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语文.首先姓“语”.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别的学科,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内.把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我想用如下三个“味”来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2.
新教材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范本,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人课”的特质,把语文课上成“人”课,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如何引导受教育者做人上,把教育的目的首先定位于铸造人的灵魂上,为受教育者注入精神和灵魂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做法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课堂上热闹非凡。但在热闹之余却出现了新的问题。《春》上成画图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上成知识竞答课,语文课上成练习课,学生代替老师等等现象都出现在课堂上。在课堂改革中,是不是为了突出"学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怪异的现象:讲人文性多了,提工具性少了;观看图片影视的机会多了,真正研读文本的时间少了;热热闹闹搞天马行空式的探究多了,扎扎实实咀嚼文本字词的功夫少了……一言以蔽之:语文味淡了,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面对语文课被异化的现象,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务必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还语文课以本来面目,那就是——抓住文本特征,重视语言训练。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近年来提出了"本色语文"的主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改变了人们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理念已初步形成,课堂教学模式已由过去以教师的教为主(单向传授)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向师生互动的方向发展,语文课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但也应看到,在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堂的背后,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还存在着误区。语文课上的非语文活动、形式主义、曲解文本、泛技术化现象大量存在,语文课呼唤着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课堂教学,企盼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6.
眼下,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许多有个性、有思想的老师.纷纷通过自己的课堂,表达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这样的景象令人欣喜。但我们发现,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课堂:有的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课、情感课;有的十分在意文本中的文学因素,将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赏析课、文学指导课;更有的过分展示教师自身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我们既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又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那末语文课究竟应该上成什么课?很简单,语文课应该上成语文课。人人都知道语文课是个工具课,可是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的工具性质却往往被人们忘掉了。语文课不是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学语、学文,而似乎是为了其他。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当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倾向,很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8.
吕伏安 《小学语文》2007,(12):39-40
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阅读”,于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又出现了偏离文本价值取向,异化、虚化、泛化文本主旨的现象。究其原因,课堂教学缺乏一种根植于文本思想深层的一贯原则和终极目标,教者也没有瞄准自己的立教之根和育人之本,一句话:课堂缺乏灵魂主导。那么,我们如何定位文本的价值取向,把握多元解读的“源”,上出有灵魂主导的语文课呢?除了依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审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外,我们还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日前,笔者听了多节语文课。有热热闹闹的多媒体课。有教师精心构思、步步为营的导读课,也有一些像语文课又不像语文课的四不像课。听完以后.总是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失了些什么。不再姓“语”了。而“课标”已经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所以,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  相似文献   

10.
回想新课改的近十年,语文课堂变得异彩纷呈,但在这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许多教师因缺乏对语文课的应有认识,将语文课上成了泛泛而谈的“感悟课”,或是忘却文本的“品德课”,甚至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的“杂烩课”。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语文老师都能有意识地开发语文教学资源,拓展文本内涵,语文课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课堂上,容量大了,资源丰富了,形式多样了,文本的内涵更深刻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然而,深入小语课堂,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拓展过早,无视文本 一位老师教《大江保卫战》一课,讲完第一小节后,老师便急于利用课件展示一幅幅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的感人画面。并播放歌曲《为了谁》,然后,老师又出示了当年人民子弟兵的临行誓词。原以为学生会为之感动,而学生表情茫然,即使有些感触,也仅仅是表层的、直观的、感官的触动。而学生经历这多重感官刺激的环节后,对课文内容已不再新鲜,读课文也兴趣索然,很难全身心地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2.
眼下,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许多有个性、有思想的老师,纷纷通过自己的课堂,表达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这样的景象令人欣喜.但我们发现,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课堂:有的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课、情感课;有的十分在意文本中的文学因素,将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赏析课、文学指导课;更有的过分展示教师自身的个性,热衷于上"另类语文课",仿佛越"新"越好,越"奇"越妙.  相似文献   

13.
一、缺乏“知识”引领的课程领导 新课程改革推出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教材、新做法,在中小学、幼儿园掀起了探索、创新、研讨的学习热潮,为相对沉闷的基础教育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但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中,却出现了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教师一旦坚持课程改革理念,仿佛迷失方向一般,语文课上成了德育课,数学课上成了讨论课,英语课上成了科学探究课。拿起课本,一脸茫然,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新课程中的“新课程”,这话从另一个层面道出了品德这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诸多方面亟须探究、实践与完善。虽然,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材更有神采了,教学手段更先进了,教学方法更多样化了,但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空洞说教等问题仍然存在。构建“高效教学”,需要教师深入地细读“文本”,找到真正属于学生的品德生长点,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上一节好语文课最大的难处就是对文本的处理,也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其实,只要我们紧紧扣住了文本,紧紧地贴着文本来讲,就会上出一堂好课。沈从文曾说过:"写小说要贴着人物写。"一堂好的语文课也应该是贴着文本来设计教学流程,围绕文本组织教学过程,贴着文本设计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材引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文本含蕴丰厚,教师不用心把握,难以深入理解.这无疑给语文教学增加了难度。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语文课的效用必然要打折扣。因此,笔者以为,语文教学的精要正在于:反对“轻慢文本”,提倡“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7.
一、文本解读的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使用,给小学语文教学吹来一股清新的改革之风。许多教师正以新课程理念创新课堂。但是,我们总感觉不少“新课堂”更多关注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而忽略了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凭借——文本的开发和利用,有的课脱离文本,有的课超越文本,有的课甚至放弃文本,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肤浅、浮躁、迷失,在课堂上呈现这样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陛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