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他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系列研究是其运用唯物史观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郭沫若站在平民的视角上探求屈原的历史真实与屈原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是其屈原研究的显著特色,其次其屈原研究在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张力的同时,由唯物史观所呈现出的跨学科取向,对于当今文史研究也不无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它本身就是人们对历史反思的理论总结,但反过来,它又启迪和指导着人们对幽深的历史获得一种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学家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不仅扫清了历史的阴霾,同时,也使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古人所走过的足迹。我们提倡对历史研究的态度——即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去考察历史的发展,而并未强调和限制用何种具体的理论去研究历史领域内所有的问题。唯物史观并不存在阶级的局限,它不是迷信,也不是偏见;而是探索的方舟,是解放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侯外庐(1903—1987年)在史学界与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并称“五老”,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个明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并都曾在这理想信念指导下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他们都是为了解中国国情,变革现实,而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侯外庐回忆其本人经历道。  相似文献   

4.
历史和现实互为因果,互相渗透。人们总是为了满足现实的某种需要而去研究历史。马克思主义史学从一开始就把史学和中国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现实的革命斗争需要出发去研究历史,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等为其代表。历史研究的现实性意义逐体现于教育的鼓舞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学衡派对西方现代史学理论的观察和评论中,唯物史观史学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部分肯定了唯物史观史学本身的价值,但基本态度仍以否定为主。对于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开山之作——郭沫若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既赞赏其在中国新史学之路上的开拓之功,也从自己信奉的古史观念出发,对其进行了批驳。其实,学衡派与唯物史观史学虽别为二派,其实在史学思想上倒还有许多相通之处。审视学衡派视野中的唯物史观史学,可从一个侧面看到唯物史观渐人中国时所面对的复杂学术面相和所遭际遇。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张海鹏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追求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真实面目为目的,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探索近代中国的历史规律,再现近代中国的历史面目.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坚持和完善了中国近代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他继承了范文澜、胡绳、刘大年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关注现实的传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科学的方法和革命的精神结合起来,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是张海鹏的学术主旨.  相似文献   

7.
翦伯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与中国具体的历史实际结合起来,在中国通史、史学理论和史料学等众多的学术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人曾对中国现代几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作过这样的比较:“如果说郭沫若是古代社会研究的开山,吕振羽首次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史前社会,范文澜最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通史框架,侯外庐系统而深入地梳理了中国思想史,那么兹伯赞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贡献,则主要在于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方法论建设”①。的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是20世纪学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包括实证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都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果。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三四十年代的崛起及其后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更是本世纪学术史上的大事情,先后产生了以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学者。他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挥了我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并且吸收了当代实证史学的成果,在许多领域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卓越建树。他们以心血和智慧凝成的丰硕成果,无疑是后人必须珍视的一笔丰厚的学术财富。范文澜先生(1893—1…  相似文献   

9.
中国通史的研究与著述是抗战时期史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史家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等在通史研究与著述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他们的研究极具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方式,为中国通史的研究和编撰开拓了路径,并构建了一种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通史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0.
范文澜是与郭沫若并称的老一辈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他在史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除了两部影响巨大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以及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的代表性论述之外,还因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探索经学,被誉为中国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学的开创者。以下我们先简要叙述他的经学研究历程,之后再进一步论述其经学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作家和诗人 ,他在先秦史研究中取得了前人无法与之相比的成就。这是因为他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先秦史的第一个典范。同时 ,他还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研究历史的许多科学方法 ,诸如乾嘉学派的归纳法、古史辨派的层次性归纳法、乾嘉学派和今文学派都曾使用过的内外线结合法以及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为了有助于史学研究方面的继承和创新 ,今天探讨郭沫若在先秦史研究中使用的科学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郭沫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郭沫若研究的史料梳理和文献建设、郭沫若作品研究、“沫若文化”内涵及其作为推进文化强市的资源的研究等议题进行了研讨。这次研讨会总结了以往郭沫若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了郭沫若研究史料整理工作的急迫性,彰显了郭沫若所表征的先进文化精神,对于深入研究郭沫若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历史都具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堪称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的只有鲁迅、胡适、郭沫若三人,要认识和了解20世纪的中国,势必要了解鲁、胡、郭三人。作为"中共文化代表"的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旗帜"。新世纪以来,思想文化多元化,原有价值观、价值体系受到海外思潮猛烈冲击。国内丁东等人以反思之名行否定郭沫若之实,诬其"政治投机"、"文学侍臣"、"无独立研究精神"、"学术抄袭"等,笔者以为,有失偏颇。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给予历史的公允的评价。据此,本文着重对上述论点开展批评、论辩。作为乡梓,爱戴崇仰郭沫若是很自然的,但决不"圣化"、决不回护,而是给予历史的尊重。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历史悲剧中的主人公均为悲剧性人物,其不仅单纯地使人"悲",而且具有道义美,具有激发人化悲为愤的精神力量。本文从郭沫若六部历史悲剧诞生的时代背景、悲剧题材、悲剧冲突、悲剧风格等方面,对郭沫若历史悲剧所蕴藏的美学意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比较莎士比亚与郭沫若之后的发现是:莎士比亚在16世纪就已经达到的人性的深度,400年后郭沫若却未能达到。其外部的原因是20世纪中国的现实并未给戏剧舞台留下太大的向人性纵深拓展的空间,而内部的根源则是郭沫若戏剧的“席勒化”倾向,人物永远为主题的表现而行动着,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但是,郭沫若的戏剧却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具有浓郁的东方韵味,这既是中国艺术传统影响的结果,也是其艺术个性所做出的独特选择。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作为建国后最具权威的机关报,集中性地传达中国政府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而作为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却在此时期此报刊上频繁强化“儿童文学”,这一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不仅仅是郭沫若借重《人民日报》所具有的官方舆论媒介价值来履行自我职责,更潜藏着郭沫若充分尊重儿童这一群体,并通过提倡“儿童本位”的文学创作观念警示文艺工作者要随时注意内在修养,进而试图借力使力地通过《人民日报》向高层权威传递他本人对当下体制和世风的理性反思和敏锐警觉。由此,透过儿童文学护航人这一角色,郭沫若被学界定位成“侍臣文学领头人”的论断将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是新中国初期历史教育事业的重要领导者和参与者。他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史学工作者自我教育和社会大众普及教育的双重目标;领导和参与创建了中国史学会等史学团体和机构,为历史教育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和组织支撑;奠定了历史教育的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原则;通过历史理论的传播、历史剧的公演对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历史观念塑造发挥了重要影响,践行了自己的历史教育理念。他的历史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新中国初期历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历史教育的时代转向,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并且对此后的历史教育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主张通过男女人格的互补与共建来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自由高效发展,这是女权主义的创造性见解。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郭沫若,是女权主义这一主张的赞同者。他的历史剧所揭示的人格建设观,具体内涵包括:男性应当向女性学习人格,女性应当向男性学习人格,男女应当共同追求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及其创作不同程度地有承于庄子。新时期以来,郭沫若的研究者在“郭沫若与庄子”文艺关系这一领域亦有可贵探索,其探索涉及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泛神论、文艺的非功利观及文艺的“自然流露”说诸方面,这些也正是郭沫若融贯中西文艺思想、促成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转向现代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