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辋川集》是王维归于辋川所作。不论在内容上或者是在表达形式上《辋川集》这组诗都别具一格。诗歌在意象选取方面,倾向于选取自然山水景物;在内容方面,主要表现了诗人的禅佛思想及山水情怀,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追寻;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五绝和同咏的形式来突显辋川作为自己精神追求的园地。  相似文献   

2.
《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王维身在朝廷却心存山野,亦官亦隐,纵情辋川山水寓情于诗文。这二十首诗语短情长,清幽空寂的诗境中包含着诗人特殊的情感心态,既有入世的惆怅迷惘,也有避世的幽寂孤独,还有忘世的潇洒愉悦。《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仕隐复杂情感心态交织的集中写照。  相似文献   

3.
王维在《辋川集》中的诗作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多认为这组诗充满禅意,表现了王维悠游自在的生活,而缺少更深入的探讨。文章试图通过具体诗作的分析,并结合惘川庄的实际情况,以及当时的现实政治,说明悠游自在只是王维表面的生活状态,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表现了王维内心深处的担忧与恐惧。  相似文献   

4.
谢敏强  滕韧 《中学文科》2007,(10):123-123
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有“诗佛”之美誉。在《辋川集》中,王维将他的性格、心境和当时所处的特殊环境,综合地反映于20首五言绝句之中,赋予了这20首绝句强大的生命力。也体现出王维诗歌中处理情景关系的独特方式和方法,表达出典隋感经历的不同阶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作《辋川集》,备受后世各代著名学者的推崇、关注和研究,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且大都认为《辋川集》诗作中充满了"禅趣".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辋川集》诗作不仅富含着无尽的"禅趣",而且暗含着王维内心世界无限的"愁绪".  相似文献   

6.
《辋川集》是研究王维诗歌“以禅入诗”艺术特色的重要作品,但对这一特点的认识是从宋末刘辰翁首次评点《辋川集》后才日益受到重视并使王维籍此获得“诗佛”的独特地位。王维习禅众人皆知,《辋川集》诞生后长时间内无人认识到它的独特风格,一个原因可能是《辋川集》没有得到及时的流传,更直接的原因在于《辋川集》自身的特点与唐代对五绝的特殊要求相矛盾。这证明一些文学作品的价值要历经漫长的解读过程才会逐渐显露。  相似文献   

7.
情感是诗歌的源泉、是诗歌创作的内在动力和表达对象。而诗歌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框架下的异语翻译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其情感的传达必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通过王维《辋川集》的个案研究,以情感传达方式为依据,对照3种译文考察译者策略的运用,来揭示原诗情感在异语传达过程中的演化。  相似文献   

8.
情感是诗歌的源泉、是诗歌创作的内在动力和表达对象。而诗歌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框架下的异语翻译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其情感的传达必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通过王维《辋川集》的个案研究,以情感传达方式为依据,对照3种译文考察译者策略的运用,来揭示原诗情感在异语传达过程中的演化。  相似文献   

9.
潘仁炎 《巢湖学院学报》2009,11(4):43-45,132
王维名作<辋川集>,描山绘水,空灵隽永,以其"短小轻便""诗中有画"的特色逐渐成为一种辋川格式,导致后来运用五绝组诗歌咏山水景物的作品大量产生.在众多的模仿者中,宋人苏轼"以文为诗",另辟蹊径,创作组诗<岐下诗>,体现了对<辋川集>的新交.王、苏二人不同的艺术趣味和人生经历是形成这种新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辋川集》为王维山水诗杰作,创造了一种“辋川模式”。《辋川集》在诗歌创作上注重绘景、造境和美感的经营,追寻着蕴蓄在山水自然中的禅机与哲理。王维喜用“空”字入诗,描绘空景,有空阒的自然景致和空妙的人造景观;辋川山水,营造空境,感觉有空中之音、相中之色和光中之影;辋川山水,洋溢着空灵之美,呈现着宁静澄明的物态和纯净自然的质感。  相似文献   

11.
王维诗与儒释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儒释道三修,三家人生哲学思想融注诗里行间。他是集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和禅师于一身的通才。其诗,天才妙悟,推重意境,神韵悠然。诗情、理趣、画意相融,胜境独造。诗歌表现形式众体兼备,且多精品。王维是开元诗坛声名超过李白和杜甫的核心人物。李白的豪放纵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情画意,共同构成盛唐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其中儒、释、道三家的教育思想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也给予当代教育诸多启示:重视德育;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生命,润物无声;关注非智力因素;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以儒家的基本学说为基础,对儒道释三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分析,实际上做了"综合创新"的工作,这种兼容并包的思想符合文化发展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14.
清代文人郑板桥集儒释道于一身.三家的哲学思想在其人生历程中皆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他以儒为主,以释道为辅,构成了复杂性人生.其品格和言行对于继承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塑民族灵魂,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现实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学、佛教、道教发展到北宋,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佛教、道教也积极向儒学靠拢,由此形成"以儒学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的文化特征。历经发展的儒、释、道三种文化呈现出新的面貌,糅合并倾向于世俗化,对北宋社会民俗风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寻找三教在艺术上融合的实例,来进一步印证三教合一,并探究三教合一的深层原因是国家政治力量的平衡,以期为三教合一提供实证。  相似文献   

17.
儒释道是对中国二千多年传统文化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哲学流派.三家哲学在许多人生理念上,异中有同、同中存异,相互影响、相为互补,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凝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历代统治者大多三教并用,作为统治子民的思想武器.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为:儒家积极入世,道家消极避世,佛家彻底出世;儒家主张节欲,道家主张纵欲,佛家主张绝欲.唐以后,三教合一在诸多文人身上有集中体现,清代以郑板桥的表现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8.
权德舆 ,中唐文坛诗文创作大家 ,韩愈等人对其评价甚高 ,并推举其为中唐文坛的“盟主”、“宗匠”。今有《文集》五十卷存 ,其中诗十卷 (含赋三篇 ) ,各体文四十卷 ,规模与韩愈文集相当。读其诗文 ,可以发现其思想成份比较复杂 ,儒、释、道三家兼而有之 ,三者之中又以儒为根本 ,去沟通、融汇释道。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美学价值与该文化所持有的对待宇宙的终极态度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宇宙观是由儒、道、释三家思想作为精神主干而共同建构的。儒家文化的积极入世、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释家文化的彻悟境界,交织成了中国文化庞大的艺术网络,这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0.
儒、道、佛生死智慧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生命是儒、道、佛三家生死智慧的共同点,但三家探讨生死的角度不同,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同,超越死亡的途径也不同。三家的生死智慧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生精神都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