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关于历史,《说文解字》的注释为:"记事者也";在西方,多数语词源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所谓"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①。其中强调的便是对历史真相的记录、追问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现实反思。这是历史题材广电节目制作中不能回避的两个问题,也是它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一、现今历史题材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态势一是随着社会进步、媒介发展和信息公开步伐加  相似文献   

2.
所谓“史料”应当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历史事实原貌的材料”史料是人们对历史进行认识的媒介,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人们要研究历史,特别是研究人类历史,撰述历史论著,假如离开了史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寸步难行。在信息时代,要使历史科学与时代同步,我们就应当在重视实物史料、口碑史料和文字史料的同时,更重视史料家族中的新成员——网络史料。所谓网络史料,就是以互联网作为载体而存在的史料。  相似文献   

3.
话语、面孔与记忆——论口述纪录片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振华 《新闻界》2007,(1):85-86
在纪录片制作中,我们可以从题材方面将纪录片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关于现实事件和题材的纪录片。一种是关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更重视事件的现场.它是摄影机在“现场”见证,亲历的结果,它的叙事语言是展示性质的,遵循纪录片“三一律”(时间和空间的真实、表现对象的真实、叙述结构和过程的真实);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因为它所表述和纪录的事件是已经发生了的,“现场”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它的叙事就必须还原“历史的现场”,探索/发现是它的表现特点,它的表述有多种形式.口述历史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当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已超出历史表象本身而触及它的地理基础的时候,历史的活剧就不仅仅是孤立的人类表演,而是同时也拥有了表演赖以进行的坚实的舞台。这一人类历史的舞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或多或少地被历史学家们忽略了。只是到了人们奇怪于一些历史事件似乎用传统的研究手段和史料无法解释的时候,研究者们才有了将目光投向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这一基本事实的可能。地理环境进入历史研究的视野,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尽管“地理环境决定论”太过片面强调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制约性作用,但它对地理环境在历史时期对…  相似文献   

5.
《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通过对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的深情缅怀与礼赞,不仅极大满足了人们国家身份认同的强烈愿望,而且可以更加清晰地帮助我们认识到共和国的过去和现在发展的历史逻辑,进而勾勒出共和国未来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6.
胡雨濛 《军事记者》2012,(11):58-59
随着“视觉历史研究”的盛行.“可视化”被应用于新闻史研究领域。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家将美国报业发展的详细过程根据年份,以图示形式予以呈现,从而填补了美国新闻史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读史以修身     
林文斌 《大观周刊》2012,(32):I0001-I0001
历史是对过去的记载。“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历史的每一页都储蓄着极为丰富的经验教训,它于个人有教化之功效,于国家则有资政之作用.所以人们常说:学习历史可以汲取智慧,借鉴历史能够获取力量。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甚至断言:“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的确,教化个人是修身,  相似文献   

8.
覃岚  丁亮 《青年记者》2008,(10):32-33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历史是可以比较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研究都是某一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于某一时期的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对以往历史的理解和解读,同样对于新闻史的研究,也都深受所处时期、地域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中美两国的新闻历史因研究所立足的意识形态、经济体系、文化底蕴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两者在挖掘本国新闻历史事实和进行历史研究时,其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和态度均有着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景岩 《声屏世界》2014,(6):45-46
我们未曾想过。一个德裔美国人,会长期关注发生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并且用镜头告诉我们关于钓鱼岛的历史真相。或许对于我们来说,这根本谈不上是一个问题。因为“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早已内化为公众的常识.凝聚在民族的血液之中。但对于众多外国民众来说。让他们认同这一点似乎并不那么容易。而美国导演克里斯蒂·里比耗时一年、独立制作的纪录片《钓鱼岛真相》则让全世界注目,将人们带入了那被遮蔽的往事,通过历史史料详细阐述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10.
曹操,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争议最多的一个历史人物。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杰出人物,小说中的曹操是个反面角色,并且认为曹操的形象都是被小说歪曲与丑化了的。20世纪50年代末,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等人,曾发起为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人们称之为“替曹操翻案”。  相似文献   

11.
《一个女人的史诗》将女性与历史作了联结,写出了一部关于女性的情感历史以及属于个人化的大历史记忆。作者在关于女性空间以及个人化的历史书写中,表达了一种独特的女性价值观。这种女性价值观虽然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亦或被男性权力话语所指责或不屑,但恰恰标明了小说独特的文本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历史?一般来说,历史是指过去发生或经历过的事情与进程.事实上,关于历史至少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指人类过去生活的实际事实,也即历史事实或历史本体,史学界称为第一性历史,简称"史实";另一种是历史学家根据过去的各种材料用文字写下来的历史,它体现了人类对自己过去生活的一种认识上的努力,人们称之为"历史的认识"或"符号(文字)的历史",史学界称为第二性历史,简称"史学".在日常的话语中,我们通常是在"史学"的意义上来使用历史的概念的.  相似文献   

13.
汲军 《新闻界》2006,(6):75-75,74
“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历史是明天的新闻。”这句名言说明了新闻与历史的关系,那么,昨天的历史能否成为今天的新闻呢?法国的贝尔纳·瓦尔说:“新闻即刚刚发生和刚发现的事物。”“刚发现的事物”可以是已经发生了而刚被发现,这样的新闻概念就给了重新发现的历史新闻一席之地。所谓历史新闻是指人们对已经有了定评或已经载入历史典籍的史实,又重新发现了它的新的史实资料或发掘它新的价值、意义,并通过新闻媒介进行传播的新闻。历史是新闻的宝库,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再发现新闻,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将历史事实的再发现纳入我们新闻的视…  相似文献   

14.
郑荣 《采.写.编》2023,(3):160-162
历史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过往的人、事、情,其“纪实性”与“再现性”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故事,“影像性”与“共情性”创造出雅俗共赏的魅力,从而决定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出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特征,提出了当前历史纪录片存在的问题,继而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提出了历史纪录片叙事策略,从崭新视角审视历史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价值,为此类纪录片更好地策划和创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如何真诚地评价历史其实比如何客观地记录历史更重要。上世纪80年代后,国内浓重的政治气氛开始逐渐消退,一批反思和批判过去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和文学作品开始涌现。与此同时,现在的年轻人也开始不再相信所谓"客观历史"了,人们愿意认为,"所有历史都是现代史",更愿意历史写作者是一个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诉说者,  相似文献   

16.
万力 《记者摇篮》2010,(4):19-19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然而,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各种信息的需求,时下对于过去发生的事实的重新解读、回忆等新闻现象不断涌现。笔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对矛盾。事实上“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句新闻界人人耳熟能详的话语,它早就直白简洁地说明了新闻与历史具有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属性。  相似文献   

17.
本书以历史观照现实,从日本历史上日本政府正视历史的三次重要谈话着眼,通过具体深入的考证研究,条分缕析地反驳了“靖国神社”问题和“修正主义历史观”的错误思想。更重要的是,作者作为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能够摒弃民族偏见,理性面对历史,回应中日关切的历史问题,其说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日本国内民众和学界对于安倍政策的观点和态度。全书关注热点,通俗易懂,视角专业独特,分析鞭辟入里,对中国和日本的战后世代形成共同的历史认识有所帮助,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周应军 《新闻战线》2020,(7):116-117
历史叙述,从来都不是纯粹的过去史叙述,而是一种当代叙述,是历史在当代的一种活态呈现,是当下与过去的一种对话与互文,更是对历史的一种哲学认知与生命体悟。历史文献纪录片《铁血湘江》致力于讲清史实、透视史实、由史抵今,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9.
郑晓华 《新闻世界》2009,(9):164-165
受“新历史主义”的影响,当代的历史纪录片与传统的历史题材纪录片相比,在记录方式上凸显了“细节表现”、“口述历史”和“情境再现”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新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0.
历代修志都重视型体。新编地方志能不能走“教辞合一”的新路子,这是值得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教”者,教科书也;所谓“辞”者,辞书也。“教辞合一”,即是将教科书型体与辞书型体的有机结合。教科书体,又叫著述体。方志界有称之为“章节体”一说。它是教材、史书、专著等文献的一般著作形式。本世纪初,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1865—1924)撰写《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