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解严”前,汤志钧的戊戌变法研究著作即遭到台湾出版商翻印,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其研究的学术市场。他还有机会在境外参加学术会议之际与台湾学者接触。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台湾学者慕名访问了汤志钧并向台湾学界介绍了他的学术研究及其治学历程。1992年3月,他应邀担任台湾东海大学客座教授,成为两岸直接交流以来第一位于台湾高等学校讲学的大陆历史学家,在两岸史学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之后,他的多种著作在台湾获得出版,促使其于1997年再度赴台讲学。据1998至2021年台湾硕博学位论文中征引汤志钧著作情况显示,汤氏整理的康有为、章太炎等史料集和他的经学史、戊戌变法研究,最受台湾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王国维全集>出版座谈会于5月28日至30日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浙江省海宁市隆重召开,傅璇琮、裘锡圭、徐中玉、吴浩坤、陈得芝、汤志钧、程毅中、仓修良、王德毅、藤田高夫、李庆、桑兵、刘东、茅海建、钱鸥等来自海内外的八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刘光弟是近代中国为维新变法英勇牺牲的爱国人物,对于他在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立场,目前史学界众说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胡绳、徐昌义等人认为属洋务派;范文澜等人认为属帝党;比较普遍的观点是笼统地称之为维新志士,誉之为“六君子”之一。对其评价问题,汤志钧同志认为“犹需综其毕生言行,根据历史事实,分别对待。”①下  相似文献   

4.
汤志钧同志在《文物》1980年第7期发表了《<大同书>手稿及其成书年代》一文(以下简称汤文),根据在上海博物馆发现的康有为《大同书》手稿,进行了考证。我认为手稿的发现是重要的,汤文的考证也是有益的。但汤文却认定这个手稿“是最初属草时的稿本”,不可能是原稿被抄没后另行缮述的稿本,即在此之前没有更早的稿本了,1884年康有为没有撰过《大同书》,康说撰于此年,那是他倒填年月。对这种看法,我却不敢苟同。因为目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设想的“大同”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社会,这是研究康有为的《大同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但与对《大同书》的评价有关,而且也与对康有为的评价有关.汤志钧同志在《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一文中说:“我在《再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和《论康有为〈大同书〉的思想实质》(见《历史研究》一九五九年第八、十一号)中指出,《大同书》是康有为一九○一年至一九○二年避居印度时所撰,《大同书》中所说的  相似文献   

6.
由汤志钧主编、上海社科院历史所近代史室部分同志编写的《近代上海大事记》最近已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一百二十余万字。这是我国有关地方史的第一部专业工具书。该书以1840年至1918年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为线索,叙事范围从上海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到上海人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从上海的工商企业、市政建设到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从文人志士、三教九流以及种种惨案奇闻等等,均无所不包;而人民革命斗争推动着社  相似文献   

7.
<正>于永正说:"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是啊,于永正自己就是这样一本书,是一本敞开的关于如何堂堂正正做人的教科书。他的妻子说:"老于他,行!"他的女儿说:"俺爸是个好人!"他的学生和徒弟说:"我骄傲,我是于老师的学生!"他的领导和同事说:"人如其名,永正!"打开于永正这本书,一如走进他的课堂,我们同样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正>章太炎于光绪十六年肄业诂经精舍,光绪二十二年底赴沪,此段时间为章太炎肄业诂经精舍时期。其主要活动为参加诂经精舍考课,因而留存课艺多篇,其中《诂经精舍课艺七集》(以下简称《七集》)中收录署名"章炳麟"之课艺17篇,《诂经精舍课艺八集》(以下简称《八集》)中收录署名"章炳麟"之课艺21篇,皆由汤志钧先生点校命名为《诂经札记》并收入《章太炎全集》。~①然章太炎诂经精舍课艺留存者不止于此,《八集》中署名"章炳业"者有8篇,亦为章太炎所作。  相似文献   

9.
《戊戌奏稿》一书于宣统三年(1911)在日木出版,内收康有为戊戌年间所上奏折20篇,编书序文5篇,历来被作为研究康有为及维新派变法思想、纲领和主张的基本依据.1973年,台湾学者黄彰健著《康有为戊戌真奏议》,于附录中对《戊戌奏稿》的“真伪”进行鉴定,认为除两篇外,书中奏折、序文皆系戊戌政变后重撰之作.黄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由于当财史料的缺乏和仅限于附带考订,黄著对该书的说明过于粗疏.除此之外,我国大陆史学界对《戊戌奏稿》“真伪”问题的提出则较晚.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将《戊戌奏稿》全部作为真件收入.同年,陈凤鸣发表《康有为戊戌条陈汇录》一文,根据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光绪二十四年内府抄本《杰土上书汇录》(简称《汇录》),指出《戊戌奏稿》与康有为戊戌年进呈原稿有不同;次年孔祥吉著文,主要据《汇录》,结合其他清代文书档案,进一步分析“《戊戌奏稿》的改墓及其原因”,引起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史学界已作了较广泛、较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对“戊戌六君子”的研究,除了谭嗣同的讨论比较深入外,其余的则稍嫌不够。尤其是列名军机四卿之一的杨锐,更是少有专门论及。关于杨锐在戊戌政变中的政治倾向,史学界仅有一些零星论述,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杨锐是维新派的右翼,如范老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上册中称:“杨锐、刘光第代表右派”,“杨锐是圆滑官僚,张之洞最亲信的门徒,代表伪维新系。”汤志钧先生也在其著《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卷二中称:  相似文献   

11.
从外貌衣着、举止言谈上看,毛荣富是平平常常的。但是,只要听过他的课,读过他的文章,和他略作交谈,就会发现这位特级教师的身上确有几分与众不同。 一、生活历程中的独特之处 回顾毛荣富的生活道路,他是以遇事不随波逐流和始终执著于自己的追求而感到自豪的。他对笔者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运和不幸。1964年他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是他的幸运,但是不久“文革”祸起,这对厌于争斗、只想读书的他来说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但看起来却不是这样。他衣着朴素,生活简朴。我于1944年会见他的时候,他已享有盛名:是许多知名人士把他物色出来的。然而他与普通人在一起感到同样愉快。我那时是一个兵,不是一位军官,而且我年仅19岁,可是他却邀请我到他的一个学校去看望他,后来又带我听了一次音乐会,看了一场戏和一个舞蹈节目。从根本上说,他是一位对人友善的人物,或许他还觉察到他可以对我做一点教育工作。他满腔热情地献身于教育事业,特别注重发掘人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物竞天存争朝夕——杨振宁博士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振宁,一个让炎黄子孙自豪的名字。他赢得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是缘自他和李政道博士于1956年发现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规律”。但他对20世纪物理学的另一贡献“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论”,恐怕未必广为人知。正像相对论于爱因斯坦,规范场论于1954年的提出,确立了杨振宁20  相似文献   

14.
正今天上午很荣幸地观赏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习作课,聆听了他的讲座,真是思潮起伏,陶醉其间,不亦乐乎。他那一手漂亮的板书、他那极具感染力的朗读、他教学中的幽默风趣、他教学中的智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老师寻常的言行,便能熏人情感、动人灵魂。一位七旬老人,一个和他的年龄不近相仿的灵动富有活力的课堂,让我佩服至极!我时常抱怨自己不再年轻,抱怨自己力不从心,可是和他老人家相比真的自惭形秽,我明白了如果一颗干好教育的红心不  相似文献   

15.
1903年4月25日,A.N.柯尔莫戈洛夫出生 于俄罗斯的坦博夫城。他的父亲是一名农艺师 和作家,在政府部门任职,1919年去世。他的母 亲出身于贵族家庭,在他出生后10天去世。他 只好由二位姨妈抚育和指导学习,她们培养了他 对书本和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他5、6岁时 就归纳出了"1=12,1 3=22,1 3 5=32,1  相似文献   

16.
有 一 个 白 痴 孩 子 ,人 人 见 了 他 都 烦 ,包 括 他 的 父 母 他 整 天 哭 闹 ,做 出 吓 人 的 模 样 ,身 体 不 停 地 扭 动 没 有人 能够 让 他停 止下 来 。 孩 子 6岁 的 时 候 ,还 说 不 好 一 句 话 ,连 背 诵 一 个 单词 都十 分困 难 。而且 他 开始 不愿 见 生人 ,即 使是 一只 猫也 不愿 和他 在 一起 。医 生诊 断后 告 诉他 的父 母 :可怜 的孩 子,他得 了自 闭 症。 没 有 人 能教 育 他 ,只 得 求 助 于 康 复 中 心 。 于 是 ,父母 把 他带 到 一 家 儿童 教 养 中 心 。 那 里 的 老 师 也 无 法 管教 他 ,他 不 …  相似文献   

17.
豆不逗     
期末考试临近的时候,逗豆一改常态,坚决远离漫画和电脑,刻苦得令我和美琪叹为观止。只见他每天一放学就埋头于书山题海里,无论我和美琪让他干什么,他都说:“我要学习呢!”就连美琪拿着他最爱吃的鸡翅在他面前晃悠着走过,他都没抬一下头。  相似文献   

18.
他是集各种才华于一身的旷世奇才,诗词歌赋无一不通;他拥有令世人艳羡的感情和物质生活,集万千女人的爱慕于一身;他一夜之间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他的身世如梦似幻,从一位风流倜傥的富家公子到一位布衣素食的得道高僧,路过的,是人生两道完全不同的风景。有人说,无情种则无佛种。他这一生,先情后佛。爱得轰轰烈烈,悟得灵透通彻。  相似文献   

19.
诗人的花园     
诗人想到人生的虚无,就痛不欲生,他决定自杀。他来到一片空旷的野地里,给自己挖了一个坟坑。他看这坟太光秃,便在周围种上树木和花草。种啊种,他渐渐地迷上了园艺,醉心于培育各种珍贵的树木和奇花异草。他的成就终于闻名遐迩,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相似文献   

20.
邹韬奋是一个文化人,一生致力于大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又是一位政论家,一位为民族解放事业终生奋斗的民主战士。鲜明的大众立场,进步的大众文化观和一心为民的服务宗旨,体现于他一生的文化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