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一世纪是高度科学化、专业化、技术化、信息化的时代,全国范围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已进行了几年的时间,如何使教育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有一点是明显的,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使在学校学习的孩子,进入社会也能很快适应。为此。笔者认为语文课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转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展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尤为必要。小学音乐学科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如果能充分发挥这门学科的特点,再紧密配合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富于幻想,思维定势较少,无框框制约,可塑性强,求知欲高等重要的心理因素,将会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3.
正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讲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从一些主要因素入手。一、运用猜想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猜想营造学习氛围,能激起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相似文献   

4.
人类发展的历史深刻说明 ,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 ,必然要求教育的及时变革 ,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有自觉认识时代的要求并积极行动 ,才能与时代共同前进。作为中专教育三大基础学科之一的英语学科 ,若继续以传统模式进行教学 ,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英语教改势在必行。这种教改的目的就是加强基础求发展 ,即在加强“双基”教育的同时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可培养性新时期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为时代培养创造性人材。创造性人材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这一良好的思维品质。但是所有的…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是承载丰富的文化、富于情感、利于激发想像和创造性思维的一门学科。作为语文老师 ,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如何利用学科的自身优势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语文课改实践 ,试谈以下几点策略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 ,这是学习的内因 ,只有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才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说话、思维和质疑 ,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 ,学生的思维会似涓涓溪水 ,长流不断。民主和…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意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其适应我国的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全面知识,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独特的专长。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学习数学智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随着新课程理念教育观念的确立和发展,对创新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今的教育已经把思维培养、智力开发,创造性思维塑造作为学生终身成长与发展的教学目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智力活动对学生素质具有较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艰苦而又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所以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启蒙、指导教师的我们必须打破陈旧腐朽、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开辟一条启发学生全方位检索知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新路。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解决和处理各种数学问题的能力。科技要进步,社会要发展,时代正在呼唤着创造型人才。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而使学生获得应有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章结合高中历史课教学的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索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焦点,提出教学中应留给学生更多空间,以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目前的高考在考查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渗透人文素质的考查.这对中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传授知识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数学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叶圣陶先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已成为新形式下教师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下面笔者就如何灵活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就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焦点,提出教学中应留给学生更多空间,以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目前的高考在考查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渗透人文素质的考查.这对中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传授知识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数学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叶圣陶先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已成为新形式下教师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下面笔者就如何灵活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就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而使学生获得应有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文章结合高中历史课教学的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索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秦文鲜 《考试周刊》2013,(23):138-138
<正>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是以素质教育为本,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21世纪的化学教师必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创新与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创造性思维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就是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中小学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以对创造性思维理论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为出发点,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信息技术创造性思维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落实到学科教学的每一堂课中.使信息技术教学真正适应教学和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就必须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同时关注学生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培养。提高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丰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支柱,勇于探索实践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就必须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同时关注学生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培养。提高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丰富想像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支柱,勇于探索实践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王振峰 《甘肃教育》2013,(23):73-73
新课改明确提出,中小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浅谈小学语文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要适应新世纪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重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提高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丰富想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支柱、注重情境的探究性,激发创新动机、强化情境的互动性,营造创新氛围、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要求学校教育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中学教育中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发散性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变式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