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些记者或通讯员常常为发现不了新闻线索而苦恼,感到没有东西可写。其实,只要掌握了好的发现方法,处处留心,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新闻事实往往就在你身边。众所周知,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一个片断、细节,抑或是新闻事实的一个传言,它是不完整的新闻事实,还需要作者去进一步采访、核实和挖掘,它是用来加工成新闻作品的资料,如同自然资源一样,分布不均。对于记者或通讯员来说,如果发现了新闻线索,特别是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线索,那就不再发愁没有东西可写了。笔者认为,要发现新闻线索,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一、统揽全局,在“着重点”上…  相似文献   

2.
陈伟 《新闻三昧》2007,(12):28-29
笔者做新闻的时间不长,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个人认为,写新闻,尤其是要写出有一定新意、有一定深度和影响力的好新闻,不认真地去想,不多费点心思去认真琢磨是不行的。当然,想,不是凭空想象。想,是从新闻事实本身出发,依靠平时的各种积累,多动脑,勤思考,并把这一思维活动贯穿于新闻作品创作的全  相似文献   

3.
郑红英 《新闻窗》2005,(6):49-49
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练达处处有文章。”新闻采访需要新闻线索,日常生活中新闻线索有许多,然而,如何发现它的价值以及对新闻事实进行挖掘,并使之成为一则有价值的新闻报道,这些都依赖于记者所掌握的新闻线索。记者该如何挖掘新闻线索?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只要用心,把身子“沉”下去,新闻线索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4.
何志武 《新闻与写作》2004,(7):28-29,31
发现新闻是记者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基本功,也是记者之间差距最大的一项基本功。有的记者成天为找不到新闻而发愁,有的记者却每天为发现的新闻线索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采写而发愁。他们之间的差距其实主要的还不是对突发事件等显性新闻的发现能力(显性新闻的新闻价值显露于事实的表面,一眼就可以看出),而主要体现在从大量的司空见惯的事实或现象中发现新闻的能力,这就是隐性新闻的发现能力(隐性新闻的新闻价值隐藏于事实的内部,需要借助记者的思考来判断)。司空见惯是记者遇见最多的事实或现象,也是记者发现新闻最多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魏海峰 《新闻窗》2011,(2):40-41
新闻线索是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基础,采访新闻,首先要有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什么?"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新闻线索不等于完整的新闻事实,不能现成地拿来构成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6.
写下这个标题,自己也忍不住哑然失笑:好一个“大而无当”的论题啊!不过,细细想来,我要和某些同志讨论的内容,竟是新闻的根本所在──事实。事实之于新闻是一个前提的问题,没有事实则没有新闻,事实决定新闻。当然,事实又不等于新闻,没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是不会成其为新闻的,而未经传播的事实同样也成不了新闻。总之,先有事实后有新闻,这一点是不可移易的,不是有人把新闻学又称之为事学吗?但是,近来读到一些宏论,什么“新闻策划”呀,什么“驾驭事实”呀……我直感到自己思想落伍,跟不上形势发展。在我授课的研究生班上,同学…  相似文献   

7.
《声屏世界》2007,(10):27-27
做新闻工作这些日子.感觉自己并没有什么新闻天赋。我固执地认为,要写出有新意、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就要多费点神,多死点脑细胞。前不久,我在德兴采访一起集资诈骗案。如何让新闻有看头、有悬念?这是我冥:思苦想的问题。在采访过程中,办案民警给我们介绍,这个犯罪嫌疑人案发前在德兴非常招摇,  相似文献   

8.
(57) 新闻线索是从____中来的。能否发现它,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新闻____。(58) 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很多,比如,阅读____、________和____,收听____,出席____招待会和____,甚至在街上、公共汽车上听人们____,细心的记者、通讯员都能发现有采访价值的新闻线索。(59) 所谓新闻敏感,简单地说,就是记者和通讯员____的敏锐能力。(60) 培养新闻敏感,首先需懂得新闻____。不懂得它,你就无法判断一种事实是不是新闻,重要不重要。(61) 一种事实具有新闻价值,至少  相似文献   

9.
发现新闻线索是采访的头一步,也是新闻工作人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发现新闻线索取决于通讯员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一个通讯员思想水平、生活阅历、业务能力的集中表现。所谓新闻敏感性强,无非是说这个通讯员懂得新闻价值,善于从一大堆材料中,特别是在不被别人注意或者司空见惯的事实中,迅速及时地捕捉到新闻。那么,怎样培养这种新闻敏感呢?从十多年的写作实践中,我认为应从这样三个方面去努力。一是要多了解情况。平时,我除尽量参加各种会议外,有点时间就到县委书记和县委办公室、商业局、工商局等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串串门、聊聊天,在“闲聊”中发现一些新闻线索。你同领导同志和一些部门保持经常的联系,他们有什么事都会  相似文献   

10.
要想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应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迅速的反应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也就是说,新闻敏感性一定要强。按照我个人的体会,敏锐的观察能力,就是眼睛要多看,注意从别人没有见到的地方发现新闻。迅速的反应能力,就是耳朵要多听,从别人没有听到的地方找出新闻。准确的判断能力,就是脑子要多想,从别人没有想到的地方挖掘出新闻。这里仅就我如何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发现好的新闻线索,谈一些粗浅的感受。先说说眼睛要多看。多年来我养成个习惯,下  相似文献   

11.
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是报告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是新闻采访写作的第一步,它决定着一条新闻是“有”还是“无”。俗语说“顺藤摸瓜”,如果把新闻事实比作是瓜,那么新闻线索就是连着瓜的藤。一旦没有了新闻线索,记者就会丧失出击的方向。所以,新闻线索掌握得越多,记者的活动余地、选择新闻的余地就越大,才有可能采写出好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谢顾问:我在采写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领导和群众为我提供了一个好的新闻线索,我去顺蔓摸瓜找例子时,却大失所’望,很难找出典型的事例写进稿子,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才好?8356部队李希瑾李希瑾同志:你说的“新闻线索”,实际指新闻作品的主题、角度而言,而“例子”,则是指新闻事实而言。只有主题新鲜,事实过硬,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现在的问题是,你只有好线索,而没有好例子。怎么办呢?下面几种方法供参考。一、放弃已掌握的线索。据我所知,有的通讯员采写稿件时往往主题先行,将报道的观点、角度、层次定好后,再去…  相似文献   

13.
经常听到初学写作的农民通讯员有这样的议论和苦恼;“哎呀!我很想写稿,但是找不到新闻线索,不知道写什么好。”能不能及时发现新闻线索,这在新闻学上叫“新闻敏感性”。初学写作的同志,特别是农村青年,由于对新闻工作不熟,虽然经常生活在基层第一线,活动在“新闻宝库”之中,但是,由于他们缺乏新闻敏感,缺乏鉴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就有“身在宝山不识宝”的困难。因此,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通讯员来说,必须  相似文献   

14.
新闻作品是否应读有主题? 新闻作品要不要、有没有主题? 有人认为,新闻作品是新闻事实的报道,如果提出新闻作品要有主题,会不会使新闻报道失去客观性?而有的报道,特别是那些很简单的事实的报道,很准谈什么主题。  相似文献   

15.
新闻线索处理三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搞新闻,深知掌握新闻线索的重要,所谓“顺藤摸瓜”,也往往能“摸”出个“大瓜”来,且会少花许多的力气,少走一些个弯路。因此,笔者对“捕捉新闻线索应是记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功夫”这句话是十分地信以为然。但是,新闻线索毕竟不等于新闻事实,也不是所有的新闻线索最终都能成为新闻。因此,对新闻线索的处理得法不得法,便成为一个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课题,笔者认为在新闻线索的处理上有三个方法值得借鉴、运用。 一是分析鉴别,去伪存真,慎重取舍法。捕捉一条新闻线索确实不易,对记者的诱惑力相当大,一旦捕捉到手,他们往往不愿意怀疑其已获得的线索的真实性。实际上,许多曾经发生的事实告诉我们,新闻线索的来源途径很多,而且日益繁杂的社会生活使得这些线索所涉及的种种人和事也日益复杂起来,特别是那些经过多人“转述”而来的线索,难免有“失真”、“不实”之谦。现在大有人喜好在“转述”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方法对线索加以理解、增删,生活中不是经常发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追踪采访的连续报道《朱总理亲切拥抱无臂青年黄阳光》荣获了广西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广西残疾人新闻奖。有的同志问我其中奥妙何在,这里谈一些体会。能否找准“新闻眼”关系作品的成败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按照罗丹的观点,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此前,曾经有不少记者采访过黄阳光,有的记者采访后,认为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就搁笔了。也有一家媒体在报纸上刊登了通讯及照片,但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多大反响。我认真阅读和分析了这篇报道,认为…  相似文献   

17.
虽然时隔多年,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仍然为人所津津乐道。其主要原因固然有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作品字里行间蕴涵的浓浓深情,无疑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震撼力和生命力,使得这些新闻作品事过境迁却魅力依旧。由此可见,新闻不是无情物,在准确报道事实的同时,好的新闻作品也应包含感情色彩,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新闻有情方能最大限度地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新闻不是行政命令,不能强迫读者读下去,可读性是新闻吸引读者的惟一手段…  相似文献   

18.
焕业老友送给我一本他的新闻作品集《豫南走笔》,我怀着赞赏的心情认真拜读。其中有不少过去散见于报刊的篇目都非常熟悉。现在重读倍感亲切,不禁产生了写点什么的冲动。我常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品的记者,才能称得上一个成功的记者。焕业30多年的新闻生涯,在读者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颇多,可谓硕果累累,光获省以上好新闻、全国地市级党报好新闻、省“五个一工程”奖的就有20多篇。一个由农民通讯员成长起来的高级记者、市级党报总编辑,他成功的奥秘是什么?读了这个集子后,我恍然大悟,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使焕业的新闻作品闪光生辉。用焕…  相似文献   

19.
一、消息要不要有情感?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这是客观要求。既然是用事实说话,那么写消息还要不要讲究情感呢?新闻作品的生命力从哪里来?我认为主要来自两大因素:一是历史价值,一是美学价值。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的历史价值要求新闻完全真实,新闻的美学价值要求新闻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要给人以美的享受,无疑新闻的文气、风格、情感等等因素都是充分条件。美学界知名人士屈稚军说:“美感在本质上就是情感活动”,没有情感,消息作品何谈之美?情感,是消息作品获得生命力的条件,也是记者表达思想、立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张书省 《今传媒》2003,(6):30-31
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把“三个代表”思想落到实处,这是新闻从业人员执著于新闻事业,创造新闻辉煌,实现个人价值的惟一途径。 也有一些人认为,我没有“三贴近”,也照样可以写稿,可以采访,有的作品还得了奖:还有人觉得,市场经济新闻竞争那么激烈,哪儿有时间去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这不白浪费时间么?如此云云,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