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到语文课,就不能不说文本,说到文本,就不能不谈作者。语文教学中,文本是以各类文章为表现形式的课文,它体现了作者的爱恨情仇、善恶观念以及理想追求。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我们了解作者的媒介。而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出自己““读出作者”。  相似文献   

2.
精致的解读,就是紧扣文本,读出其“微妙”来。它包含能从正面读出文本的“微妙”和能读出文本中常人所不能察觉的“微瑕”两个方面。精致的解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是语文阅读教学应矢志不渝地追求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精致的解读,就是紧扣文本,读出其“微妙”来。它包含能从正面读出文本的“微妙”和能读出文本中常人所不能察觉的“微瑕”两个方面。精致的解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是语文阅读教学应矢志不渝地追求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即读出“自己”。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可见,是否读出“自己”,决定着阅读的深度与效力。  相似文献   

5.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学的第一步.浅度解读往往表现为对作品浮光掠影式地浏览,用来教学生,往往导致语文课低效甚至无效.过度解读是指超越适当程度地解析文本,同样容易导致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恰如其分地读出作者的“意图”,读出作品的价值,即为适度解读.适度解读是语文教师应当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6.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效益。只有在文本解读中努力读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以及文本言语表达的奇妙独特之处,才会有厚重丰盈、扎实有效、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出现。文本解读要努力读出自我的感受,可以从裸读文本、走近作者、通读全篇、转换视角、联系现实等五个方面建构文本解读策略。  相似文献   

7.
孔凡艳 《小学语文》2009,(12):14-16
“读懂文本”即是学生向“文本”靠拢,理解“文本”——能够准确把握文本表达的主要内容、体会文本蕴涵的思想情感、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包括读出自己、读懂(相关的)生活。如何从读懂每一篇文本出发,向着学会语文的最终目标更快、更好地发展呢?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创造性阅读是指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读出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它超出作者的本意。创造性阅读能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作品中没有的东西,得到更丰富的体验与感悟。  相似文献   

9.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培养,又主要是通过朗读实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然而,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却一直是语文教师觉得棘手的事。他们常常为了使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而煞费苦心。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语文教师如果在指导朗读中善"变",就会给语文课堂增添妙趣,使语文学习更富有诗意,文本解读更有深度。  相似文献   

10.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千重要,万重要,文本解读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读懂文本就没有法。文本解读的起点在哪里?不是看教参,不是网上查阅各种资料,而是静下心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读出理解,读出感受,读出创意。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作者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对课文的“叩问”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12.
“读出感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使“读出感情”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吴振华 《湖北教育》2005,(11):55-56
语言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叩问”课文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14.
深入理解文本是读出感情的前提。学生只有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时才能“情动而辞发”。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读出感情?  相似文献   

15.
深入理解文本是读出感情的前提。学生只有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时才能"情动而辞发"。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读出感情?一、有效对话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读出感情课堂上,教师要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感觉、感情和感动,获得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情感,做到"情动而辞发","读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16.
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读、审、思等策略,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情感和意境、认知语文并认识自我、领悟文本的深刻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和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获得思想情感的体验,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如何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开展有效、深入的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自身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一、反复朗读,其义自见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无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也是文本解读的重要前提。如果离开了"读"字,文本解读也就失去了意义。若课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不论怎么改革,总是离不开文本,如何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功力的体现。现在的语文教师培训总是过多地专注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之类,套用一个颇为时髦的概念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师的“元素质”。我所言的语文教师的“元素质”就是文本的解读能力。8年前钱理群教授身体力行地进行名作重读,现在许锡强老师又倡导名作重读,我理解的名作重读,就是名作新读,名作心读,名作自读,也就是用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体会名作,读出自己的心得,读出自己新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个性,这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味蕴藏在朗读里。朗读是教学语文的根本大法,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都不会有了,包括‘人文性’。"教学中,我们应创设美读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情意绵绵的朗读中读活文本,读出诗情,读出画面,品出诗味,感悟诗韵,使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香。教学《山雨》一文,我巧引学生读文想画,品味雨声,体味雨景,读出醇美的语文香。  相似文献   

20.
文本细读是从国外发展而来的一种学习文本的重要方法,是指读者通过对文章的详细阅读,对语义进行细致和准确的分析,进而达到对文章的意义能够准确解读的目的。将文本细读运用到我们的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可以读出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的理解,读出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的理解,读出文章隐含的意思等。笔者将在本文中对文本细读的一些具体应用细节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