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斌 《今传媒》2010,18(10):132-133
改革开放30年和建国60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民族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我国传播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梳理民族新闻的历史和现状,探讨民族新闻工作的特殊规律,对民族新闻的定义做出既符合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规律又符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基本界定,并就民族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和防范民族新闻报道中的偏差提出了一些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科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支。作为一个兼具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特质的交叉学科,它的兴起与发展不仅可以改变以汉语为单一载体的传统新闻传播史格局,也可以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新闻传播事业提供更多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金石  彭敏 《今传媒》2012,(7):138-140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具有其独特性,不少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活动尚处于新闻传播的初、中级阶段。在对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绩后,少数民族新闻学还应适应少数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状况,拓展研究视野,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与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并重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4.
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以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电影、新闻杂志等各种形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新闻传播事业不分民族,不论地域。在当今世界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已经发生并正在继续发生愈来愈大的影响,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国家,55个少数民族同汉族一道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不论研究哪一方面历史,都不应忽视少数民族的存在及其贡献。1949年以后,新中国少数民族的新闻事业有了飞速发展。据1987年统计,少数民族地区已有报纸近200家,其中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有80多家,共用17种文字出版,总印数达11400多万份。少数民族地区拥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地区报承担着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责任,同时也在长时间内占据着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而在全新的新闻媒介环境之下,少数民族地区报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报的现状,对新闻传播环境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张韩超 《东南传播》2013,(8):118-120
本文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寨阳乡寨阳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调查探讨该偏远苗寨的信息传播的现状,以了解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偏远山区的信息传播的现状并分析了当代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和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于2009年12月19-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研究机构以及相关部门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论坛主旨为传播·团结·发展。冯惠玲副校长和我院倪宁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11,(3):22
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此前,我省先后提出了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出台了有关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都是推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大部署。在当今信息社会,文化信息传播环境是一个地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究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播存在的问题,并从民族传播人才培养、民族语言环境的把握、民族语言的运用、媒体布局、民族地区网络传播等方面提出促进民族地区大众传播快速有效发展的对策,以期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云南省作为国家档案局开展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试点地区,紧紧围绕云南省建立民族文化强省的目标,全面开展了抢救保护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工作。目前,省档案局馆已完成首批对阿昌族、布朗族两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建立了阿昌族、布朗族民族档案数据库。云南省按照坚持特色、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以收集和记录少数民族发展进程和文化传统为重点,采取征集、  相似文献   

11.
面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生态及民族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如何改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生态,挖掘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建立一套积极、理性和长远的发展目标,强化民族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2.
如今国际上越来越重视软实力,软实力方面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广播影视等传媒业的发展已然不再是区域性的概念,尤其是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传媒业。本文主要研究新疆对中亚地区的传播策略,通过对新疆电视台、电台的三档对外传播节目——《新疆新闻联播》《今日中国》《中国之声》的分析,得到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广播影视对中亚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西方媒体的相关报道也不断增多,其中一些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事实不符,批评或攻击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报道不时涌现、纷然杂陈,尤其是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发生后,大量负面国际舆论形成合围之势,对我国整体国际形象带来了明显不利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反思和探索我国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的策略,加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14,(11)
正2014年10月18日上午,第六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在西安开幕。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以及新闻媒体、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问题深入研讨。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陕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论坛为期两天,专家学者将针对我国民族地区存在的现实问题展开研讨,旨在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与红河学院主办的“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论坛”,12月4日在云南省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蒙自市红河学院举行。六七十位专家学者就“新闻传播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议题展开研讨。红河学院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黄绍文教授以《传统美丽家园与不和谐的美丽家园建设》为题、中央民族大学刘立刚教授以《新闻传播研究:困境与突围》为题、陕西师范大学南长森教授以《当前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结构转型及其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科转向》为题、暨南大学陈伟军教授以《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为题、南京大学韩从耀教授以《大数据时代的少数民族传媒教育》为题等进行了大会发言。  相似文献   

16.
《当代传播》2012,(1):57
2011年12月3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学者和少数民族新闻传媒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就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进行了专题研讨。出席大会并致辞的领导有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司长马继祖、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马文喜、人民日报新闻研究中副主任王刚;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重庆东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为样本,分析当地在新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现该地区各区县(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都在有意识地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规定的少数民族语言政策、媒体政策。同时,少数民族语言媒体也是保护语言多样性的重要工具,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活力与媒体的使用有相关性。随着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发生变化,民族语言媒体的功能也会进行调整。以单语(本族语言)受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媒体在信息传播、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国家认同构建等方面依然发挥着主体作用。但随着单语人越来越多地成为双语人和多语人,民族语言媒体的政治功能、信息传播功能会进一步弱化,民族语言媒体会更多地作为文化的传播载体而发挥补充性和替代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探讨,不能仅从媒介自身及其与政治等意识形态关系的方面去展开。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经济环境、城市化水平、跨境民族的特殊结构形态、受众的区域性特征、东北文化的独特构成、特殊的语言环境等方面,极大地影响着东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态势和发展。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媒介生态的研究必须突出新闻传播与社会诸系统之间的整体关系,才能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属性和特征做出完整的评估和把握,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生态为其庇护下的各类媒介发展提供环境。但是,由于地理因素的差异却时常造成传媒发展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也反过来影响当地传播生态出现失衡。现代传媒研究中,媒介和地理的关系日趋复杂。针对媒介的城市集聚现象、东西部媒介发展严重失衡现状和媒介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不良传播效果问题,本文以甘肃为例,从提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受众媒介素养等方面提出了关于媒介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提高传播效果的几点意见,希望媒介作为大众认知社会的窗口,能充分考虑地理因素,成为传播生态平衡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