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对民族旅游地居民进行旅游教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前人对民族旅游地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民族旅游地居民的角度出发对民族旅游地区现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民族旅游地区传统民俗文化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对居民进行旅游教育,积极引导居民发展、创新传统民俗文化,即是要“延续民族文化历史纵向上的遗迹,寻找与当前文化多元化横向上的共生空间。”是帮助解决现有问题促进民族旅游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问卷调查了重庆南川市居民对金佛山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后发现:多数居民对金佛山旅游的积极影响感知强烈,赞同度高,而对其消极影响的感知较弱,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也关注金佛山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环境保护;女性、中等收入、文化程度高的中青年居民以及与旅游业有直接关系的人员更加支持发展旅游业,农民、离退休人员、新闻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比从事其他职业居民消极。  相似文献   

3.
旅游地居民是构成旅游地人文景观的主要因素,古往今来的各种历史遗迹或现代景观都是在旅游地居民特有的文化中形成的。从这一角度解释,可以认为旅游地居民也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旅游地居民对于旅游业的态度更是影响到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发展旅游业,有必要研究旅游地的居民。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湘西里耶为例,探讨处于开发探索期的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影响感知和态度,发现:里耶居民对旅游开发的积极影响感知较为强烈,消极影响感知较弱;十分支持当地的旅游开发;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的感知与其对旅游开发的支持程度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文化影响与态度的相关性最强,经济影响次之,环境影响最弱;居民对旅游消极影响的感知与其对旅游开发的支持程度基本上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民族旅游地居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如果对于政府部门、旅游规划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只关注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而无视了当地居民利益,那么很有可能会引发对抗旅游发展的高涨情绪,从而阻碍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只有旅游企业、居民群体及政府三个方面都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态度,才能实现民族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旅游目的地居民是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中的核心角色,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旅游参与行为直接影响到当地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东江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居民为调查对象,获取基础资料,借助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先提取居民旅游参与行为公因子,再对居民的旅游态度和旅游参与行为各公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居民旅游参与行为包括旅游决策、利益分享、教育与培训、环境保护四个公因子,且旅游态度对"旅游决策"因子的影响程度最强,对"环境保护"因子的影响程度最弱。  相似文献   

7.
影视作品对旅游地旅游发展的影响——以乔家大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培华 《考试周刊》2009,(30):45-46
本文从影视旅游兴起与国内外学者对影视旅游的研究入手,结合乔家大院的实例,探讨影视作品对旅游地的旅游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消极双方面的影响.最后总结了旅游地该如何利用影视作品更好的发展当地旅游业。  相似文献   

8.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不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旅游地发展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且目的地居民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在对黑井镇居民对于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态度与感知等心理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上,采用SPSS11.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并最终指出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运作下的黑井镇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少数民族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特征。描述性统计表明,少数民族居民基于切身利益及旅游影响的不同社会作用,趋向于正面认同经济影响的积极贡献,关注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而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态度往往不明确;快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支持旅游业是居民态度的基本特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积极支持型和消极支持型;运用相关分析观测居民人口社会学特征与态度的关系,发现性别、职业、出生地和居住时问与态度无相关,而年龄、文化程度、盈利情况、旅游收入在个人收入中所占比重与态度呈现出不同内容、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民族旅游地居民对文化景观变迁的感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SPSS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居民的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及感知差异形成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民族旅游地J苦民的文化景观变迁感知主要表现为对"旅游对梯田影响"、"歌舞表演因子"、"服饰与精神信仰"、"节庆习俗"等9个方面的感知;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的作用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旅游经营情况及意愿、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索对民族旅游地居民的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
古城旅游地因保留了诸多历史元素,而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是旅游业发展的“晴雨表”,关系到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徽州古城为研究对象,探寻古城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规律。研究发现,徽州古城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的感知大于对消极影响的感知,对旅游业发展普遍支持态度。提高居民个人的旅游获益程度,是提升居民旅游支持力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旅游目的地居民对于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颇受重视。目的地居民对低碳旅游政策的认知主要有五个方面:整体积极影响、社会环境影响、对发展低碳旅游的态度、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利益。通过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等因素并不显著影响其对低碳旅游政策的认知,而受教育程度影响显著,说明目的地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发展低碳旅游的认知程度越高,越倾向于支持低碳旅游实验区建设。另外,通过分析居民的认知情况,发现旅游目的地在旅游政策上的诸多缺陷,并提出“政府-居民二元利益相关者”的低碳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地居民对黑色旅游开发的态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汶川地震为例,从居民的灾后心理特征出发,将居民对旅游者动机的感知,对旅游地形象的认知,及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作为衡量当地居民基本态度的三要素,并分析居民态度对黑色旅游开发的影响,指出在开发过程中要保护当地居民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4.
城市旅游地和山岳旅游地是两种重要的旅游地,其旅游客流特征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之处。本文以南京市和黄山为例,从年龄、性别、职业、旅游动机以及季节性变化等方面对城市旅游地和山岳旅游地旅游客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规律,为旅游决策部门制定正确的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跨学科研究是旅游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文章从社会学、传播学和旅游学三角度出发,主要就跨民族文化传播、文化冲突和文化控制三方面,分析了民族旅游目的地因旅游产生的正、负影响,进而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教育、加强舆论导向和发挥群体作用等具体措施,以图促进民族旅游的健康发展和民族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跨学科研究是旅游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文章从社会学、传播学和旅游学三角度出发,主要就跨民族文化传播、文化冲突和文化控制三方面,分析了民族旅游目的地因旅游产生的正、负影响,进而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教育、加强舆论导向和发挥群体作用等具体措施,以图促进民族旅游的健康发展和民族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人口聚集,地缘相近,文化同源,经济一体化,是湖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旺盛,消费能力强,市场潜力巨大,是国内外旅游目的地重要的客源地。研究长株潭居民的旅游休闲频度、出游方式、旅游消费水平、旅游目的地选择意向、出游时间选择等较为深层次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如今,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更加重视精神上的需求,人们会选择通过读书、旅行等方式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同时由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出行获得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旅游成为一些人休闲娱乐的选择,许多人喜欢去到具有民族风情的地方,感受不同的生活。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区尤其是一些偏远的民族聚居区带来了发展,但是同时当地居民的幸福感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文章主要是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研究民族旅游对当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关中地区中东部若干乡村旅游地居民的实地问卷调查,运用excel软件对问卷作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求值分析的定量方法,分析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中东部若干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诸方面的正面影响感知强于负面影响﹑对发展旅游业持支持态度,但不同收入水平及文化程度的居民对旅游业的感知强度存在差异。正确认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策略,促进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民族旅游地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影响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地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含居民),三者间的关系最直接地影响着民族旅游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