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丝路物质文化是丝绸之路诸民族的政治、文化等多向度交流的产物“,马踏飞燕”作为丝路物质文化的代表物,成为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象征符号,“马踏飞燕”即中国。从“马踏飞燕”的发现到发明经历了一个建构过程,对“马踏飞燕”的物质性诠释学总体体现出物的历史性、物的政治性与物的符号性与复制性三个特征。物的历史性指“马踏飞燕”作为物,是文化记忆的媒介与储存器,其承载着传统墓葬文化记忆、地方性文化记忆、丝路文化交流记忆与中国神话记忆,呈现出人们的审美认同与情感认同。物的政治性指“马踏飞燕”既是微观权力与宏观权力合谋的产物,同时也是语境转换中虚构与重构的结果,物作为身份与权力的象征。物的符号性与复制性指经过权力话语表征的“马踏飞燕”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借助图像、雕像、声像、戏剧及文创产业等新媒介与艺术形式,在将马踏飞燕作为一个物机械复制生产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一个概念进行生产复制,通过意义重构与变形生产,形成马踏飞燕“表征群”,生成新的价值与意义,成为具有多元意义的文化符号。对“马踏飞燕”这一历史流传物的物质性诠释学分析与考察为丝路物质文化的研究提供一条可鉴之路。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的角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特殊具体的文化层面,即精神文化系统的和谐问题,就是要解决好文化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上的“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即“文化和谐”问题;二是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来讲,就是要打造一套全新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并用它来促进和保障完整全面的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思想学说纷至沓来的“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者提出对西方文化要“选择得当”。其理论依据是:其一,由于民族性所在,西方的文化未必皆适合中国;其二,他们认为“提倡新文化者”在输入西方文化上存在着误区——迷信、盲从欧化,有“偏”和“隘”的倾向;其三,西方文化的构成是广博、复杂、良莠并存的。要“选择得当”,前提是对西方文化有广博的了解、深入的研究、精确的判断,并且遵循一定的标准,如“真”、“精华”、“相互发明”、“补吾所缺”、“救吾之弊”等。从理论上来说,他们的这些主张是比较理性和可资借鉴的,但是在实践中,他们却常常背离了理论上的“理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技能开发》2012,(1):59-59
从表现上看.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研究文化.含蓄而内敛:企业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开放而张扬。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遵循按部就班:企业文化也讲计划,但更强调变化和灵活。从本质上看.在高职院校的组织内部存在类企业文化.如“订单式”培养、“双师型”师资等:  相似文献   

5.
从表现上看.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研究文化.含蓄而内敛:企业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开放而张扬。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遵循按部就班:企业文化也讲计划,但更强调变化和灵活。从本质上看.在高职院校的组织内部存在类企业文化.如“订单式”培养、“双师型”师资等:  相似文献   

6.
《飞燕外传》曾被明胡应麟论定为“传奇之首也” ;但其何时问世 ,至今仍无定论。笔者考定 ,其最晚也在中唐问世 ,尔后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圈里流播 ,其“传奇之道”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且堪称中国古代“艳情小说”的开山作之一  相似文献   

7.
“补拉”化体现了侗族原始化的残存。当今侗族社会有两种独特的社会组织:一是“补拉”,二是“款”。“补拉”,侗语为“Pu^a]a;k 即“父亲与儿子”之义,是当今侗族社会基层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每个“补拉”户数二三十户至一百户不等.它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相传有共同的祖先,执行内部禁止通婚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和合”文化主张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它决定了我国历史上对于国家统一的诉求。西方近代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结束了西方各国内部的长期分裂状态,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思辩表达,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有很多暗合之处。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一起构成了我们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渊源。揭示西方文化中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我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内在关联,能为我们正确处理各种现实问题提供一个新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9.
钱穆认为,西方文化是外倾性文化,其精神要义是“开物成务”;中国文化是内倾性文化,其精神要义是“人文化成”。他解释说,“开物成务”就是:“无此物,创此物,是为‘开物’。干此事,成此事,是为‘成务”’。因此,外倾文化“偏重在物质功利,不脱自然性”。而中国文化的“人文化成”,则是从“人文”里化出东西来,象几个化学元素融合化出新事物一样。“中国文化之内倾,主要在从理想上创造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  相似文献   

10.
试论美国文化多元性的成因与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美国文化从它的创造主体分析是一种移民文化。它在美国经过初步形成、成熟定型进入当前的多元文化发展阶段。美国移民的多“源”性决定了这种文化在民族认同基础上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影响移民文化形成发展的三个主要要素是:移民祖籍国的文化传统,移民与新环境的斗争以及在此过程中不同族裔移民的融合。它对美国的双重影响,既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与杂交性,也可以成为某些美国社会问题产生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肖川 《青年教师》2007,(4):41-41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你难以尽数什么是文化,却很容易指称“非文化”的对象。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层次和侧面来使用这个词,在“文化”概念谱系的最大一极,即是与“自然”相对:  相似文献   

12.
《飞燕外传》曾被明胡应麟论定为“传奇之首也”;但其何时问世,至今仍无定论。笔者考定,其最晚也在中唐问世,尔后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圈里流播,其“传奇之道”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且堪称中国古代“艳情小说”的开山作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全书共分“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和“发展先进文化”四个单元,其逻辑顺序是:先从一般意义上以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为起点,进而介绍了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性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再从个性方面阐述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最后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全书的落脚点。第一、二单元是从共性方面介绍有关“文化”的相关知识,可合为一个小专题,第三、四单元相应地列为第二、三小专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一、文化分析的含义及其类型 文化分析有两方面含义,即“关于文化的研究”和“从文化学视角对客观事物进行的分析与描述”。前者属于本体论意义上的文化研究,“是阐明一种特殊生活方式、一种特殊文化隐含或外显的意义和价值”;后者属于方法论意义上对客观事物的文化性格进行的探究,是基于文化学视域,根据一定文化理论,对客观事物进行的描述、比较、分析与说明,以探究其外显和内隐的文化意义与价值。这里的“文化分析”主要是指后者,它有比较式文化分析、聚焦式文化分析和单一式文化分析三种分析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很不光彩的传统,即男尊女卑,一方面推崇孝悌之道,另一方面又对广义上的“母亲”、“姐妹”们充满蔑视;甚至把很多历史变迁或亡国之君失败原因,在相当程度上归咎于“红颜祸水”,什么妹喜听裂帛,媬姒戏诸侯,什么飞燕、合德、杨玉环;乃至于早已千疮百孔的大明之亡,也硬和个陈圆圆扯上干系;实际上从来都处于从属和被玩弄地位的“祸水”们,虽然确实起过种种负面作用,但她们绝大多数充其量也只是些外因,压根儿负不起那么大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6.
德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开展德育建设要从文化规律出发,利用文化因子,充分发挥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为此,应重估“灌输”在德育中的价值,发挥“灌输”对文化的自觉选择和价值定向作用。由于文化视野中的德育具有主体性、民族性、价值定向性、创新性等特质,“灌输”作为德育的手段,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所以,“灌输”在本质上与德育是契合的、适应的,在运用中要遵循德育的特性,以人为本,尊重道德主体,注重文化灌输,注重个人示范。  相似文献   

17.
《醒世姻缘传》中不仅含有“把”字短语和“被”字短语同时并列出现在状语位置的这一句式;还有其特殊的“把”“被”同现句:“把”字后介引工具;“被”字短语嵌套在“把”字短语中等。“把”“被”同现不仅有其句式、语义上的相宜性,还有其产生的内在动因:汉语动补结构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补拉”文化体现了侗族原始文化的残存。当今侗族社会有两种独特的社会组织:一是“补拉”,二是“款”。“补拉”,侗语为“Pu4la;k10”,即“父亲与儿子”之义,是当今侗族社会基层普遍在在的一种组织,每个“补拉”户数二三十户至一百户不等。它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相传有共同的祖先,执行内部禁止通婚等习惯法。在侗族,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于“补拉”而存在。“敷”组织与林拉组织相近似,三五个或十几个相邻的村寨或补拉组成一个“款”,与补拉的文化内涵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把二者统摄于“补拉文化”中。侗族众多的文化事…  相似文献   

19.
小东 《中国德育》2007,2(2):1-1
又到一季“换桃符”的日子,满街都能见到喜庆的“中国结”。这些年,它已经成为“中国式”年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元素走进千家万户。直观上说,“中国结”在色彩上选用鲜亮的“中国红”,吉祥喜气;构形既像一个“中”字又暗喻了一条盘旋而上的中国龙,气象很大;制作上采用传统的手工编织技艺,精巧玲珑。和春联、鞭炮、年糕、饺子等其他节日元素不同,“中国结”没有明确寄寓某种具体的文化内容,而只是烘托气氛、投射情感的材料;它也不需要仪式性的供奉,而只是被用来化作大大小小的装饰物,摆布、陈列在每个独特的审美视角上。可见,“中国结”是被审美化、形式化了的一种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20.
陈建先 《四川教育》2008,(12):28-29
一教:感受“人文”的魅力。沐浴“人文”的光辉 第一次教《特殊的葬礼》是在2001年12月,地点是杭州。我把目光锁定在一个热点话题——“感悟”上。我的初步认识是:“感悟”是相对于“人文”而言的,它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