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藏》2006,(6):146-146
上海嘉泰2006年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定于6月27~29日于上海展览中心举行,25~26日在同一地点预展。拍卖项目包罗了嘉泰的各大传统强项,中国书画、中西油画、古籍善本、瓷器四大板块齐头并进,将合力打造沪上又一次艺术品盛会。  相似文献   

2.
赵榆 《收藏》2006,(4):140-143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2006年的形势究竟将如何?综观国际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规律,以及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十几年来的发展趋势,可以认为当前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已进入第二个发展高潮之后的平稳发展时期,这是收藏家入藏的好时机。  相似文献   

3.
《收藏》2006,(5):155-155
2006年3月19日,北京市古天一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北京港澳中心成功举办了首场艺术品拍卖会,标志着其正式进入艺术品拍卖市场。  相似文献   

4.
季英伦  李忠斌 《收藏》2008,(9):18-19
自2003年以来.国内艺术品市场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中国艺术品开始受到全球的追捧。根据最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资料,2007年度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约236.9亿元.2006年度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是168亿元,较2006年增长29.10%。热钱往哪里去7大部分行内人士持续看好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与此佐证的是.经济发展催生了国内新富豪和中产阶层的形成.而消费和收藏艺术品,正成为这个群体新的时尚和主张。  相似文献   

5.
赵榆 《收藏》2006,(6):120-122
自2005年秋季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之后,对于2006年的走势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贸圣佳公司经过认真准备,于2006年4月22日率先举槌,拉开了大型拍卖公司春季拍卖序幕。经过两天奋战,共成交艺术品827件,成交总额逾2.2亿元,成交率高达74%,每件拍品平均成交价为27万元,单件成交额超过百万元的拍品有40件,超过千万元的有两件,揭示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2006年的良好走势,给全国各拍卖公司同行报了一个喜讯,也给广大收藏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相似文献   

6.
王昆 《收藏》2006,(10):150-150
北京嘉信拍卖有限公司是中嘉成国际投资(北京)有限公司投资建立的从事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综合性拍卖公司。作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新生力量,嘉信2006年首次春季拍卖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春拍总成交额达到1.25亿元,  相似文献   

7.
《收藏》2006,(6):150-150
2006年5月5日,郑州市大河锦江饭店四楼会展中心座无虚席,河南日信拍卖有限公司2006年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在此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名买家对河南的艺术品市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此次拍卖创下了全场总成交额2770万元、总成交率67%的佳绩。  相似文献   

8.
赵颖 《收藏》2001,(3):81-81
朵云轩2000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掀起了本世纪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最后一轮高潮,令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为之一振。该次拍卖会总成交额2500余万元,总成交率65.3%。  相似文献   

9.
张林  贺白丹 《收藏》2006,(6):123-123
1991年,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第一槌在深圳敲响。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日趋繁荣,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不过与北京、上海等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相比,深圳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却未随着深圳经济的迅猛发展而更上一个台阶,反而有些停滞不前。近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专家汇集深圳,在景田国际酒店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深圳2006繁荣艺术品拍卖市场研讨会”,为当今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北热南冷”的不平衡现象“会诊”。到会的许多专家白发苍苍,其中有78岁高龄的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叶文程先生,有年近古稀的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叶佩兰女士,有81岁高龄的原浙江省考古学会副会长朱伯谦先生和广东省博物馆顾问宋良壁老先生等,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大家各抒己见,畅谈“病因”和“治病良方”。  相似文献   

10.
陌北 《收藏》2006,(4):138-140
2005年国内艺术品投资热带来的拍卖市场的进一步火爆。从各大拍卖行可观的成交额和拍卖会的动作情况及发展态势可以看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正向超级拍卖会融合。  相似文献   

11.
赵余 《收藏》2014,(3):122-129
一、在中国书画拍卖行情的拉升下,2013年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企稳回升 自2011年秋拍开始,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了调整时期,  相似文献   

12.
赵榆 《收藏》2007,(8):24-24
最近一个时期,国内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有不少关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存在卖假、假拍、假鉴定现象的报道,使得一些不太了解拍卖市场实际情况的人,如堕五里雾中,好像目前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糟糕透顶,一团混乱。诸如:中佳立信和大得公司是两家不具备拍卖文物艺术品资质的公司,他们要违法拍卖文物艺术品,被管理部门勒令制止,  相似文献   

13.
赵榆  唐小萍 《收藏》2007,(2):164-167
截至2006年11月24日,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处于第一集团的已有四大拍卖市场继举办了秋季大型拍卖会,它们是中国嘉德、中贸圣佳、北京保利、北京华辰四大公司。还有几家处于第一集团的公司晚于此时进行秋季拍卖。这四大公怀经营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当代书画;  相似文献   

14.
韩涧明 《收藏》2013,(6):168-169
4月18日,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主办的2013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时隔4年之后,面对新一轮市场调整,中国拍卖业各方代表人士再次聚首,共商未来发展之路。作为业内最为权威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创始于2005年。首届论坛的主题为“建设规范、繁荣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  相似文献   

15.
赵榆 《收藏》2006,(9):140-141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2006年春季大型拍卖会6月6日收槌,一共拍出文物艺术品3268件,成交总额5.36亿元,单件成交额超过百万元的拍品有87件,超过千万元的有3件,成绩令人满意。透过嘉德春拍可以看到大型拍卖公司的运作原则,及中国文物艺术拍卖市场2006年的良好走势。  相似文献   

16.
好运 《收藏》2006,(4):131-132
2005年是我国艺术品市场风起云涌的一年,为了争抢艺术品市场这块“蛋糕”,一批拍卖行杀入了这一领域,使得艺术品拍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17.
杨才玉 《收藏》2006,(9):28-29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史上.2005年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一年。一方面,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育成长.在2005年的舂夏季节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尤其是占到艺术品市场80%份额的中国书画.在连续三年出现”井喷”行情后.到2005年舂拍时达到一个新的制高点。另一方面,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艺术品市场尤其是中国书画市场在平稳发展中出现了调整行情.这是继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受累.出现调整行情以后的又一次。以中国嘉德、中贸圣佳、北京翰海、北京荣宝、北京保利。杭州西泠、上海朵云轩七大拍卖公司为例.2005年舂拍时.因北京保利尚未开拍.六家成交总额为273亿元,其中中国书画的成交率分别达到93%~97%.秋拍时.北京保利开始首拍.且一家就拍出了51亿元,但另六家总成交只达224亿元,较舂拍减少1795%.七家秋拍的总和与六家舂拍的业绩相当.其中中国书画的成交率下降到78%~94%最低者只有62%。进入2006年,中国书画的调整行情进一步延续,从春季拍卖的情况看.中国书画的成交率多在60%~70%左右,最低者不到50%.上述七大拍卖公司2006春拍的成交总额为215亿元,较上年舂拍减少2124%,较上年秋拍减少2182%.过去动辄高价成交的名家作品现时很少爆出惊人价位。从中艺指数(中国艺术品市场行情指数)走势来看.自2005年10~11月达到3146点的峰值以后.调头下滑.到2006年5月为2795点.下跌了351点.跌幅为11%。从雅昌国画400成份指数走势也可看出这种调整趋势.自2005年7~8月达到3949点的峰值后.在震荡中一路下滑.2006年7月为2175点.较峰值下跌了1774点.一年时间跌幅达449%。  相似文献   

18.
高学训 《收藏》2007,(2):168-171
在沉寂多年的股市平突然全线飘红的2006年之末,面对众多藏家、投资者充满忐忑的期待关注,香港、北京、上海等地各大拍卖公司精心推出的2006年秋季艺术品拍卖“盛宴”,终于不愠不火地徐徐落下帷幕。从公布的数据看,既没有像有些专家预测的艺术品市场“寒流将至”,也没有出现“艺术品市场与股票牛市并架齐驱”的盛况。2006年秋拍留给人们更多的是理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18,(6):146-153
2018年4月13日,2018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年度峰会在绍兴召开。本届峰会由中拍协艺委会主办、浙江拍协协办、西泠拍卖承办。来自业内外180位人士以"坚守与前行"为主题,共同探讨当前形势下内地拍卖行业发展的方向。在丰富的峰会内容中,本刊摘选部分专业人士的声音,供读者品读了解当前拍卖及文物艺术品市场将面临的各种变化。  相似文献   

20.
韩涧明 《收藏》2013,(10):124-125
2013年7月31日,笔者在北京瓯江草堂见到了赵榆先生。这位见证了中国20年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历程的老人,今天仍然在为文物艺术品拍卖事业忙碌着。谈及20年中国拍卖市场,赵先生是这样总结概括的——看到苏富比、佳士得进军内地市场,很多人惊呼"狼来了"。实际上,我一点也不为我们的拍卖行感到担忧,这除了政策的限制之外,我们应该看到,经过20年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