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许多记者都有这样的感觉: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最难的是采访,采访比写作难,采访是七,写作是三,而采访中最难的又数提问。由于提问不到位,不到家,往往拿起笔来脑中没有清晰的思路,总感到这边观点不新,那边材料不够,无从下笔。提问是采访的必经之路,是采访的基础和中心环节,也是记者了解情  相似文献   

3.
采访采访,最重要的就是“访”。访,从言,方声,其基本字义之一为“向人询问,调查”。在新闻工作中,访问作为一种重要的采访活动方式,因“少问一句”而使新闻失实的案例并不鲜见。地方党报的新闻记者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不仅要会“问”、善“问”,还要多“问”,采访才能更深入,最大可能地避免新闻失实,写出合乎“三贴近...  相似文献   

4.
“多问一句”与“少问一句”其实是一种采访作风。“多问一句”,或许能使新闻事实愈加真实.甚而臻于完美;“少问一句”,或许将使新闻事实发生变异.甚而失实。  相似文献   

5.
听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系列讲座,笔者深刻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新闻工作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成才之魂和从业之基。与一般的新闻观相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党性与人民性。作为一名晚报的编辑,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笔者的体会是一定要尽最大的可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同时把握好正确的导向。  相似文献   

6.
正听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系列讲座,笔者深刻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新闻工作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成才之魂和从业之基。与一般的新闻观相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党性与人民性。作为一名晚报的编辑,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笔者的体会是一定要尽最大的可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同时把握好正确的导向。记得一年多前,笔者编过这样一则新闻:"北大校长周其凤炮轰美国教育一团糟"。  相似文献   

7.
2003年,81岁的转业军人刘绍安将自己珍藏大半生的1951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赠予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和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解放奖章捐赠给泰兴市档案馆。这位人民的功臣,为朝鲜战场上对战友的一句承诺,演绎了半个多世纪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8.
不妨多问     
不妨多问王若谷本文且先从一则书讯谈起。下面是一则刊登在《杂文报》501期头版上的一则书讯:本报读《惊涛拍岸录─—王若谷杂文选》,是中国当代著名杂文家王若谷辛勤笔耕十余年的一本杂文自选集,收入杂文精品300篇,40万字,由作家出版社推出。收入书中的3D...  相似文献   

9.
一句诺言     
1994年,我大学毕业和同学们挥泪告别时,扔下一句话:“我一定会干出个名堂给大家……”  相似文献   

10.
一句赠言     
○一○句○赠○言林放我是《新闻战线》的热心读者。我们河北省记协、河北日报社的同仁,也非常喜爱《新闻战线》。人们称赞《新闻战线》是站在高位想全局,贴近实际做文章。因此,她是呈现着“服务大局,面向实际,心系读者,独具风格”,令人喜闻乐见的面貌。人们喜欢把...  相似文献   

11.
最后一句     
相声、小品的台词设计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总在某个段落的最后一句引爆笑点。现在流行的那些网络段子更是如此,最后一句总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相似文献   

12.
一句胜过千年——读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相似文献   

13.
余成双同学: 在很短的时间里,函授中心收到你不少稿件。不难看出,你对新闻写作的学习是很刻苦的,采写稿件也是很勤奋的。但从稿件来看,你对函授教材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一些基本理论和写作方法还没有掌握,缺乏“多问一个为什么”的良好思考习惯。现就围绕着这个问题,具体谈谈你稿子中存在的问题。 《看结果更要看过程》是一篇小言论。你的中心议点是:一件事情不能光看结果不看过程。并举出一个例子作论据,说明看过程的重要。这个论  相似文献   

14.
我在写稿过程中,养成了遇事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几年来,写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稿子。去年8月的一天,我去某连队采访,一位连队干部对我说:过去,连队战士都抢着跟干部出差,可现在叫谁去谁不愿意去。战士为什么不愿跟连队干部出差?我带着这个问号,通过调查得知,战士不愿跟干部出差的原因是,个别连队干部带战士出  相似文献   

15.
多看勤问     
在现实生活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通讯员来说是很有好处的。见到“热闹”去看看,发现了问题去问问,就可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一次,我去医院看病,在回家的路上,看到附近一座大桥上围着很多人。我也跑过去看“热闹”。一打听才知道这儿刚才发生了事。只见一个衣服湿透的农村妇女对围观的群众诉说,这天下午,她们27人去桑干河捞鱼,当大家捞得起劲的时候,暴雨突降,洪水冲下来,把她们围困在大桥下面的一块凸起的沙滩上。幸亏被路过这儿的几名筑路工人发现,及时扛来铁梯相救,她们才安全脱险。听了这件事,我觉得这是一条新闻。于是,当场找被救的群众和那几位救人的工人进行采访,回家后我与另一位同志合作,连夜赶写了一篇《筑路  相似文献   

16.
一句六改     
黄庭坚是北宋的著名诗人,写作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次,他去南禅寺游览,面对风轻天高、寒蝉凄切的秋色,深深怀念远在异地的好友裴仲谋,于是,做了首抒怀的七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为:“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抱一枝鸣。”写完反复吟诵,觉得第四句差点劲,思索之后,提笔把“抱”字改为“占”字。再度推敲,仍然不满意,就不断地修改,陆续改为“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周刊》2001,(15):80-80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一问     
2011年10月的一个夜晚,在南开大学永明馆,文学院的熊培云、李润霞和我围绕微博的社会政治功能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热闹闹的争论。其间,在场的同学用手机对讨论进行了微博直播,以至于海内外都有网友关注了这一场争论。  相似文献   

19.
20.
近年来,报纸上的一个重要新闻品种--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读者欢迎.因为人们了解一件事情,不仅想了解它的结果,也想了解它发生发展的过程,而只有深度报道,才能揭示和阐述这个过程.所以,许多报纸把深度报道当作重要品牌来经营,给版面,辟专栏,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