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该不该过早地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但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过早地放弃了这一理论,使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昙花一现。为后来的革命和建设留下了诸多遗憾。笔者着重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就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阶段、毛泽东过早地结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回归”三方面。对该不该过早地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国际环境对毛泽东放弃这一理论有着重大影响。首先,面对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政治格局,中国共产党“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提出,使毛泽东重新审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其次,苏联方面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和行为,使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成为可能。再次,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更坚定了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从现在起就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心。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国情,认为应先搞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条件成熟后才开始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造,即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2年下半年,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毛泽东逐渐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开始酝酿并提出了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设想。探索毛泽东这一转变过程中的思想认识轨迹,对于我们今天坚持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 ,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出主要贡献者是毛泽东同志。本文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同时也试图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主要矛盾、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和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等几个方面 ,论述刘少奇同志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摘要: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限,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在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国家并准备条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研究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两大理论内容构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主要解决中国革命胜利以后应该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这两个理论前后衔接,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局。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起点,并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并不标志着毛泽东放弃了他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二者有内在的一致性。毛泽东在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就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过渡时期,把应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统一起来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以工业化为主体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以工业为基础思想的延伸和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坚持的社会主义目标与九月会议后毛泽东所认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即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力图解决落后国家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掌握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来龙去脉是研究这一理论最基本的依据。笔者拟按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之发展历程,把它划分为萌芽、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发展之最高成果、再逐步降温以至最终放弃和中断等四个阶段,以此来把握毛泽东向社会主义转变思想的脉络。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原来设想,中国革命胜利后有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但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了,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土改后的农村相当数量的互助组及一定数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集体农庄也相继出现,再有苏联经验的影响以及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和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迷惑、偏见和不恰当的批评,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毛泽东过早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加速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有两次加速,这不能仅仅用领导人急于求成的心态来解释。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双轨制”,它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新民主主义加速过渡到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赶超战略的实施对这一加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一环。由于国内外种种因素 ,毛泽东改变了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实现工业化的主张 ,提出了国家工业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同时并举的路线 ,从而改变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正确理论。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是在总结毛泽东晚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和对国情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坚持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分开,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进行深入具体地研究,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即改革;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进行全面改革,通过改革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转化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深化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找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科学地解答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找到了发展生产力最具时代意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毛泽东发展观在发展战略与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认为,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民利益的价值取向,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方向,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自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第一逻辑层次是理论基石,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二逻辑层次是理论的主线,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三逻辑层次是核心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探索与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他将自己的道德理想渗透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制度与政策中,并以统一的要求,通过政治化的方式付诸实践。由于他道德理想本身的合理因素,加上个人的人格魅力,他的道德理想在实际推行中成为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与令人深思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两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各自确定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进行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伟大探索.从毛泽东"大同"理想到邓小平"小康"社会,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选择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变.从这一转变中,能发现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我们今天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重要启迪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就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毛泽东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态度以及在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中表现出来的取向准则。自由、平等、富强、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毛泽东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模式进行了初步构想,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实现手段和方式方法进行了设计和安排,为我们构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要实现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践诠释离不开独特的理论前提、社会条件和主体条件;在社会形态演进、历史发展动力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毛泽东实现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践诠释;历史表明,毛泽东的实践诠释中内蕴着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以及继承与发展之间有机统一的方法论特色。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其早期新民主义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诗词创作,都能用辩证眼光探察文学创作的审美奥秘,以哲人的智慧和心灵创造出新美的诗词世界,这正是诗人以辩证法为灵魂的心灵世界。诗人善于将辩证法哲理隐藏在诗意浓郁的艺术构图和形象画面中,善于捕捉和创造诗词意象,运用辩证艺术思维营构出超凡脱俗的诗美意境。毛泽东诗词的哲意美源于他创作中辩证艺术思维的诗意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