宗法制度下,<礼记>所倡导的孝道,能和睦家庭内部关系,有利于社会的有序与稳定.  相似文献   

9.
内容庞杂、作者众多、版本不同、解读各异的先秦典章制度及儒家思想汇编<礼记>,经过其漫长的成书及文献整理、流传、研究后,不仅成为一部积累起来多科性的学术史,也成为反映我国秦汉以前社会现实的一部社会生活史.在其文献研究上,较多地进行了对<礼记>的整体注释与校勘、对<礼记>礼制的综合研究、对<礼记>版本的文献研究和对<礼记>一书所涉及的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的阐发.  相似文献   

10.
清人陈弟在《松轩讲义》中曾说过;“余于传注异同,最喜参看。譬如两造具备,能以片言折之,使两情俱服固善,不然如此五色并列,五音并奏,亦见人心灵窍,此说之外,又有彼说,不为无益。”这也许是关于中国学术传统一个相当重要的特色。而据钱钟书先生早年自述来看,他也是得力于此的。 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编》以及《旧文四篇》等一直是我爱读的书,因为钱先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足以验证王国维所说的异日光大吾国学术之人,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之所言不虚了。  相似文献   

11.
诗礼堂位于曲阜孔庙的东路古建筑之中,它是孔子当年教其子孔鲤读<诗经>学<礼记>的地方.史载,一次孔子在庭前沉思,适逢孔鲤从身旁经过,便叫住问道,学过<诗经>吗?答到:"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时隔不久.又在这个地方,孔子问孔鲤:学过<礼记>没有?孔鲤回答:"未也."孔子告诫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这就是"诗礼堂"名字的来历.  相似文献   

12.
漫议通感和移情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耳中见色,眼里闻声 自从钱钟书的著名论文<通感考>发表以来,通感已经成了人们熟知的术语.在文学中的通感手法随处可见,最脍炙人口的当数自居易的"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于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最后一缕琵琶声,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如水浆之冲激声,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这样的声音,无法让不在现场的人听到,所以用文字来描绘视觉形象,勾起人的听觉联想,以此作为弥补.这种音如流珠的"目听式"作法古人久已有之.所谓目听,就是不从听觉感受上描写声音,而是由听觉转化为视觉构图,耳中见色、眼里闻声,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目听的心理基础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通感功能.钱钟书在<管锥编·大音希声>中也指出,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就是"以耳识幻感补益眼识实感."<庄子·人间世>说:"耳目内通而外于心智",这种耳目内通而心无挂碍的心理状态,即是指的通感心理功能.也就是<文心雕龙·比兴>中说的"以声比心","以响比辩"和"以容比物"的审美方式的恰当例证.新闻写作深深地植根于古典文学的沃壤,对古典文学的吸收、借鉴也应该包括对通感手法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13.
<新唐书>由欧阳修、宋祁等人在<旧唐书>的基础上增删而成,虽然号称完备,但由于过度追求简省,实际上忽略了大量的史实.将<新唐书·儒学传>与<旧唐书·儒学传>比较发现,由于删改失当,造成许多学术史实的隐没无闻.在新修订的<儒学传>中,不仅忽略了<孝经>与<礼记>在唐代的重要地位,"三史"的传承与影响也被掩盖.  相似文献   

14.
档案编研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形式,是档案部门走出"看库守摊、等客上门"被动服务、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强化企业档案编研,应先强化档案编研意识培养. 一、培养服务现实的选题意识 企业档案编研选题必须具有很强的服务现实意识,紧紧把握企业当前的重大活动,围绕企业的重大决策选择编研题目,这样的编研课题才能引起领导重视,获得外界好评.在2005年工厂投产20周年活动中,工厂及时编辑出版了大型史料<流金溢彩20年>、彩绘画册<激越跨越超越>、DVD光碟<铜业奇葩尽芳菲>等重大编研成果,在2009年建厂30周年活动中又推出了<双闪铜花分外红>、<贵冶年谱>等重大编研成果,再现历史,再续辉煌,取得了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15.
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习仲勋传>编委会编、贾巨川先生执笔的<习仲勋传>(上卷),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示了习仲勋其人、其事.  相似文献   

16.
镜子自发明以来,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功用也越来越多,这一点毋庸赘言。可以说,"镜子的用处已经融入到了宗教、民俗、文学、艺术、魔术和科学之中。"我对镜子文化的留心,始于杨正润先生的文章《玻璃镜、透镜与文学》的启发,不过,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委实太少,正如莫芝宜佳指出的那样这位德国汉学家在研究钱锺书的时候.指出了《管锥编》中的"镜子"母题,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建设>2000年第1期登有"<永乐大典>中发现<西游记>"一文,读后想起曾在书中见郑振铎先生谈起过这一发现,而时间应该是在解放以前,不知这两个发现是否属一回事,遂查到郑振铎先生<西游记的演化>一文.郑振铎先生在此文中阐明了他本人对于这一发现及<西游记>作者身份的看法,这里不妨摘录几条,也许会有读者对此感兴趣.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大师、文化泰斗,其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识在文化界有口皆碑。其等身著作被出版社一版再版。他的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谈艺录》、《管锥编》旁征博引、字字珠玑,被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鼻祖;  相似文献   

19.
在不少目录和著述中,如下三种著作:<抚州本礼记考异>、<国语札记>、<盐铁论考证>,多署名为他人所撰,笔者对此进行了考证,认为这些著作的作者当为顾千里.  相似文献   

20.
张丽敏 《兰台世界》2012,(10):18-19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文学研究家,著有《围城》、《管锥编》等知名作品。作为一名文化大家,钱钟书先生以其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誉满天下,也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早期的清华图书馆到后期的北平图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