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至今,每一次考察都是从上海起航的。2017年11月8日,担任第34次南极考察领队、总指挥的,正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起航前,他深情地介绍:此次去南极,将要建造中国第五个考察站。而上海作为中国极地考察的门户,是怎么诞生的?一杯咖啡的震动南极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包围,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约1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5%的  相似文献   

2.
<正>“从‘橄榄绿’到‘火焰蓝’,戎装虽去,变的是身份,但始终不变的,是我们消防救援队伍为油城百姓服务的赤诚初心。”“我志愿加入国家消防救援队伍,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从在中国消防救援队队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这段誓言就牢牢地印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消防救援支队每一位指战员的心里。  相似文献   

3.
去南极旅游     
2000年,中国第17次赴南极考察队员的队伍里多了6名特殊的人,他们是鹭江出版社出资组织的““人文学者南极行”活动中的人文学者,包括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伦理学家何怀宏、主持人兼学者邵滨鸿、鹭江出版社的策划编辑阿正、哲学家周国平和记者唐师曾。这是中国人赴南极考察历史上最接近普通人身份的一次。  相似文献   

4.
莫凡 《海南档案》2007,(4):36-37
8月3日我到海南省档案局参加在该局举办的的所有夏令营中时间最短的一次,时间是半天,在半天时间里我们到海南边防总队海警一支队参观  相似文献   

5.
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离上海,前往南极,开始了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历时最长、科考队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远征。此次科考最核心、也最引人瞩目的任务,是在南极内陆冰盖的冰穹A地区建立一座考察站昆仑站。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中国建立的第三座南极考察站。  相似文献   

6.
相聚在南极     
在温情脉脉的南极夏季,一个夕阳柔和的傍晚,我们一群记者在中国南极中山站主楼前合影留念。记下我们此次难得相会、异常卷奋的瞬间。我们中有来自电台、电视台、报社的,有来自杂志社和电影制片厂的。其中来自香港、台湾和澳大利亚的新闻、摄影艺术工作者,格外引入注意。虽然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来自不同单位,但我们同是炎黄子孙,同是中国第七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在中国南极考察事业走过了十年光辉灿烂历程之后的今天,在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国南极考察站中山站,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为中国南极考察事  相似文献   

7.
据《文汇报》报道,由鹭江出版社策划组织6位人文学者赴南极考察写作名为“极地沉思”的活动。其中包括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国平、何怀宏,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电视主持人邵滨鸿,鹭江出版社编辑阿正;他们预计将于12月中旬出发,沿北京—巴黎—圣地亚哥—南极的飞行路线抵达我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在南极度过三个月的夏天,约于2001年2月底返回中国。据悉,人文学者上南极,对南极的人文意义进行“沉思”,这在全世界亦尚属首例。 据该次活动策划兼领队阿正介绍,几名作者将于考察结束后向出版社提交一部书稿,且写作方向也已根据每人不同的学术方向作了大致规划,葛剑雄“将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对生命和文明的起源做出思考”,周国平将在南极这个生命的禁区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何怀宏的思考角度是人和环境这个环境伦理学命题,唐师曾这个战地记者将在炮火与冰雪的反差中看一看自己的生命意义等等。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一次欢庆南极考察队归来的酒会上,有人问考察归来的南极探险家秦大河教授:你们在南极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是冰川和寒冷吗?好多人议论纷纷,南极的冰川和寒冷一定会是考察队员面临的最大生存挑战。就在大家猜测的时候,秦大河却摇头否定:冰川和寒冷并不是我们南极考察队员最大的挑战,在南极面临最大的困难是那里的极昼,完全没有黑夜。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进入电视之后,都会出现自身形态的不完整性或非独立性,如文学或文学性的文字进入电视后即成为电视解说词。当我们开始创作电视文字脚本的时候,整体构思的完整性并不单纯表现在字面上,而是从画面、解说、音乐、音响等诸多方面进行立体化的考虑,从而综合体现整体构思的完整性。电视解说词正是如此,它是为看而写的,电视画面已经描述清楚的事物就不必赘言重复了。在电视片《中国南极考察队》中,表现南极联欢时,并不是重复地描述画面上的联欢场面:“北京的葡萄酒和南极的万年冰溶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相似文献   

10.
为163天的采访做足准备 小时候,曾经在电视上看过关于中国人登上南极大陆开展科学考察的新闻报道,踏上那片地球的头顶和边缘的土地便成为我儿时的梦想. 作为海洋领域的专业报纸,中国海洋报每年都会派记者随“雪龙”船远赴南极报道.近些年,出于南极内陆考察新闻宣传的需要,中国海洋报一直只派男性记者随队深入南极内陆采访.幸运的是,在我第五次申请参加南极考察报道之际,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安排中国海洋报可派记者随船采访,这使得我的南极梦终于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南昌7月9日电(记者胡锦武)5年前曾随中国南极科考队登上南极大陆采访的江西电视台记者郑忠杰,9日起程准备随队参加中国本世纪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采访活动。今年48岁的郑忠杰对此次北极之行充满豪情:"实现从南极到北极采访的跨越,是我20年来的梦想。"1998年、郑忠杰曾与江西电视台的另一位电视记者随中国第十五次南极科考队进行了南极科考的采访报道。此次北极科考是中国第二次进行的北极科考活动,国内将有包括中央电视台、国家海洋报、深圳商报、湖南长沙电视台及江西电视台派出的6名记者随队进行采访组织此次北极科考的目的是考察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以及北极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的影响。此次北极科考路线为:中国大连港——日本海——白令海(穿越白令海峡)——楚科奇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与编辑     
如果把人类文化对人的建构看作是一个工程,那么,则有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说,如此看来,承担这项工程的施工者就其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方面来看,就是教师和编辑这两支队伍。教师以其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主席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东南亚的金融风波使传统产业的发展有所减慢,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提供了机遇;科学院提了一些设想,又有一支队伍,我认为可以支持他们搞些试点,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  相似文献   

14.
录音报道《进入南极圈的中国女性》,报道的是金庆民第二次到南极考察的事。关于这个内容,当时报刊、电视台、电台报道得已经很多了,何以江苏电台的这个报道,在1989年度全国优秀广播节目的评比中一举而摘取了一等奖的桂冠呢?我不知道评委们是怎样评价的,但我,听了以后深受感动之余,思考再三,认为它确实有独特的过人之处。首先是,记者独具慧眼,抓住了南极考察实况录音这个最为重要的一环。听过金庆民报告的人,采访过金庆民到南极考察事迹的人,恐怕都听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业务》编辑部同志们:你们好!很想念祖国的亲人们!在乔治岛登陆后,我写给你们的信想已收到了。一月十九日晚上,当我们完成卸运建站物资后,我便随向阳红十号科学考察船,离开了乔治岛民防湾,开始了南大洋考察。从启航到完成考察任务,在南大洋上整整度过了二十天,经历了我们一生中最艰辛、最危险的时刻。那是多么壮丽、幸福的日子啊!象南大洋的惊涛骇浪一样,我们的心情也是汹涌澎湃,大起大落。我和考察队员们一起经受了极其严峻的考验。这是我国首次进行南大洋考察,对于南极海域的气象、海况,特别是极地气旋风暴,我们过去所知甚少。考察船一离开海湾,进入调查区时,便遇到了九级风暴。南大洋考察队与建站队相比,有更  相似文献   

16.
张雪梅 《传媒》2001,(7):54-55
“极端”体验 2000年12月7日至2001年2月21日,作为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员,我赴南极乔治王岛采访。我在南极跨越了千年,仰望离祖国最远的一面国旗升起。新世纪的第一个春节也是在那里度过的,算得上是一次极端的体验了。在南极的50多天里,我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到最后一天离开我和越冬队员拥  相似文献   

17.
国家极地档案馆是在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领导下,集中管理南极(包括北极,下同)考察档案资料的事业机构,是国家南极考察档案资料的统一保管基地和咨询、服务中心。 南极考察档案资料是指我国各单位和个人从事南极科学考察、建站、航渡及参加国际间有关南极事项的活动,直接形成(或收集)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件、数据、图表、声像、标本以及其它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随着我国南极考察事业的发展,参加南极考察的人员和单位逐年增多,目前已积累了丰富的南极考察档案资料,这是考察人员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国家档案局十分重视南极考察档案的收集管理及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吴启中 《出版科学》2008,16(1):66-67
发行集团员工整体上可以分为"三支队伍":企业管理人员队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发行员技术工人队伍。构建和谐企业,"三支队伍"应共同发展。集团应加快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促进"三支队伍"合理配置、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日夜轰鸣的机器声,犹如船舶健康而澎湃的心跳,让人感觉很安心,而绝非噪音。从房间小小的舷窗望出去,灰色天幕下,一望无垠的深邃海面上,白浪翻滚、波涛汹涌。这些年来,由于新闻工作的需要,我经常像这样,一次又一次出海采访。站在海洋一线的报道,让我亲眼见证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南极考察我国自从1984年开始南极科学考察以来,经过30多年持续不  相似文献   

20.
可贵的第一次CCTV《中国报道》首次实现对南极考察的同步报道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编者按]1998年2月18、2月12日、2月18日,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中国报道》连续三次启用移动卫星可视电话,对我国第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进行了同步报道,这是中国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