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教育主客体关系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机 《宁夏教育》2008,(4):18-19
在教育四大要素所构成的各种关系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最能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效果,而对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探究,历来就是教育界一个存在争论的基本问题。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出现了“中心”模式到“双主体”模式,再到主体间性模式的转变。本文试图通过教育主客体关系模式演变过程的分析,来探求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单主体说”、“双主体说”以及“主体际说”(或者叫“主体间性说”)等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代表性观点,但都欠准确。实际上,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是一种“双重交互”的关系。这涉及到两个不同的层次:若分别从“施教”和“受教”的不同视角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是“互主体”的,这种“互主体性”鲜明地体现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主客体关系的转化上;即便单就“施教”而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互主体”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用“双重交互性”能够更加精准地概括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主客体关系。  相似文献   

3.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4.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的特殊性是由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特性、目标特征和活动结构特性所引发的。这些,又可还原和归结为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状和特殊结构。而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待殊性在其现实性上,则集中表现为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是内存于教育活动之中的主客关系特征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也是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浅析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的特殊性是由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特性、目标特征和活动结构特性所引发的。这些,又可还原和归结为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状和特殊结构。而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在其现实性上,则集中表现为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是内存于教育活动之中的主客关系特征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也是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一、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与一般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主客结构及其关系特征相比较,教育活动中的主客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相似文献   

6.
教育主客体关系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教育主客体关系不是预成的,而是依一定的条件发生或形成的,教育主客体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一定的条件发展、演变的。在这一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教育主客体之间呈现出从初级水平向高一级水平变化的动态关系,而当教育主客体关系依一定条件达到某一水平状态时,如果条件不发生变化,教育主客体关系就相对静止地处于这一水平状态。教育主客体之间既存在着动态关系又存在着静态关系,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谁为教育主体,谁为教育客体,只能在他们所形成的教育主客体关系水平中去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主体”教育的变革与“对话”教育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教育、个性教育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都属于“主体”的教育体系,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实,教师和学生并不必然地构成主客体关系。“对话”教育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看作是互为影响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奉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既尊重教师又尊重学生的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对图书馆教育过程中主客体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所以,图书馆教育过程中主客体的确定,只有从图书馆教育实践活动中所涉及的图书馆整体、图书馆教育过程和图书馆教育目的的这三个角度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图书馆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规范及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循序渐进,成为图书馆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9.
王书侠 《培训与研究》2008,25(3):104-105
借鉴哲学和交往理论中关于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分析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的特征,得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动的过程。两者形成“主体-主体”的主体际关系的结论。确立“主体际说”时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学界主要的观点集中在"单一主体论"、"双主体论"、"主体间性论",但是已有的观点多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层次理论,人作为主体具有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类主体四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按照视角不同应该有不同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意识形态传播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不同视角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不同,因而主体的具体指向也不同,主客体之间的具体关系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在对明代山东各阶层妇女与社会教化的关系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妇女群体一方面积极实践社会教化,另一方面仍然存在脱离社会教化的非主流现象。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对此,教育界、经济学家、政府官员等社会各界人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提出用教育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观点。然而,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究竞如何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立了一系列统计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短期内扩大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不产生作用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
试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光明  赵均铎 《高教论坛》2006,(5):187-189,192
本文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特点,分析了高职高专学生所应有的各方面素质,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作了深入论述,提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加强素质教育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终身教育是随着先进生产力发展而在广泛的成人教育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新教育形态。它弘扬了各类传统教育思想精华,摒弃了传统教育弊端,沟通了各类教育之间的联系,在确立了各类教育在自身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赋予了各类教育以全新的时代意义。文章以社会科学通用的研究方法,历史地考察了终身教育思想、实践的发展历程,研究了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所处社会地位的相对关系,论证了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文章的研究结论、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对于我国建立成人教育制度,完善终身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There is littl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 on health over the life cycle. In this article, we extend the Grossman (1972) model of the demand for health and use the extended model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on health at different ages. The main conclusion from our model is that it is unlikely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health will be constant over the life cycle and that education is likely to have little effect on health at younger ages when there is little depreciation of the health stock. We also present an extensive empirical analysis document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health over the life cycle. Results of our analysis suggest that in term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has little effect until age 60, but then lowers the hazard rate of death. For measures of morbidity, education has an effect at most ages between 45 and 60, but after age 60 has apparently little effect most likely due to selective mortality. In addition, most of the apparent beneficial effect of education stems from obtaining a high school degree or more. It is the health and mortality of lowest education group—those with less than a high school degree—that diverges from the health and mortality of other education groups. Finally, we find that the educational differences in health have become larger for more recent birth cohorts.  相似文献   

16.
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的性质和状态会对整个教育系统产生影响.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当前促使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关系发生变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其自身所存在的单一化、等级化、封闭化、绝对化等问题对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的兴起、民办教育的发展、教育国际化等要求这种关系发生变革.目前,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出现了从单向依赖走向双向互动、从合作到衔接、从刚性到弹性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论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产品的性质、高等教育产品的性质与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运作方式———市场机制等内容 ,从而得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经济资源如何选择合理的配置方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易虹 《华章》2008,(23)
The cultural education has various influences for th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herefore, the teachers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cultural knowledge to the students. This thesis start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And then it analyzes the cause from the cultural education. We can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education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interpret the cultural education. The conclusion part of the paper, it illustrates explici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It starts with the function of English on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t last, the paper has a general conclusion of the content, focusing on the cultural educ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实行收费政策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通过将高校学费标准的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人均GDP的增长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我国高校学费标准的增长大大高于人均收入水平及人均GDP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plores some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he natural sciences. It begins by pointing out that empirical or positivist science of the Modern era has had a powerful influence on the method and on the products of education research. From there the article moves to discuss the post modern sciences of the current era and speculative examples are given of the way they too may influence the method and the products of education research. In conclusion it is argued that this can and will occur as both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ost modern science inhabit the same cultural and epistemological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