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清末民国“言文一致”运动的研究,自上个世纪20年代参与者的总结与反思始,至今已有百年。百年来的研究,由于受到社会政治、历史观念以及研究者个体的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在不同的阶段关注的程度和焦点有所不同,但始终处于语言、文学和思想文化史研究者的视野内,上世纪80年代呈现出繁荣景象,主要聚焦于清末民国“言文一致”运动相关研究概念的历史考察与思想文化层面的综合考察,还有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的个案考察及其发生学考察等几个方面。展望未来的“言文一致”运动研究,我们认为,现代转型、新媒体手段的运用、边缘人物的考索等,可能成为研究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题材"寒山拾得"在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大放异彩。以森欧外为首的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运用此题材创作了作品《寒山拾得》,用寒山、拾得两个形象表达对中国禅宗、道教的理解和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日本近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日本女性文学向女性主义文学迈进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从阿关、叶子、伸子这三个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日本女性文学形象的渐变与突破,以及日本社会近代化历程中女性思维的嬗变。通过对这三个女性人物性格、经历的剖析,透视日本女性文学向女性主义文学过渡的历程,以及与同时期的西方女性文学相比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鲁迅与日本近代文学的关系、鲁迅的自我小说与日本自我小说在理论和创作上的异同等方面,探讨了鲁迅创作自我小说的原因及其自我小说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报章文体的出现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报章文体打破了文言文体的格局,开启了一代文风,影响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日本明治启蒙文学的“文体改良”运动促进了晚清向新文体的转换,梁启超也受到森田思轩翻译文体的影响。1902年,梁启超将森田思轩译《十五少年》转译为《十五小豪杰》。《十五少年》被称为“明治时期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名译”;《十五小豪杰》被誉为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文体”,两译本在各自译入语文化中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通过译本对比,考察日译本对梁启超翻译文体选择的影响,探讨了译者在翻译文体创新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文学在创作水平上与古代文学难以相比,但在推动社会变革上却有此前文学难以企及之处,个中缘由为近代知识分子将社会变革的重任假学术和意识形态之手赋予文学,形成“学术———意识形态———文学”这一文学生成模式,与古代文学纯个人抒写绝然不同。典型的近代知识分子兼具传统功名与初步的西方文化素养,秉持“援西入中”学术观念,传统儒学“经世”意识被赋予新内涵,推动近代“子学”爆发,“实用”观念因之成为意识形态核心要素,对近代文学生成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卢梭的《民约论》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深刻影响,卢梭也成为中国近代文学中引人瞩目的“卡里斯马”形象。在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近代文学中的卢梭形象具有工具化、神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2022年“桐城派与近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桐城派研究的多维视角,拓宽了桐城派研究的思路和边界;二是近代文学研究呈现新气象,为桐城派在近代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学术语境;三是桐城派研究的多元化探索,展望了桐城派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从龚自珍、林则徐到康有为、梁启超再到章太炎的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当时近代文学普遍存在一种焦虑、逼迫感,但缺少一份从容美.而造成从容这一审美特征在近代文学中整体缺失的原因,首先是时代的原因造成近代文学发育得不成熟,其次是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强烈冲突撞击下,中国人的一种普遍的文化自身身份认同感缺失.  相似文献   

11.
在战前学生运动的传统、盟军总部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及民主化改革、日本共产党成为合法政党并积极开展活动、生活困难且学费不断上升等背景下,战后初期建立大学生组织"全学联"并展开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尽管后来因党派之间的矛盾该组织发生分裂,但仍然领导了包括反对修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及美军在日基地在内的反体制运动。  相似文献   

12.
作为白话文运动理论倡导的先行者,胡适主要的文学语言观是“言文一致”。这一语言观的提倡将“言文分离”、封闭性太过的传统文言转型为经欧化过滤的语言新形式,从而形成文学形式与思维理念的双向更新。但二元对立思维下建立的“言文一致”的乌托邦思想,缺乏对文学语言本体性的深入思考,所带来的蒙蔽与损失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中西近代文学中的尚俗性已成学界共识,比如对现世享乐的痴迷追求、对神圣事物的世俗化戏谑以及性爱意识的觉醒等,但各自的尚俗性特征又因国情、世风、文风之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同样的对性爱意识觉醒的描写,中国文学多停留在对性爱行为的关注上,而西方文学在此点却洁净得多;同样的女性意识觉醒,"南欧少女"们敢爱敢求、自主自立、多情而浪漫;中国的女子即便是叛逆女性却也多是被动角色,只在民间文学中才稍事"张扬一些"……尚俗性是人性解放的必然阶段,但却不是人性解放的归宿。把握真正意义上的人性解放,营造自由和谐文明的人类生存环境,才是人类彻底解放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14.
清末切音字运动中,切音字提倡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从历史传统中为切音字寻求改革的资源和依据,同时亦"步武日本",利用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语言文字改革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切音字改革作正面宣传。切音字运动中"托古改制"和"步武日本"的并行不悖,反映出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变革过程的一个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自我"文学史观的指导下,明治时期的政治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中一直处于较低的位置。此后虽然出现了对政治小说再评价的动向,但其地位却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由于立场与观点的不同,文学史的书写内容及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也会不同。在"自我"文学史观被摈弃的今天,政治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位置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苦力曾经频繁出现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中,是当时日渐衰落的旧中国的象征,也是沦落为被殖民者的中国人的符号。苦力表象就是在殖民扩张、脱亚入欧的历史语境下,日本人确认身份的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日本社会集体想象的产物,更是为维系殖民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多种政治意图的需要。在后殖民主义视域下,从形象学、符号学、哲学上的想象理论的维度上,探讨日本作家热衷于苦力描写的原因,以及投影在创作中的日本作家的意识形态是非常有意义的。曾经参加过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北川冬彦、牛岛春子则在固有意识形态基础上,重构了关于苦力的“乌托邦”,可以说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日本民间教育运动的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日本民间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重点剖析了战后这一运动的性质及日本教职员组合(日教组)在其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并介绍了日教组分裂前后日本民间教育运动中几个有代表性的教职员团体及其活动,对了解当前日本民间教育运动的现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近代文学的教学中是近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运用启发、探究、讲授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用文学的社会批判性增强爱国意识,用文学的情感体验性内化爱国情感,在文史互证互生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目标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在中文操作系统的背景下,利用TURBOC工具软件来模拟演示抛射体运动,以改变其教学手段,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是其出使日本期间,为配合撰写《日本国志》而作。该组诗共收录诗歌200首,以纪事为主,问有议论。在该诗中,其革新意识锋芒四溢,强国思想也一览无余。黄遵宪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畅谈了他的改革理想。黄遵宪尤其注意“网罗旧闻,参考新政”,旨在为当时中国势在必行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故而诗歌的创作亦体现了其“诗界革命”之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