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以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为视角,着重探讨了关于“艺术生产”理论诸多问题中关于艺术生产的内涵和艺术生产的技术两个问题,认为文学艺术生产应注重精神本质的回归和心灵的映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艺术生产和消费理论学说告诉我们,艺术的生产与消费具有本质上的直接同一性。文艺接受作为艺术消费,实质上是作为艺术生产的文艺创作的再创造。在这方面,西方接受美学等美学文艺学理论,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更为具体而透彻地理解马克思艺术消费理论,提供了不少生动可感的思想材料。另一方面,接受美学等现代西方美学文艺学理论关于文艺接受主体的研究,同时也存在严重缺憾,需要我们用马克思艺术消费理论加以矫正,从而恰如其分地认定文艺接受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及其在接受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马克思关于生产、消费与分配的辩证关系的理论,研究了作为产品的艺术品的生产、消费与分配问题,并深入思考了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创造的自由、艺术繁荣的原因诸问题,提出了艺术生产史这样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文化从来没有引起过象今天这样多的议论。当我们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从而研究文化和文化史诸现象时,很自然地碰到一个问题:马克思是怎样研究文化和文化史的,他的文化观、文化史观与他的整个学说有何关系呢?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存在着相当模糊的认识和误解。马克思并没有一部专门论述一般文化的著作留给我们,似乎因此马克思并没有系统的、内在的文化观、文化史观。人们都知道马克思有浓厚的文学艺术兴趣,马克思也曾经摘记过有关文化和文化史方面的著作,但是,人们往往把这些都看作为马克思个人的兴趣和业余消遣,至多认为这些兴趣爱好使马克思具有深遂的文化修养,作为背景知识作用于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1934年4月27日,本雅明在法国巴黎的法西斯研究所发表了题为《作为生产者的作家》的著名演讲。在这个演讲里,本雅明把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到作家创作和艺术生产上,开创了"艺术生产理论",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意识形态反映形式之外,补充了文学作为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视角。从"文学创作"到"文学生产",把文学创作看成一种生产过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体现了马克思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活动性质的新认识,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活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马克思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和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辩证关系作了具体的辨析和阐发。本文认为,根据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面对当代文学生产范式的深刻变化,需正视艺术生产的商品性质,发挥艺术消费对艺术生产的制约和推动作用,把握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探索和实现文化产业中精神品格和市场需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随着商品化和市场化而出现的文学艺术传播活动的“新机制”——“艺术生产”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述评,主要就这一概念的创始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理论界的认识、争议等作了分析评价。同时也简介和述评了马克思之后的西马代表人物本雅明、阿尔都塞、马歇雷、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以及当代中国“艺术生产”的实践运作情况。  相似文献   

8.
埃尔斯特在柯亨理论的基础上重建了生产力概念.他提出了两个关于生产力外延的重要论点:第一,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作为生产力具有"可被有效控制"的特征,而不具有"可被从法律上宣示所有权"的特征,并且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性质;第二,关系本身不是生产力,但关于物质的劳动关系的知识是生产力,而关于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知识不是生产力.关于生产力的内涵,他认为,对于生产关系来说生产力应当是中立的.在考察人口与生产力的关系时,埃尔斯特误读了马克思的有关论断.这种误读的逻辑根源在于,他把马克思的实证性描述、超越性批判和独立的人类学视角进行机械对比,从而把马克思表述上的差别定性为逻辑上的矛盾和混乱.  相似文献   

9.
余斌 《教学与研究》2007,23(3):49-56
斯蒂德曼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非难源于他本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错误理解."价值总量"与"生产价格总量"只是同一个数量的不同表现方式,它们不可能不相等;而总剩余价值量等于总利润则是劳动价值理论关于利润的定义式,这两个量也不可能不相等.从而,价值转形理论的数学难题只是一个伪问题,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回答和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对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用历史的眼光重新认识经典马克思的文学思想,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看来,艺术生产是社会需要和审美需要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必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两种需要。五四以来,我国的文艺理论就是根据这两种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逆向接受。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应该根据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用马克思的大美学思想,对话语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美学阐释,创造各种文艺话语平等交往的和谐空间。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理论界一直试图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学科体系却收效不大。原因首先在于马恩等代表人物没有建立文艺学学科体系,其次该学科本身缺乏严谨的学理基础,第三是学科建设没有形成通约性的学术观点。所以,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学科体系的条件尚不成熟。当下的首要问题是,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经典文本为立足点,以古今中外,尤其是当下中国的文艺实践为出发点,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解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面临的诸多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不同路径和方式继承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其中本雅明技术决定的艺术生产论改变了文学艺术的构成方式及其与大众的关系,为现代艺术发展指明了一个目标,即如何处理文学与图像的关系;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论体现出对文化现实和政治处境的关注,预示着有界的文学向无边的文化推进。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到文化的"政治实践"变迁所引起的文学媒介化与文学边界的移动反映了传统文学的惯例、规则遭遇的解构。  相似文献   

14.
通过改革开放30年来,文艺理论界围绕能动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文艺人学论、文艺价值论、艺术生产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观点所展开的论争,论证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式,对于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把自然科学原理或旧唯物主义哲学等用于解释分析文艺现象和本质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文艺理论都可以被称为泛科学主义文论。以摹仿说为核心的古、近代科学主义关于文艺本质论、典型论和文艺真实论启示并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文艺观。西方近、现代科学主义文论实际上是古典科学主义文论的延续和变异。随着文艺创作的发展和对文艺认识的深入。科学主义文论的局限性也应正视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应该在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思考的立场上来看待古代文论,会觉得古代文论大有升值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能够以真正的当代思维、当代视域看待古代文论。当代艺术许多种类都是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古代文论的底蕴是时时闪烁其中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流变性和贯通性,是当代文艺学吸纳古代文论以建构新框架的重要条件。古代文论的精髓,更多地内在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之中。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原型,潜移默化地在艺术家的头脑和艺术语言中存在并且不断地生发出来。古代文论并非与当代的文学艺术隔绝,确乎是活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之中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包括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包括人性的复归和人道主义的实现。步入"新时期"以来,人的发展、人性、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之中,形成中国当代文艺思潮。要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论、"人性"论、"人道主义"论和"异化"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的创新和文艺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文艺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它遵循着文艺的特性与规律,主张文艺工作的开放性与科学性,强调文艺创作的自主性与自律性,它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目前我国研究现状看,人们在观念上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只是一个学术问题,而相关的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是教学问题.其实,一本系统的文艺理论教材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体系,从教材入手可最集中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进行横向和纵向研究,对文艺理论教材能够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新体系将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到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