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伟 《湖北档案》2007,(11):42-43
1930年初,武汉的一位大商人在庐山买了一栋别墅。他为这栋别墅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莲花山房,因为这栋别墅门厅的屋顶是个半圆型,又涂以鲜红的颜色,从远处看,犹如绿林之中盛开的一朵莲花。这位儒商将“莲花山房”4个字刻在了别墅前一块大石上。  相似文献   

2.
大打“少年牌” 目前,春风文艺出版社在北京图书订货会的主打书《幻城》直指20万册。郭敬明对于大多数人还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就是这位19岁的大学生的奇幻推理小说却在书市上掀起了一股“幻城旋风”。取得如此佳绩,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3.
如此署名     
某省报2004年12月27日B4版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生活的情趣怎能一“网”打尽》,内容是丈夫以第一人称诉说下岗的妻子玩电脑入迷,不做饭不理家,不按正常时间起居,不分白天黑夜玩电脑,使作者苦恼不堪。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但文章作者竟然署了两个人的名字。这就奇怪了,难道一个妻子有两个丈夫?我百思不得其解。如今报刊上的作者署名可谓花样多多,有的一个名字七八个字,有的用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当名字,据说是新潮风雅。现在不规范到第一人称写妻子的文章署两个名,而且是纪实作品,这太出格了。建议主管部门对署名做适当规范,使之符合起码的逻辑,…  相似文献   

4.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内涵极其丰富的影片,导演李安借助于电影特技手段和大量的隐喻成功地将文字作品转换为影像符号,使整部影片充满了一种梦幻般的意味。从影片的主人公派的名字,到动物角色选择、场景设置都暗含了深刻的符号意义。影片所叙述的虽然是两个意义相悖的故事,但在某些情节设置上这两个故事却可以相互补充。本文深入地分析这几个叙事要素在影片中的含义,以增强对影片表达意图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少年特稿社     
一个由少年儿童采访和编辑的通讯社,1976年在美国成立。这个通讯社的名字叫少年特稿社(Children's Express Feature),它的记者都是13岁以下的儿童,编辑的年龄也都不超过16岁。这个少年特稿社,由于报道了当年的总统选举而崭露头角。他们采编的稿件原来是由报业辛迪加负责播发的,从今年4月1日起改为由合众社统一播发,每星期播发两次。合众社副总裁肯尼思·布雷迪克说,合众  相似文献   

6.
一座佛山,两个江湖,一个挂在荧幕上,一个存在曾经身临其境的心里;一位大侠,两重身份,一重漂在江湖,一重留守宅邸……霎时,五六人已将少年团团围住,那欲擒摊主之人将手中半个馒头狠摔在摊子上,撞进包围,胸膛直迫少年。对视间,那人一括耳光劈下,少年滴溜溜一个转身避开,手掌一伸一缩,猛地斜推出去,震得对方好一个踉跄。  相似文献   

7.
小偷与乞丐     
导演贾樟柯在微博里回忆:1990年,我爱背双肩背。从火车站出来,一个少年从后面拉我的背包。我问:干吗呢?少年搂住我:老板,借点钱。他的手里是一把小刀。我说:没钱,还不知道去哪儿吃饭呢。少年仍然搂着我,我们搂着一起走了很远。他停下来,从兜里拿出一个烧饼说:你吃了吧。说完他就走了。这之后,没有人和我搂着走过路。  相似文献   

8.
近日,山西省运城市某地发生了一件离奇的案例:某单位的司机李某在一天夜间走在县城的小吃街上,开了一天的车,他想找个地方吃点东西.李某随便找了一家相对十净的摊位坐下了.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四五个身着奇装异服、头发染得花里胡哨的十四五岁的少年正围坐在一张桌子前喝着酒.李某转身看了一眼这群年轻人,不料却捅了马蜂窝.其中一个少年质问李某: "看什么看?"李某觉得又好气义好笑: "看看还不行了?"那几个年轻人一齐起身,纷纷表达着莫名其妙的愤怒.其中一个少年打了一个电话,突然之间从四面八方来了几十个这样的少年.李某被这群少年围在中间群殴,最后被刀子捅死.  相似文献   

9.
十月七日,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副主任胡德华同志在开幕式上讲了话。她首先向大会表示祝贺。她说,这次会议可以说是个庆功会,从庐山会议到这次泰山会议,三年来,儿童读物工作有了一个大跃进,单说出版物品种,现在就是三年前的十多倍。作为一个儿童工作者,一个同行,参加这样的会议,感到  相似文献   

10.
潮流新品     
一个洋娃娃,它不仅能识别出自己的名字,还能在身体和智力上从一个爬行的婴儿成长为一个蹒跚走路的幼儿——这就是“我的梦想娃娃”。 从机械上来说,梦想娃娃只是件简单的艺术品。里面有三个马达:一个用来走路,一个用来成长,一个用来动嘴。但组合起来,它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一样,有着不同颜色的头发、眼睛和  相似文献   

11.
随笔     
名字说白了就是一个记号,一个标签,写在身份证上,以免和别的人类混淆。《说文》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命”。我的理解是那时候是原始社会灯火管制,天黑以后就看不清对方毛茸茸的脸,就用口来叫别人的名字来相认,尽管是“嗷嗷”几声,类似于暗号切口的作用,但应该也是名字的雏形。 名字除了标识的作用之外(例如周星驰被卖身到华府不叫唐伯虎而叫做  相似文献   

12.
也说署名     
听说追星族中某少年,因崇拜歌星红豆,遂为自己取名:绿豆。闻者不禁莞尔。又听说某位青年作者,自视甚高,乃取笔名:托尔斯山,仿佛与托尔斯泰排了兄弟。其实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早有一位因心仪高尔基这位大文豪,而为自己改名“高尔础”的高老夫子。他以为把名字如此一改,自己就真成了高尔基的弟弟了。 名字其实就是个名字,原本是没必要花大气力去策划的,而标新立异,古怪造做,也大可不必,否则往往弄巧成拙,贻笑大方,如“绿豆”之类。  相似文献   

13.
绝处逢生 1886年,在美国亚特兰大市,药剂师约翰·潘伯顿在自家后院手忙脚乱地将碳酸水、糖及其他原料混合在一个三脚壶里,这便诞生了以后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软饮料.当然,当时它还没被称为可口可乐.它的名字来源于弗兰克·梅森·罗宾逊,他从该种糖浆的两种原料成分,即古柯(coca)和可乐(kola)果的名称上得到启发,想出了这一名字.他注意到了这两个名字中的头一个字母是相互压韵的,为了字母书写的一致,他把kola的字母k改写成c,中间用连字符相连,然后亲自用斯宾塞草书体写出了这一标志.  相似文献   

14.
<正>传说中的刘绍棠刘绍棠,一个好响亮的名字。还在我刚刚步入小学校门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个名字。那时,刘绍棠已经倒了霉。从老师口中听说的,是两个褒贬不明的矛盾词组:"神童作家"、"反党大右派"。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当然辨不清那么大的孰是孰非,但刘绍棠13岁就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却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一个肩扛“五道杠”的少年在微博上走红,并迅速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旋即发展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参与和推进的媒体事件,最终引起了社会舆论和海外媒体的关注。笔者试图以时间脉络为线,对“五道杠少年”事件进行梳理和整合(示意如图1):“五道杠少年”,指的是湖北省的一个名叫黄艺博的初一学生,现任中国少先队武汉总队副总队长。因其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的照片中,手臂上佩戴的五道杠臂章格外显眼,被网友称为“五道杠少年”。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段富于侠气的往事:青年毛泽东在从汉口到北京的途中偶遇一个出走的十六岁少年.从少年的回忆推断,那年应是1919年左右,少年"受到了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妄想继续求学".此后,少年到韶山与泽民、泽覃兄弟共同生话了一段时间.毛泽东当时已经在外谋生,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该少年即许志行.  相似文献   

17.
昌少 《新闻天地》2004,(7):42-44
在某一个阳光眩目的午后,在全世界都在为欧文为小贝欢呼的年代里,绿茵江湖中忽然有一个少年出现了,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和过去,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球技和速度。  相似文献   

18.
“口述档案”争议的实质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口述资料在文史研究领域是一个千岁“老人” ,我国文史工作者对口述资料的重视可以追溯到汉代司马迁结合档案与口述史料撰写《史记》。①但是 ,“口述档案”在档案学界却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他的法文名字ArchivesOrales第一次出现在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的法文辞条中。自从1988年第11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塞内加尔档案工作者萨利乌·姆贝伊以“口述档案”作为报告主题 ,这位“少年”已受到了国外档案学界的青睐。然而 ,他在中国档案学界仍然只是一个嗷嗷待哺的新生儿 ,其存在的可能性颇具…  相似文献   

19.
现在清装戏多,但里面的历史常识错误不少。 姓名字号 现在大家都是一个人就一个名字,古人不是这样,有名字的是读书人。一般的读书人有四项基本信息,第一个是姓,第二个是名,第三个是字,第四个是号。一个男人改姓的可能性一般没有,除非是冒名顶替或者是入赘之类的,名则是爹妈赐予的。字是你上了学,由老师给起的。  相似文献   

20.
编辑的价值     
我曾为做了一个默默无闻的编辑而懊悔,因为书本上,那只是近年来才在或前或后的某一角落中印上的责任编辑的名字,远不及著书者的名字显赫。我参观书展,徜徉在这书的丛林中,眼前闪过一个个我所熟悉的那些著书立说者的名字,一种由衷的敬意,在我心中阵阵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