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学与旧学的交相兴替,代表了晚清时期文化演变的基本走向。随着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和体制的建立,传统中学在基本内容和框架上完成了由旧学向新学的历史更替。20世纪初年国学思潮的兴起表现出学术文化的历史性转向,由以学习西方为主旨转向了以提倡国学为主要目标。这种学术文化潮流的变向,与新学发展的偏向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时期奉天地区随着营口的开埠被迫卷入全球化的进程,首当其冲的是经济的全球化。中外移民的大量涌入,促进了劳务的增加,生产技术逐渐采用机器生产,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更体现出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本流动的规模化与迅速化,由此也促进金融机构的设立。除原有本土金融机构外,一些外国银行也纷纷在奉天各地设立。清末新政期间,奉天地区相继设立谘议局,开展地方自治运动,从教育、观念、生活方式上对奉天地区的人们产生了深刻影响。学校教育中也引入西学新学,形成一个新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在奉天地区实施新政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博 《教育》2014,(28):71
清末民初时期的教育,处于中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大汇合、大变革的交错点。新式学堂产生以前,教学主要是在各类官学、私塾和书院里进行。在广大民间私塾,课程内容主要是初等程度的读书和识字,教材主要是“三百千”;而在官学和书院里,所教的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讲究的是所谓义理、考据、词章之学。不断涌现的教育期刊新式学堂产生以后,特别是清末推行新政后,普通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班级授课制建立起来,近代中小学课程体系建立起来,教学方法彻底革新。作为中国第一本专业教育期刊《教  相似文献   

4.
5.
<正>所谓"百年名校",笔者从学校文化的视角剖析,应该是具备下列六项基本条件的老牌且著名的教育机构:①创办于清末民初,即办学历史百年以上或接近百年;②实施新学课程教育,课程体系呈多元性;③长期以来由教育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此时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学制尚未完善,办学经验缺失。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高等工程学校通过向西方学习,积极发挥示范作用,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其经验对于当今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董俊  王芳 《文学教育(上)》2011,(19):151-151
清末民初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先进知识份子大量的翻译促进了新式教育在中国的传播。清末民初的翻译与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堂乐歌是近代中国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新音乐形式。以此开展的音乐教育.成为中国近代新音乐教育标志的学堂乐歌教育。在效仿西方音乐文化的实践中,它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相比。以学堂乐歌教育为代表的新音乐教育在音乐创作手法与乐器使用、教学机构与科目西化、专业音乐教育家培养等“硬件方面”的发展更具时代性。对清末民初新音乐教育形式——学堂乐歌教育在产生与“硬件方面”创新之处的研究,影射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作用等“软件方面”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清末的中国,书籍成了人们获得"救亡图存"真理的最重要的途径.在此情况下,书籍市场也"顿成活跃之观".大量新式报刊的出现,使得书籍广告成了书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意在通过对于1898-1901年间<申报>书籍广告内容的描述与分析,再现清末思想启蒙时代的书籍市场的概貌及特点,并勾勒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进路.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政与教育转型——以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为中心的研究》一书,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史实重建的基础上,通过对清季四川各类师范教育的细致考察和深入分析,完整勾画了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发展的历程,揭示了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发展的特点与成就,对清季四川整体教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近代教育转型、本土化创新等问题的研究均有重大贡献,实为目前学界研究区域师范教育史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1.
清末时期,袁世凯手握军政大权,主张派遣军事留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民国初期,袁世凯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留学教育理念,其主政的北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留学教育的法律规章,规范了留学生的选拔、管理、经费等问题,促进了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不但是中国社会转折时期,也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新式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患上了"转型期综合症",诸如教育管理混乱、教育精神扭曲、教育质量低下等。这不仅影响着新教育的发展,而且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作为中国书院的一个缩影,在清末民初南通教育转型的艰难历程中,书院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由书院脱胎而来的学校,经民国初年之发展,逐渐成为当地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其次,书院公产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兴办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经费;第三,部分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创办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四,大批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任教于新式学堂,并从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名家,其中不乏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者。  相似文献   

14.
留学教育政策是特定时期内统治者对于留学教育的总体谋划和实施规范,体现其对留学教育目的、宗旨的认识。清末的留学教育是列强入侵、封建王朝趋于瓦解时的产物,具有救亡图存的性质,其政策特点为重点关注留日活动、以功名授予作为鼓励留学的手段、以中体西用作为留学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留学形式多样、中央与地方相结合、官费与自费相结合等。民初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文化激荡,留学教育政策的特点为留学选拔日益严格规范、留学教育政策缺乏延续性、政策实效不显著、地方政府对留学教育的影响力逐渐提升等。清末到民初的留学教育政策中蕴含着变革的性质,其本质是教育宗旨的改变,核心是留学管理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与教育转型——以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为中心的研究》一书,以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为研究对象,重建了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开拓了中国近现代史、区域史、教育史研究的视野,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年,由于汉族之生存意识和仇满意识的鼓荡,以及革命风潮的兴起,加之受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内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尊黄"思潮.该思潮唤起了汉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是社会大变更的时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后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大量新知识涌入,致使已有的教育模式难以与教育内容相匹配。西方教育方法传入中国,然而由于国情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中国的教学。本论文旨在探究教育家群体在这一时期因何而研究,了解研究者究竟在何种环境中进行研究,笔者将1902年至1927年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萌芽期、发展期。根据特定背景从两个阶段着眼,分别阐述每个阶段的研究背景,以期对语文教育史研究有所丰富,对后续的语文教育问题研究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天津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与这一时期女子教育的兴办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女学生在学校里受到了爱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思想的教育,相对于其他阶层女性,她们的自我意识最先觉醒,故能自觉投身妇女解放运动之中。清末民初天津女子教育的开办,对促进妇女解放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作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及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推行实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后又掀起复古主义教育逆流,向封建传统教育让步、妥协。他以不同方式作用于清末民初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转型或波折变动中不可忘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女子教育,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是文化变迁的寒暑表。清朝末期,女子教育和女子高等教育在争议中萌芽;教会女学首开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之风,更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肇基者。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和女子高等教育经历了从两性双轨制到混合双轨制的演变;"五四运动"前,中国政府一直无视女子高等教育;"五四运动"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才真正起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教会女子大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成为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