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桑哲(以下简称桑):徐先生,您认为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有必要吗?《大学语文》课,从开设到取消,到再次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您认为这中间有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大家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要把《大学语文》这门课作为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开设一学年。《大学语文》课,从开设到取消,到再次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这中间有什么原因?开设《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在哪里?这门课是否应该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一套优秀的《大学语文》教材应具有哪些特点?编好一套《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有怎样的一支编写队伍才比较合理?就此问题笔者采访了部分专家、教授(以姓氏拼音为序编排)。  相似文献   

3.
桑农 《学语文》2008,(5):34-34
问:您的大作《1789年原则》被选入《新编大学语文》(外研社版),您是什么时候知道的,有何感想?  相似文献   

4.
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好《大学语文》课──关于《大学语文》课教学方法的探讨孙先学全国文、法、理、工、农、医、师范、财经等各类大学,陆续开设《大学语文》课已经十余年了,这门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完成了传授语文知识的任务,而且让大学生们受到了我国的优秀文...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多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秋 ,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提出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这一倡议 ,立即得到了教育界的强烈反响 ,不少高校相继开课 ,并编写出版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教材。但认真回顾一下《大学语文》课的发展历史 ,不少人对它的教学目的并不完全清楚。反映在教材的编写上 ,有的认为《大学语文》是补中学语文的课 ,目的是提高写作能力 ,因此教材按文体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有的认为《大学语文》主要是增长文史知识 ,于是教材按文学史顺序 ,从先秦到当代 ,一段不少 ;有的强调实用 ,不顾选文的典范性 ,管理类学校编为《管理文选》,军事院校多…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全国高等院校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只不过有的高校将《大学语文》课列为必修课,有的高校则列为选修课。虽然众多高校都在开展《大学语文》课教学,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使用的教材陈旧、授课教师教学质量不高等多种因素,引发了很多高校学生对《大学语文》课没有学习兴趣,旷课、逃课现象常有发生,导致一些大学不得不将《大学语文》课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即使这样,《大学语文》课教学  相似文献   

7.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通识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语文就像一株植物的根茎,为植物的枝繁叶茂、花团锦簇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通识课《大学语文》的认知也悄然发生变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级学科课程,语文总给大家"毫无实用性"的错觉,导致"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遇到的种种问题得不到实际地解决。本文将陈述近几年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遇到的新问题,阐明《大学语文》课存在的必要性,明确语文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大学语文》教材的得与失。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全国文、理、医、财经、师范各类大学都相继开设了大学语文课。所用教材,大多是徐中玉先生主编,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这本教材确实有开拓性的意  相似文献   

9.
高职高专语文课程改革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而非“学科性”,与普通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高等”而非“一般”。笔者通过调查,针对目前高职高专语文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一些思考,愿与广大同仁商榷。一、针对生源现状,确定课程类型笔者曾对20所学校的60个专业开设的语文课类型进行问卷调查。开设《大学语文》课的专业有22个,占36.7%;开设《应用写作》课的专业有32个,占53.3%;不开设语文课的专业有6个,占10%。有人认为,高职高专生源质量低于本科,应该把《大学语文》…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掘他们自身的学习潜力,才能使他们成为一个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理工科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大学语文》如何讲授才适合于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专业学习? 根据三年来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理工科大学生在学习思想上存在三种类型:①重理轻文,埋头数理化学习,对语文抱无所谓的态度。这部分同学大都语文基础较差,文章写不通顺,错别字连篇。②热爱本专业学习,也爱好文学,由于忙于基  相似文献   

12.
孙陆 《中国德育》2009,(7):37-39
问:俞教授,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新一轮德育课改开设的一门新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编制组的组长,请您谈一谈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高校非中文专业要不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的争论十分激烈,两种观点尖锐对立。在一些高校,尤其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大学语文”已呈边缘化状态,有的甚至已沦为选修课。然而,相关的高校课程调查结果却又清楚地表达了一个事实,高校中,只有5%的学生认为应取消“大学语文”,而80%的学生却认为有必要上这门课。  相似文献   

14.
“大学语文”练习题姚立昌为了帮助广大自学考试应试者更好地掌握知识,并适应考试的要求,按照《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新订本、合考核点)中的“题型举例”的八种题型(这也是“大学语文”课开考以来的八种固定题型),按照《大纲》要求按题型顺序出些练习题供广大应...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恢复开设已有十四个年头了。南京大学首先于一九七八年开设此课,由此“大学语文”以燎原之势,迅速在全国铺开。这说明“大学语文”的恢复是必要的,也是深得人心的。但“大学语文”的建设还不够完备,不少问题尚值得研究。这里仅就个人的一点体会,谈谈对“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修订四版)》,以下“教材”均指此)和教学的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方法论郝红军,祝剑秋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统计学原理》,是该专业学生的必修现如何运用好有限的课时,讲好这门课呢?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深人研究《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方式方法,以便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要...  相似文献   

17.
在这个日益功利化的时代,干什么都讲究效益,大学也不例外,所以,只要不能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课程能砍就砍,可缩就缩,《大学语文》就没能幸免于难。然而《交际与口才》却不像《大学语文》那样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是一门具有相当实用价值的课程,一般大学似乎也不开设,至多作为选修课开设。可是大学生的口才与交际现状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8.
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各类人才和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人文素质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以培养和提高人的道德素养是教育的根本,《大学语文》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塑造学生完善、完美人格的基础。本文结合《大学语文》课的特点、教学和教学实践,阐述了开设这门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对“大学语文”课的重新评估和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迫切要求,“大学语文”课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和任务,已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回顾、总结了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实践经验,论述了“大学语文”课的内容特点和教学改革思路,及开设“大学语文”对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教学笔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语文教育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2004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直接介入并连续发表了有关大学语文教育的文章,引起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各类分析、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文章不断涌现,各种进行大学语文教改的努力和尝试也在不断深入。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这是前所未有的。接着在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改革研讨会纪要》中也提出建议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这一建议得到了许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大学语文重要性的共识、大学语文课程受到高度关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从很多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语文教育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有些高校仍在削弱,有些学校干脆停开了大学语文课程。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教育管理者们态度冷淡,认识不到这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教改热情空前高涨的同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沉默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