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游牧民族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乌孙族社会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杨德华 《历史学习》2009,(12):21-22
回纥民族,兴起于隋,至唐而强盛,主要活动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回纥原为铁勒的一部,在汉时称为丁零,北魏时称为敕勒或高车。北周和隋时处于突厥的控制之下,铁勒不断反抗突  相似文献   

3.
游牧民族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月氏族社会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聚居于漠北草原的回纥民族一度兴起发展,与唐王朝的由盛转衰形成对比。在唐朝与回纥民族交往过程中,各自均经历了盛衰的发展过程,但彼此之间仍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唐朝与回纥之间的交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具体表现。文章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唐朝与回纥的交往,分析其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5.
唐代总结了秦汉以来丧服礼俗的变化,根据实际的社会情况和统治需要,对丧服制度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充实和完善,并载入礼典,为后世遵行。它标志着封建宗法制度以及封建的族权、父权和夫权的成熟。改制表面上提高了一些妇女和外亲的丧服等级,但是实际上未触及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结果使妇女受到夫权和族权的更严密束缚。丧服制度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滞后性,对今天的社会仍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礼记》中“支子不祭”等祭祀原则反映出周代祭礼是一种宗子主祭的大宗祭祀制度,至少先秦儒家理想中如此.朱熹《家礼》中的祠堂祭礼原则,限定支子可祭祢但不得祭祖,且宗子主祭的最远世数止于高祖,这是一种最接近于大宗法的最小权重的小宗祭祀制度.明代嘉靖礼制改革后的祠堂祭礼采纳了程颐祭祀思想的主张,支子可以主祭,且不论世数但凡可知者皆可祭,乃至于远祖、始祖,这是一种最大权重的小宗祭祀制度.从《礼记》到朱熹《家礼》,再到明清祠堂祭礼是大宗法向小宗法的逐步嬗变.而作为士庶祭祖场所的祠堂,从朱子祠堂到明清祠堂则是由大宗祠堂向小宗祠堂的演变,这也是大型宗祠逐步成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回纥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古老民族。其源于北狄,祖于高车国袁纥氏,立国于唐代中期,崩溃于唐代晚期。历五代十国、宋至元,与汉、蒙古、维吾尔等族融合。在开发商西伯利亚及西北地区、大漠南北经济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9.
英日统治开滦煤矿时期对生产力的掠夺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滦煤矿是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一个重要企业,近代开滦煤矿有48年实际上都处于外国人的统治之下,其中英国人统治长达44年之久,日军统治了3年零9个月。英国人统治开滦时期,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疯狂地实行掠夺式生产方式;日本军管开滦期间,为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战时工业用煤的需要,也变本加厉地采用掠夺式的开采方式。文章对英日统治开滦煤矿时期对生产力掠夺生产的表现、原因及直接后果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全面概括从夏商周三代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宗法性与政教关系的历史演进。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在任何一个国家中都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大问题。研究政教关系问题,首先又必须抓住该国家的政治文化特点。那么中国社会的历史特色是什么呢?宗法性是中国社会乃至中闺政治异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特色。虽然三代与秦汉以后中国政治有一些差别,但宗法性深刻地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教关系。因此,本文也紧紧地围绕着宗法性这一历史的特点,按照宗法社会自身发展的阶段,阐述中国政教关系的性质。从宗法社会结构产生、发展.消亡的角度观察中国社会,我们将历史分成宗法宗族社会.宗法家族社会和公民社会几个阶段,在每个大的阶段中、又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小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匈奴是战国后期才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头曼自称单于,标志着匈奴国家机构的产生。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匈奴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匈奴奴隶制国家政权实际上是匈奴单于及其姻亲和近亲共同建立与维护的游牧军事政权。匈奴社会实质上是游牧宗法奴隶制社会。  相似文献   

12.
张栻宗族思想主要关涉祭祀、乡治、家训等方面,在祭祀上主张遵循礼制,在墓祭与祭祀时间上与朱熹相发明;乡治上依傍《孟子》等经典阐发井田制度与王道教育;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家族书信往来与对祖上功业的推崇上。张栻宗族思想体现出依傍儒家经典、缺乏系统性和未完成性的特征。这是宋儒重构宗族思想体系阶段性特征的反映,也是张栻自身思想特征与人生经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说西周的"宗法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周的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政治统治的核心,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很久以来,人们对这一制度的看法都是从它的负面来解释,本文主要以历史的辨证的观点来阐发它对当时社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是用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它可以凭借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施展它对整个社会的统治。通过对作者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所描述的20世纪初中国民间法制社会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研究,让人们看到了白鹿原这一典型的宗法制度社会,准确的展现了白鹿原上宗法制度的存在与变迁,阐释了宗法制度两面性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代,政府采用了在庶民间渗透强化宗族关系,强调以宗法为基础的伦理观念的政策。本文以徽州文书及其他地域文书中与宗教相关的材料为基础,探讨上述政策及其对人们的渗透而产生的影响,在明清时代是如何使人们对带有宗教性的事物———特别是对寺院或僧侣———的意识行为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满族曾经历了一个典型的宗法性传统宗教信仰阶段。该信仰的基本对象是"天"和"祖"。天,即天帝、天道、天神;祖,即祖宗、祖德、祖灵。由于对两者崇拜的主要活动是祭祀,且同时进行,故合称为"天祖祭祀"信仰。围绕着"堂子"进行的各种仪式活动构成了这一基本信仰的文化内容。满族宗法性传统宗教是民族与宗教互动发生的结果。今天,"天祖祭祀"信仰在满族民间还有遗留,表现为"祖德宗功"的民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宗法家族中个人对父权制的家族存在着一种先赋的、固定不变的隶属关系。中国古代诉讼受宗法家族制度的制约,家族成员既无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意识,也无进行诉讼行为的内心倾向。然宋代正处于旧的宗族政治瓦解,新的宗族政治、家法族规尚未形成的阶段。宋代家族组织的弱化使宗族对族众缺乏有效的约束力,族众之间发生的民事纠纷也大多绕过宗族组织直接以诉讼的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18.
宗族的建构,是按照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从全部亲属中认定一部分亲属为宗亲的结果.在"知其母不知其父",即尚无父系世系观念的时代,不仅存在家庭,也会存在作为人群聚合形式的"族",但却不会产生宗族.即便当"族"确实具有"亲属团体的意义时",也不一定就是"父方亲属集团的专有的称呼"."族"可以用来反映"前宗族时代"."宗族"概念是一个"宗"、"族"各有前提条件、各有发展过程、各有历史特征的二元结构."族"是"宗"整合与统领的对象,在逻辑上,"族"应先于"宗"而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