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身份包括制度化的教师身份和人们观念中的教师身份两个部分。教育史上记载的制度化的教师身份可以分为学官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和单位人教师三种。人们观念中的教师身份主要有道德的化身、知识的代表、庸俗的世人三种。构建伦理化的教师身份就要赋予教师与其职业声望相一致的经济地位、与其专业要求相一致的自主权利和与其公民身份相一致的人性尊重。  相似文献   

2.
3.
教师的幸福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幸福,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而教师的幸福需要社会对教师身份的合理定位形成的良好教育环境。拟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教师身份对其幸福的冲击,以期能引起社会重视,对教师身份进行合理定位,使教师能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4.
对教师是谁的追问,实际上是对何以为师的追问。本体即是事物存在之根源,是其所是之说,教师身份的伦理本体是何以为师的根本所在。教育目的的伦理规定是教师身份伦理本体的逻辑起点,师生关系的伦理纬度是教师身份伦理本体的表现形式,教师专业实践的伦理道德性是教师身份伦理本体的动力系统。然而,教师身份的伦理本体隐退主要表现为:工具性凸显与教师自我意义感的隐退,技术性凸显与教师伦理精神的隐退,专业性凸显与教师人文素养的隐退。何以为师?以传统师德为基因,以时代伦理精神为命脉,以人文素养为底蕴,成为教师身份伦理本体的未来重构之路。  相似文献   

5.
国民是由在"国"与"民"关系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所塑造的社会政治身份,最早出现于欧洲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通过民族国家体制机制的构建而巩固和丰富,并随着民族国家体制在世界范围的广泛采纳而具有普遍性。中国近代形成现代国家议题后,国民概念被引入国内。辛亥革命开启现代国家构建以后,国民通过人口国民化而被塑造,逐渐成为取代臣民身份的新社会政治身份,并在现代国家构建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国民身份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存在了相当时间后又逐渐凸显。以长时段历史观察的眼光对国民身份问题进行梳理,挖掘其蕴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服务,是今天学术研究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6.
大学教师具有"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学术人"四重身份标识,其中"道德人"身份是贯穿其中的灵魂和关键,对大学教师的"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身份起着统摄和调节作用。现实生活中,大学教师的"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身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造成这种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从伦理学视角理性地认识大学教师的"道德人"身份。只有突显大学教师的"道德人"身份,才能纠正大学教师作为"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的异化问题,使大学教师的人格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教育实践的话语权主要由学者、专家或行政干部把握,而非幼儿园教师和园长把握,这是教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的原因之一。学者与幼儿园教师有不同的话语系统,教育的"应然"不等于教育的"实然"。要解决幼儿园教师"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其前提之一就是要让幼儿园教育回归"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8.
彭钢 《江苏教育》2010,(7):97-99
1.教师身份 一个没有身份的人是不可想象、也是难以生存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客观”身份,如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家庭住址等。公安局发给每人一张“身份证”,以标识和确认你、我、他(她)的身份,将“我”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于是通过这一组关于身份的信息,社会能够识别和承认作为个体的我,而我也能够确认自己。  相似文献   

9.
两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社会地位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度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在多层社会系统的建构下,两课教师具有多种社会身份和多重社会价值,而任何忽视两课教师身份与价值多元性的认识和做法都将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  相似文献   

10.
教师身份认同困境成了当前教育改革最基本的处境,作为教育学界一个新型的议题,对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征、机制与出路三个层面。就表征而言,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呈现在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丧失、教师专业身份的泛化等多个维度。就生成机制而言,在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生成的过程中,从国家政策制度下的改革压力对本体性安全的破坏,复杂社会环境下“夹缝生存”的边缘地位等方面深度剖析了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的成因。就突破出路而言,从社会、机构与个人在形成教师身份认同中的动态关系考虑,通过社会意向层面,建立教师教育者的标准、教师专业共同体与个人发展等为教师身份认同困境提供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身份体验,是教师群体基于不同的时代状况和生活场景角色扮演时所引发的心理过程,这些心绪、情感等通过态度和行为倾向影响着职业认同,参与社会形象塑造。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小学教师群体的职业身份闪耀过,暗淡过,也焦虑过。与此相应,教师的身份体验也几经转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认同,到社会转型期的边缘化,再到互联网时代的道德污名。这些历程是我们思考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参照点,鉴往知来,为当下的教师研究提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在批判角色理论对教师身份问题遮蔽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的展示,指出教师权利与义务是教师身份认同的真正内涵。正是权利义务的错位,才导致了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产生。教师只有通过自我的觉醒与解放,以及抱有一种冷峻的理想主义,才能逐步实现身份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身份的危机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专业身份往往面临挑战,它也是教师面对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提出关注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专业身份的重新建构,并以质的研究方法,指出教师寻求专业身份的过程充满了挣扎与无力感,因此要给教师以适切的支持与尊重,使他们获得专业身份的赋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实际上,普通人的业余生活完全是个人化的行为,由他的兴趣、爱好、习惯及情感愉悦方式所决定,没有规范要求,也没有应然的模式。但教师不同,教师的“社会出身”,赋予了教师不同于普通大众的文化精英形象。正是因为这种社会期待无时不在,所以教师的自我释放空间比其他职业群体小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业余生活与业内生活没有明确的界限。不过,在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16.
教师的法律身份是关于教师与其他各类教育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规定,是建构教师权利、责任与义务体系的核心依据.明确教师的法律身份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前置性与根本性问题.我国现行相关法律对义务教育教师法律身份界定不明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权益保障与队伍建设.当前,以法律形式确立义务教育公办教师的国家教育公务员身份是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与现实需求,同时应抓紧研究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以及相关的职业、待遇、培训、法律救助和监督问责等保障机制与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7.
身份的建构具有动态性。交际者在具体的情境下会选择特定的身份,并通过与身份相适应的话语达到交际目的。在课堂中,教师为了保证授课的效率,构建着不同的身份。以某节高中英语课堂教师录音为语料,分析了该教师在课堂中构建的不同身份,包括主导课堂的知识传授者、共同学习者、学生适当行为维护者、知识点准确预测者四种身份,并探讨了不同身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身份之间相互切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经历了前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并正向信息化经济变迁,这种变迁也使教师经历了兼职人员、职业教师和专业教师三种不同身份演变。教师身份的演变使教师教育由自然养成方式发展为封闭式师范教育,进而发展为以大学为主体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我国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处于以信息化经济为发展方向的前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经济并存交融时期,因此,教师教育的走向也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互动中,农民工子女身份通过社会表征、社会认同等方式被社会群体建构,同时通过农民工子女自我表征和自我身份认同等方式主动建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支配性社会表征、争端性社会表征和无约束性社会表征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0.
大学教师形象期望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首次提出了反映当代中国大学生对大学教师形象的期望模型.聚类分析发现根据大学生对于教师形象的要求可将其划分为"情感需求组"、"专业能力需求组"、"均衡需求组"共三个组别;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学生父母亲职业、学生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及学习勤奋程度等因素显著影响了大学生对教师形象的期望.论文还提出了当前大学教师形象与学生期望存在明显的差距的观点,并给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