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使人类传播史进入了以个人化为核心、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依赖于高科技的“第四纪”.基于“互联”的Web1.0时代逐步演变为基于“社交”的Web2.0时代,并且正在向基于“人工智能”的Web3.0时代迈进. 新闻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得以应用的产物,主要指机器利用计算机程序对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抓取,自动生成新闻文本,目前已在欧美主流媒体的财经、体育、天气类新闻报道中得到运用.本文对新闻机器人的溯源和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预测.在物联网逐渐取代互联网的大数据浪潮中,新闻机器人将逐渐从欧美国家推广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带动新闻业的职能分工和生产流程乃至新闻的本体和属性的全方位变革.  相似文献   

2.
微电影作为一种在Web2.0时代受社交媒体不断发展,以及受众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新型媒介手段,在Web3.0时代具有极强的营销传播效果.尤其是在以4G技术为推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了巨量的对移动客户端高度依赖的群体.  相似文献   

3.
李岚 《传媒》2019,(12):11-14
当前已进入以移动和社交为特点的媒体Web3.0时代,布局平台型媒体,是实现媒体融合的重要途径。推进区域广电主流媒体深度融合,要以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对产品、平台、渠道、用户、管理等传媒要素进行重组与变革,通过采编发流程再造和融媒体中心建设,搭建各类媒资要素有效整合、融通共享、智能协同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Web3.0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领域的拓展,一方面新媒体实现井喷式发展,另一方面传统广电传媒在艰难转型中意识到了受众是能动的用户,而非收视报告上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开始转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通过媒介融合,打造优质内容,增强用户粘性,打造Web3.0语境下社会媒体新生态。  相似文献   

5.
姜博文 《传媒》2021,(14):61-63
伴随内容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传播环境的重构与信息技术的变革,社交媒体在国内外广泛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智能算法推荐开始替代专业人士的决策,也为治理社交媒体假新闻乱象提供着可行路径.这需要有效提升受众的媒介传播素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不断创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合作方式,并持续强化人工智能治理和信息传播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的互联网文明历经了基于网络互联的Web1.0资讯时代和基于社交的Web2.0互动时代后,迎来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Web3.0网络融合时代。与此同时,相对于报纸、电视之类的传统媒介,电子邮件和网站作为新媒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科技社会的潮流,比新媒介还要"新"的媒介——新新媒介——应运而生。但在社交网络重新整合的背景下,新新媒介又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本文在审视媒介会造成的伤害之后,提出一些防治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姚倩 《科技与出版》2021,(1):156-160
随着信息时代社交媒体的发展,人类的阅读行为通过平台演化为社会化阅读,具有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特点.Web 3.0以及AI的出现助推了社会化阅读中用户兴趣培养、知识获取、场景构建等需求,有助于填补知识鸿沟.但阅读行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面临内容泛娱乐化、阅读分享圈层化、平台发展内卷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平衡阅读与社交,明确人工智能在阅读中的功能作用,以阅读内容为主体打造知识生成体系.  相似文献   

8.
Web.3.0环境下新媒体的发展令人瞩目。微商就是基于这样的环境应运而生的一种营销形式。微商在社交媒体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完成商品或服务的宣传。本文选取了在微商营销中的重要手段微商传播作为分析的基础,进而分析了微商经营的现状,特点及其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以人机互动、可穿戴式设备、智能家居等为代表的Web3.0初现端倪,人与万物互联的网络社会趋势正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大众传播也在加速从"受众"时代走向"用户"时代.传统媒体如果缺乏"用户为王、开放分享"的互联网思维,在这场风起云涌的媒体变革中必将被淘汰.  相似文献   

10.
日前,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其在带来网络变革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档案工作。本文通过列举社交媒体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案例,剖析了社交媒体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借以反思社交媒体时代档案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并指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传播技术的发展,随着传播技术的日益完善,传播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数字技术使得传播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Web1.0时代到Web3.0时代,从"内容为王"到以"人"为中心,再到社会化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不再限于传统新闻工作者,而逐渐拓展覆盖到个体。传播的媒介也不限于纸媒,更多地开始借助于互联网,我们也踏入了新媒体时代,个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在新媒体介入的现实背景下,个人在与权威声音的角力中获得了一个"杠杆支点。"  相似文献   

12.
郝烨 《传媒》2015,(22):75-77
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发展标志着高聚合性、高黏性的信息生产方式正在流行起来.越来越多拥有较强生命力的互联网产品的产生标志着Web2.0时代的来临.社交媒体既是网络舆论生成的主要载体,同时也肩负着网民在网络社会中进行自身角色重构的任务,个体如何在新媒体时代重新塑造个人形象成为这一时期拟剧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社交媒体在Web2.0运动的影响下蓬勃发展,并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人们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包括对于大学生的寒暄文化。通过对社交媒体下的大学生寒暄文化的发展以及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现阶段发展的一些问题,为研究社交媒体影响下的其他领域的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赵雪 《视听》2022,(2):120-122
数字时代,社交媒体技术的革新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模式与关系,也塑造着社会的形态与结构.社交媒体平台创造出一个共享的信息空间和交往空间,重塑了人们的认知、交往和行动框架,显示出变革社会的强大力量——在个体层面连接时空、在平台层面连接内容、在组织层面连接关系.然而,社交媒体无限连接也带来了诸如信息过载、社交倦怠、隐私泄露等一系...  相似文献   

15.
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档案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美国国家档案馆先后出台了《社交媒体战略》 《Web 2.0/社交媒体平台文件管理指南》和《社交媒体文件管理指南》等社交媒体策略,有效推动了对社交媒体环境下政府文件的管理以及档案工作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社交媒体策略在美国档案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对于我国档寨工作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是基于互联网Web2.0环境下,推动信息流动、交互和共享的一系列传播应用的总称,是社交媒体时代下档案接受活动的载体中介,即档案接受中介。探讨社交媒体的运用对档案接受主体与档案接受客体所带来的变化,并提出社交媒体时代下档案接受活动存在的问题以及基于社交媒体的档案接受效果优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Web3.0时代的到来,使媒体业真正实现了从“媒体本位”向“受众本位”的定位转变,媒体经营的重点从“媒体平台”转移到“关系网络”。在这种巨大的变化中,网络编辑们必须构建符合时代发展及专业要求的能力体系,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春节期间,爆发于虚拟网络世界中的"抢红包"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建立在Web2.0技术上的社交媒体,依靠人与人之间快捷的交流、便捷的沟通等方式,"抢红包"的游戏迅速地传播开来,甚至成了一场全民"社交"的公众现象。为什么"抢红包"遇到了"社交媒体"之后会变成一种"现象级"的公众行为?笔者从社交媒体的社交性、娱乐性和互动性、传播性等角度来分析,"抢红包"究竟诠释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交媒体思维?  相似文献   

19.
在大众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带着明显的精英化特征,由科技、产业、人才共同支持,在微信和微博社交媒体未出现之前,我们在互联网进行交流,几乎都是通过论坛、博客这样单向或双向的沟通方式。人们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而社交媒体的出现赋予每一位普通人信息生产的权力和功能,受众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积极的信息生产者,而随着人工智能的急速发展,科技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观,定义我们的交互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智能机器人通过算法来识别研判、加工处理文本和数据,这种由人工智能产出的"智能记者"拥有巨大的优势,它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是人类记者无法与之相比的,可以在一瞬间基于内容大数据分析平台,选出所选的数据,并通过模板迅速形成文稿,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将内容生产从生产链条的顶端逐渐地驱向末端,资本和技术开始走向顶端。拥有、掌握高端人工智能技术和资本也将意味着成为信息寡头,他们可以按照用户的喜好推送信息,同时也可能使人们变成附属于技术和资本的信息闭环,机器生产取代体验,加剧信息茧房和知识沟。本研究从新闻生产、受众-用户转换、传播效果的角度,分析大众媒体、社交媒体、智能媒体的区隔和共性,探讨未来媒体形态的布局重构。  相似文献   

20.
李慧 《兰台世界》2016,(11):35-36
Web2.0时代,社交媒体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和空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档案馆作为信息源之一,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公众获取信息的平台,积极融入社交媒体的世界中。本文笔者主要从档案馆、社交媒体、公众三个角度阐述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探讨了目前利用社交媒体传播档案信息的不足,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