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3月,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何园展出了一套60多年前的婚约证书,这是当年的何园园主何芷舠的后人何祚雍老先生捐献出来的有关他的姐姐何祚惠的订婚证书和结婚证书.何祚雍老先生的这一善举.使得尘封了60余载的珍贵的民间婚约证书得以重现风采,让世人一饱眼福,也为我们研究现代民间婚俗的演变提供了可贵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云欢欢 《北京档案》2012,(10):58-59
婚书是指男女双方允定婚约的文书,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礼》中就有管理婚姻事务的"媒氏"负责颁发婚书的记载。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婚书档案,是敦煌文献中的唐代婚书。《唐律·户婚》中明文规定,男女缔结婚姻两家需互报婚书。《唐律》被誉为封建社会的法律典范,而这项律条也在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被一直沿用下来,婚书成为了古代结婚必须履行的手续。  相似文献   

3.
杨特 《大观周刊》2012,(22):35-36
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婚约现象至今仍普遍存在,在回族聚居区.回民亦采用婚约的方式对与婚姻相关的问题进行约定。在司法实践中.因婚约而产生的财产纠纷和损害赔偿诉讼大量存在。立法的阙如与司法实践相脱节引起了笔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探讨回族婚约引发的财产纠纷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婚姻不仅是一种社会制度,更是一种表达民众心理的文化现象。本文以一起军人婚约案件为例,剖析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婚约制度及其司法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5.
至少按照目前中国婚姻法律的理解,婚书是男女之间缔结和保持婚姻关系的凭证。但传统意义上的婚书形成方式和现代婚书不同。现代婚书即为政府机构颁布给合乎结婚条件男女的结婚证书,离婚时则换发给离婚证书,一次性形成,简单明了。传统婚书主要是在男女两个家庭的家长之间订立。对于后者,我们已经比较陌生。郭松义、定宜庄两位教  相似文献   

6.
<正>结婚证书是由国家婚姻登记机关颁发,确立夫妻双方婚姻关系成立的法律文书。据黄永主编的《敦煌宝藏》记载,至今可考的婚书,为敦煌发现的婚书程式。男家礼请的称"通婚书",女家许诺的称"答婚书",正书之外又各附"别纸",正书多为虚文套语,而别纸则写具体内容,如主婚人与定婚人的关系,男女名字及年龄,求婚及许婚的表示。婚书一旦缔结,既得到民间的认可,也具有了法律效力。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社会进步的痕迹深深地  相似文献   

7.
卖妻文书     
关于买卖婚姻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曲记>中的"非受币不高不亲".在中国古代,这种买卖婚姻其实是合理合法的,历代的旧制度都把收受聘财作为订婚的条件.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男方必须向岳父交纳未婚妻的买身费和聘礼,罗马市民法以买卖婚姻为成立"有夫权的婚姻"(即妻子财产完全属于丈夫所有)的三种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四川档案》2014,(6):52-52
<正>近日,内江市档案馆在抢救民国重点档案工作中,首次发现民国时期订婚证书及订婚照。该订婚证书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一月二十七日所拟。订婚证书四周以寓意"永偕白首"和"花好月圆"图案为主元素,正上方书中央印有"同心永爱"四字,正下方为两颗红心,证书色调十分喜庆。证书文字采用传统右起竖书印制或书写,以"订婚证书"四字为文字背景,载明了订婚人黄煊太、钟明华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及介绍人、主婚人姓名。订婚时间运用公历、农历两种日期标注,极为正  相似文献   

9.
捐赠人:葛运培、葛运建,沈河区居民. 捐赠档案简介:葛庭燧是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世界金属内耗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大师.何怡贞是中国最早一代女物理学博士.葛运培、葛运建姐弟二人捐赠的是1941年7月7日父母的"龙凤证书"(婚书)一份以及结婚照片一张,玻璃底片2张."龙风证书"装在一个圆柱形的纸盒内,纸盒上书有时任上海总商会会长虞洽卿所题的象形文字"龙风证书"字样.  相似文献   

10.
海峡两岸结婚制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台湾和祖国大陆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差异颇大。为加强海峡两岸的沟通与了解,本文针对海峡两岸结婚制度中涉及的有关婚约与结婚条件的不同规定作比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兰台世界》2013,(20):161
<正>该证书左右长约46厘米,上下宽约33厘米,绢质表底,绘制有精美的彩色龙凤戏珠图案,婚书全部内容均为楷体书写。婚书上共同部分文字是印制的,个性文字是用毛笔书写的,文字的字体和大小与印制部分基本一致。该证书左右长约52厘米,上下宽约38厘米,采用纸质材料印制。该证书绘有吉祥花鸟图案,并印有"同心永爱"四个大字为背景。  相似文献   

12.
<正>李如祥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订婚证书该证书左右长约53厘米,上下宽约38厘米,采用纸质材料印制而成。粉黄底色上有男女相拥图案为背景,采用中国吉祥图案围边。边框上的吉祥图案甚为丰富,鸳鸯、彩蝶、牡丹、喜鹊、月季、雀翎等均有印制。证书上部中央印有"订婚证书"四个大字。边框上部两侧各有一  相似文献   

13.
《老结婚证书》,汇集了一百多张结婚证书,基本上是30年以前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明朝、清朝、中华民国时期的,还有一些是伪满洲国时候的……百年前的婚书中的主人公早已过世了,50年前婚书中的当事人已过了古稀之年,30年前婚书的主人公也变成了老人。人是要变老的,婚书也可以老,但婚书见证的爱情永远不会老。  相似文献   

14.
"十不闲"是民间说唱的一种形式,解放前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它来源于唐代的"散花乐",原是僧侣用以宣传佛教的警世歌曲;宋代为民间乞丐要饭时所唱,多以善恶因果为内容;元、明以来开始有叙事写景之作;清代乾隆以后"莲花落"和民间流行的"十不闲"合流,在民间广泛流行,并产生了职业艺人.演唱时,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为序曲,然后正式演出节目.演出分一人唱叙故事,或由二、三人扮旦、丑,为彩唱.  相似文献   

15.
黎族人民结婚习俗丰富多彩,程序包括送聘礼、送娘、迎亲、逗娘、饮福酒、对歌、送亲、收席等。其中“逗娘”最具有风趣。“逗娘”在黎族不同的支系中(黎族有赛人、杞人、俘人、美孚人、润人等五个支系),其形式和方法均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婚书是指男女双方签订允婚的文约。结婚,领取结婚证书,也是现代人所履行的一项法律程序。现今保存的一纸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是在一桩经济案件中,原龙江省明水县教育局局长王佐卿,由于被控告贩卖人口一案,由原告吴丑子出示的一件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7.
因疫情近来很少出门,书画之余整理旧物.整理到岳丈陆吉斋、岳母石凤嫫的婚书,虽然有点破损,但整体上保存尚好,弥足珍贵.尤其珍贵的是,婚书上的证婚人是邵力子先生,下面还盖有他的一方小章,朱文印“力子”二字. 邵力子(1882-1967),字仲辉,1922年与于右任创办上海大学,任副校长;1931年任中国公学和复旦实验学校校长;1937年1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1940年6月任驻苏联大使;1949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任政务院政务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54年至1967年,连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等职.  相似文献   

18.
明代无名氏杂剧主要分为民间戏剧和宫廷戏剧两大类,民间戏剧的题材以武打历史剧和神仙道化剧为主,体现了民间百姓喜欢热闹、喜庆的特色;历史剧的众多还与明代的历史小说、说书艺术兴盛有关;言情剧则反映出明代民间较为宽松的爱情婚姻观念。在艺术上,民间戏剧重叙事,情节较为曲折;语言通俗;在剧作的结构上,多为一本四折加一或二楔子,间有五折;剧后多有说明角色服装道具的"穿关"。宫廷教坊剧的内容以道教神仙故事为主,剧情较为简单,多为皇家的庆典演出,多颂圣之语。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西部纪录片与少数民族婚约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着眼进行分析,认为西部文化为西部影像传媒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题材,西部影像传媒也应该立足于反映和传播西部文化,利用纪录片这一有效的影像形式,打造特色、树立品牌,形成一条西部影像传媒快速发展的具有西部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人的生活方式、理念虽然广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是仍然遵循着传统的家庭婚姻生活模式,因此,婚姻家庭剧是电视剧的主打产品.在反映婚姻家庭生活的电视剧中有不少是直接以婚姻为名字标识的,如<结婚十年>、<新结婚时代>、<晚婚>、<金婚>、<中国式离婚>等,几乎包含了"婚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